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一


  三、弄假成真

  聖祖批准尚可喜撤藩的決定,迅速向朝廷內外包括各省軍政官員作了通報。吳三桂、耿精忠兩藩得知這個消息,心中惶惶不安。他們根本就沒有撤藩的思想準備,一次也不曾提過或表示有撤藩之意,如今朝廷同意尚可喜撤藩,實則也強烈地暗示他們,是考慮自己應否撤藩的時候了。朝廷的舉動,又暗示他們,是自請撤好,還是等朝廷下令撤你們好,由你們做出選擇。

  在朝廷閣臣正討論尚可喜撤藩時,吳應熊探得朝廷意圖,迅速秘密派人馳往昆明,向三桂傳話:「朝廷素來就懷疑王,尚藩、耿藩都已提出辭職疏奏(耿藩辭職,是指康熙十年春耿繼茂以病辭職事。見《聖祖實錄》,卷35,4頁),而惟獨王從沒有提出辭職,朝廷對王的疑忌更深了。要趕快寫奏疏,派遣使者送來,還來得及。」【《廣陽雜記》,卷4,179頁。】應熊要他父親也效法尚、耿的做法,然後從中謀劃,在「彌縫」中可以把自己留下來。

  到這個時候,三桂還是無意撤藩。在這個問題上,他沒有尚可喜那樣明智、有遠見卓識,還在力圖保住自己的利祿名位,幻想世守雲南。他也明知,朝廷對他不放心,這使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而尚可喜自請撤藩,又把他置於進退維谷的境地。撤吧,實非本願;不撤吧,朝廷對自己的疑忌如此之深,如何是好?他徘徊不定,顧慮重重。倘走錯一步,會導致無法預料的後果。他召來一班親信,反復商酌,意見不盡一致。有一部分人主張,不妨先提出申請,看朝廷到底是什麼態度再說。最後,他覺得這個主意可取,跟兒子的建議基本一致,決定提出撤藩的申請。

  於是,三桂命幕僚劉玄初起草辭職疏。玄初是四川人,原先在蜀王劉文秀府中,充任幕客,頗善謀劃。劉文秀失敗,三桂將他收留,放在自己身邊,不時顧問諮詢,很得信任。三桂讓他寫奏疏,他卻持與眾不同的看法。他對三桂說:「皇上很久就想把王調離雲南,但特難開口。王上疏,一定會朝上而夕調。尚、耿兩王願辭就讓他們辭去,王可永鎮雲南,為什麼非要效法他們呢?王不可上疏!」【《平滇始末》,1頁。】

  三桂一聽此言,大傷他的尊嚴和自信心,很惱怒,氣衝衝地說:「我馬上就上疏,皇上一定不敢調我。我上疏,是消釋朝廷對我的懷疑。」【《廣陽雜記》,卷1,179頁。】

  康熙十二年七月三日,三桂給聖祖上了一道自請撤藩的奏疏,他寫道:

  臣駐鎮滇省,臣下官兵家口于康熙元年遷移(指從漢中遷雲南),至康熙三年遷完。雖家口到滇九載,而臣身在疆已十六年,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難報,惟期盡瘁藩籬,安敢遽請息肩!今聞平南王尚可喜有陳情之疏,已蒙恩鑒,准撤全藩。仰恃鴻慈,冒幹天聽,請撤安插。【《清聖祖實錄》,卷42,19頁。】

  比三桂的奏疏稍晚幾天,七月九日,靖南王耿精忠也給朝廷寫了一份撤藩的奏疏:

  巨襲爵二載,心戀帝闕(他入侍北京多年,故有此說),祇以海氛叵測,未敢遽意罷兵。近見平南王尚可喜乞歸一疏,已奉諭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餘年,仰懇皇仁,撤回安插。【《清聖祖實錄》,卷42,21~22頁。】

  耿精忠撤藩,也是被迫的。他為消除朝廷疑慮,不得已表示了撤藩的態度。這從吳、耿的辭職疏中已看出,他們原不曾想到撤藩的問題。一個說,要報答世受「天恩」,只想竭盡心力鎮守疆,不敢貿然請求「息肩」引退;一個說,東南沿海形勢捉摸不定,不敢猝然罷兵而閒居。這些說法,是在向朝廷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先提出撤藩,都是為國為民而把個人利害置之度外。吳、耿都說,他們是在見到尚可喜撤藩的奏疏後,才敢提出撤藩的。聖祖和廷臣一看就明白,吳、耿撤藩不是出於自覺自願,是被形勢逼到這個地步的。

