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七四


  雲南團練火器總兵官王永祚,為鎮守雲南蒙化、景東、楚雄、姚安(今仍名)等處總兵官;

  抒城侯狄三品為鎮守雲南廣南,羅平(今仍名)等處總兵官;

  祁陽總兵官、都督僉事劉文進,為雲南曲靖、尋甸、武定、沾益等處總兵官。【《清世祖實錄》,卷141,11頁。】

  以上,援剿四鎮的將官和雲南各地將官,多是由三桂提議、提名,朝廷例行手續批准的。

  三桂所選用的四鎮和雲南各地區軍事長官,多是原明朝和農民軍的將領。四鎮將領中,馬甯原是明朝參將,于順治二年降清,隸屬漢軍正白旗,官至四川右路總兵官,隨三桂征討永曆。王輔臣曾參加明末農民起義,于順治六年降清,隸屬漢軍正白旗,十年,任湖廣總兵官,隨征永曆。沈應時降清後,以四川左路總兵官充任後鎮總兵,這三人,在降清前都是武官,不屬￿李定國的部下,只有楊武是李定國的部將,率其所屬殘兵三千餘人投降了清朝。此後,四鎮總兵官又有所變動。前鎮總兵于康熙十二年七月換成平西藩下護軍參領陶繼智充任,左鎮總兵于八年七月改由王屏藩充任。右鎮總兵于九年十一月改任雲南副將王景,至十一年五月又撤換,以平西藩下參領張足法充任。後鎮總兵在順治十八年七月改任李定國部將祁三升,至康熙十二年正月再改任平西藩下長史、三桂的女婿衛朴。

  很清楚,三桂起初新任命的四鎮總兵官,有的是李定國的部下,有的已經是綠旗兵的武官,有的是平西藩下的佐領。後來,三桂屢經撤換,選任了自己的心腹將領。顯而易見,他的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勢力,這是沒有疑問的。【[日]神田信夫:《平西王吳三桂の研究》,明治大學《東洋史》第2冊,昭和二十七年。】三桂所任命的雲南各地區軍事長官,同樣是來自或農民軍,或原明(包括南明)將領。他們大多是在三桂南下雲貴征討永歷時,陸續被收降的。三桂對他們來者不拒,編入他的正規部隊,並充分利用他們的力量來擊敗永曆和李定國的抵抗。在戰事基本結束時,他請命朝廷,授予正式的官銜,這些人搖身一變,成為大清王朝的命官,被三桂收為自己的心腹將領。

  在設置「援剿四鎮」的同時,吳三桂開始重新改編投誠的明朝與農民軍的降卒。按照他設計的組建方案,擬設立兩大系列營,分別命名為「忠勇營」、「義勇營」。在這兩大營中,各分設中、前、後、左、右5營,總共計10營,每營設馬步額兵1200名。因此,「忠勇」與「義勇」每大營馬步兵6000名,合兩營兵為12000人。兩大營的將官,各有總兵官5員,遊擊5員、守備5員、千總10員,把總4員。以兩大營的各小營共10營而言,每營有總兵官1員、守備1員、千總2員、把總4員。【[康熙]《雲南通志》,「兵防」,卷13,參見《清世祖實錄》,卷133,3頁。】

  吳三桂提名十員將領為各營總兵官,還開具姓名,增補中軍、遊擊、守備等各軍職。

  三桂的上述報告,馳送北京,吏、兵二部立即進行討論,沒有提出任何疑義,「悉如所請」,一致通過,然後奏請世祖批准。世祖一看吏、兵二部已完全同意三桂的請求,而他自己也十分寵信三桂,便不假思索,揮筆批准。

  三桂提名十員總兵官分領以下各營:

  「忠勇營」所屬五營和總兵官是:

  「忠勇」中營右都督馬寶
  前營都督僉事李如碧
  左營都督僉同知高啟隆
  右營參將劉之複
  後營副將塔新策

  「義勇營」所屬五營和總兵官是:

  「義勇」中營右都督王會
  前營副將劉稱
  左營左都督馬惟興
  右營都督僉事吳子聖
  後營副將楊威

  這支一萬二千人的軍隊,是由投誠的降卒組成的,而各營的各級長官,也皆由「投誠將官」擔任。總兵馬寶、培新策、馬惟興、遊擊曹福德等人,是在順治十二年五月率眾四千余、馬一千餘匹,自瀾滄江外降清。馬寶、馬惟興都是孫可望信賴的戰將,在永曆政權中進封為公爵,他們在李定國、白文選與孫可望的鬥爭中,支持了定國,致使可望遭到失敗。【[明]金鐘:《皇朝末造錄》,卷上,151~152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在永曆政權接連被清軍擊敗後,才投向了吳三桂。再有總兵李如碧,高啟隆、吳子聖、王會、楊威,遊擊鄧望功、韓天福、王朝興等人,都是永慶政權的戰將、武官,如吳子聖爵封「懷仁侯」【《皇朝末造錄》,卷上,154頁。】,居於重要地位。