  聖祖決意撤藩,而尚、吳、耿先後自請要撤,是他求之不得之事。他認為,撤藩由他們先提出來,總比朝廷先提為好。這樣,朝廷可以光明正大地表態,問題就會順利解決。所以,當廷臣分別送上三桂與精忠撤藩的報告時,他毫不遲疑地作了批示。他在三桂的報告上寫了如下一段話:

  王自歸誠以來,克殫忠藎,戮力行間,功績懋著,鎮守疆,宣勞歲久。覽奏,請撤安插,恭謹可嘉。今雲南已經底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遷安插,著議政王大臣等,會同戶、兵二部,確議具奏。【《清聖祖實錄》,卷42,19頁。】

  聖祖給精忠的批復是:

  王祖父以來,世彈忠藎,戮力行間,功績懋著,及王封鎮守,勞著疆。覽奏,請撤安插,恭謹可嘉。今福建已經底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移安插。著議政王大臣等,會同戶、兵二部,確議具奏。【《清聖祖實錄》,卷42,22頁。】

  聖祖做出了原則性的決定,批准吳、耿同撤。剩下具體問題,如何搬遷,安插何地等,交由議政王大臣同戶部、兵部共同討論落實。很快,他們就耿精忠搬遷的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既然靖南王自請撤離福建,應將他本人並下屬十五佐領官兵均行遷移。聖祖同意。【《清聖祖實錄》,卷42,26頁。】

  但是,在討論吳三桂撤藩時,出現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意見: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撤,兵部尚書明珠贊成。【《清史稿·明珠傳》,卷269,9992頁。】他們認為,應將吳三桂本人和所屬官兵家口全部遷移,在山海關外「酌量安插」。雲南方面,土司「苗蠻」等族雜處,不得稍微忽視防禦,在三桂遷移時,應暫派滿洲八旗兵戍守,等戍守官兵到雲南時,該藩啟程。滿洲八旗兵如何派撥,四營綠旗兵如何歸併,該藩沿途須用錢糧及人夫等項,應由戶部詳議。【《清聖祖實錄》,卷43,2頁。】多數廷臣持相反意見,其中內弘文院大學士圖海、索額圖等,主張最力。他們說,吳三桂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定,總無「亂萌」,現在如將他遷移,不得不遣兵鎮守。兵丁往返,加上平西王及屬下遷移,沿途地方百姓驛站兵丁苦累,而且戍守雲南之兵,都要暫時派遣,騷擾地方,亦未可定。應令吳三桂繼續鎮守雲南。【《清聖祖實錄》,卷43,2~3頁。】

  聖祖為慎重起見,又指令議政王大臣會同戶兵兩部及九卿科道諸臣再進行討論,希望取得一致意見再上奏。會議結果,還是兩種意見對立,未能取得一致看法,只好上奏聖祖,請他裁決。【《庭聞錄》,卷4,14頁。】在這種情況下,聖祖獨斷,正式做出撤吳藩的決定:

  吳三桂請撤安插,所奏情詞懇切,著王率領所屬官兵家口,俱行搬移前來。其滿洲官兵,不必遣發。如有用滿兵之處,該藩于起行時,另行奏請,然後遣發,俟官兵到後,王來亦不至遲誤。餘依議。【《清聖祖實錄》,卷43,3頁。】

  根據聖祖的決定,兵部建議:三桂所屬綠旗援剿左右前後四鎮官兵共一萬二千人應留下,分駐武定、曲靖、楚雄等地,令總督提督統轄。【《平定三逆方略》,卷1,9~10頁。】聖祖同意。撤吳藩的大事就這樣最後確定下來。

  在撤藩這個問題上,儘管聖祖做出了全撤的決定,然而,事實上,卻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事情絕非如聖祖想的那麼簡單,以為一道聖旨就可以解決問題。面對三藩同時要求撤藩,聖祖和閣臣們也明知他們中有自願有被迫的複雜情況,應當慎重地估量當時的客觀形勢和撤藩可能產生的後果,多設想幾種方案以供選擇,防患於未然,是完全必要的。歸納起來,可有五種方案選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