  他們與馬寶等幾乎同時攜眾降了吳三桂。還有,總兵劉之複和塔新策原是永曆賜封的鞏昌王白文選的部下,在三桂南下雲貴時投誠。以上參見《庭聞錄》,卷3。十營總兵,除了劉稱外,其餘九名總兵官和上述提到的四名遊擊,原都是李定國和白文選的部屬。因此,「忠勇」和「義勇」兩大系列營從士卒到將官,都是原明與農民軍的余部,經三桂的籌劃,又重新組織起來,所不同的是,僅僅換了旗號罷了。難怪有人說:「蓋雲南之兵,皆系孫可望舊人,非隨征員也。此輩在明朝為積賊,在逆藩為叛黨……」【劉昆:《南中雜談》,轉引自神田信夫:《平西王吳三桂の研究》,27頁。】這是說,後來這些投誠將卒都參加了三桂叛亂的軍事行動。

  援剿四鎮與「忠勇」及「義勇」十營,連同從遼西帶來的舊將卒,構成了三桂的嫡系部隊,至康熙初年,雖然有所裁併,建置有所變更,其主要成分並沒有改變。

  吳三桂所屬的軍隊,除了上述援剿四鎮和「忠勇」與「義勇」兩大營外,還有直屬於他的軍隊,被稱為「藩下」或「藩屬」,也就是平西王屬下之意。這部分部隊與援剿四鎮等兵不同,後者為國家即朝廷所有,三桂總管雲貴兵政,自然隸屬他管轄和指揮。而「藩屬」的軍隊是屬平西王府本身所直接掌握。這支軍隊,按佐領制組織:「計五丁出一甲,甲二百設一佐領」,共53佐領。【《逆臣傳·吳三桂傳》,卷1、《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紀上」,卷2,此記「三桂藩屬五十三佐領」,下文又記「……甲二百設一佐領,積五十佐領」,似自相矛盾。魏氏所記53佐領,當源出《平定三逆方略》,卷1所記:「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領」。今從之。】

  關於佐領數,《逆臣傳·吳三桂傳》沒有記確數,只籠統地說「積數十佐領」,而康熙朝修《雲南通志》卷13則記為佐領42,甲兵8400名。大概是最初為42佐領,而53佐領是後增加之數。【神田信夫:《平西王吳三桂の研究》】按53佐領計算,其甲兵為10600名。順治十七年六月,戶部奏疏中曾提到,「雲南平西王下官甲一萬員名」【《清世祖實錄》,卷136,22頁。】,是舉其大略,與53佐領的甲兵數基本吻合。《雲南通志》所記42佐領,甲兵8400名,也是按每佐領甲200計算的。其藩下人口,按五丁出一甲,10600名甲兵應合53000口人。如把未成年的幼丁和老人、婦女計在內,三桂藩下所屬人口,數目是相當大的。

  吳三桂所屬的53佐領甲兵,由左右兩都統管轄。【《雲南通志》,「兵防」,卷13,「本朝開滇兵制」,參見《聖武記》,卷2,62頁。】就在三桂奏請設援剿四鎮的時候,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朝廷專給他屬下增設副都統六員。【《清世祖實錄》,卷143,7頁。】官方實錄未載六名副都統的姓氏。我們從目前已看到的諸種記載中,可以確定以下將領先後被任命為「平西藩下」的都統、副都統,左右都統。他們是:

  都統白含真、楊珅【《庭聞錄》,卷2。】、何進忠【《清聖祖實錄》,卷39,12頁;《庭聞錄》,卷4。】、吳應期【《清聖祖實錄》,卷19;《庭聞錄》,卷4。】、吳國貴【《清聖祖實錄》,卷39,12頁,《庭聞錄》,卷4。】

  左都統吳應麒(同期)【《清聖祖實錄》,卷21,6頁。】

  右都統吳國貴【《清聖祖實錄》,卷18,7頁;《逆臣傳·吳三桂傳》,卷1。】

  副都統高拱、高得捷【《清聖祖實錄》,卷39,12頁;《逆臣傳·吳三桂傳》,卷1。】、石國柱、王屏藩、何進忠、馬甯、沈應時、吳應正、李可植、傅文元【《清聖祖實錄》,卷39,12頁,《庭聞錄》,卷3。】

  在都統、副都統之下,還有參將、護軍統領、護軍參領。這些軍職的人選,史書沒有系統的記述,但從零星的記載,只知李良棟、線維明、張足法等任參領;巴克勇任護軍參領,夏國相、陶繼智等任護軍參領。【以上參見《清聖祖實錄》,卷12、21、22、39、42;神田信夫:《平西王吳三桂の研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