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六一


  三桂追擊永曆,已到了邊界盡頭,鑒於磨盤山的教訓,不敢窮追。二月三十日,吳三桂與諸將帥自雲南西部中緬邊界經由永昌、大理、姚安等地勝利班師。

  在三桂返回昆明途中,潰散在雲南的永曆舊部紛紛投降。三月十一日,行經姚安時,永曆東閣大學主張佐辰、戶部尚書龔彝、兵部尚書孫順、侍郎萬年策、都察院錢邦芑等一批官員159人,先後降清。【《庭聞錄》,卷3;參見《爝火錄》,卷29,933~934頁。】同時,他選用了部分降官任職,命王在極為金倉守道、盧桂生為大理府知府、倪巽生為姚安知府、米聰為順甯知府。

  二十三日,三桂與各將帥及其所部回到昆明,從而結束了這次為時一年的軍事行動,以南明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雲南是南明永曆政權的根據地,苦心經營了十餘年,實力較為雄厚,對三桂的征剿做了比較頑強的抵抗。這個政權同已滅亡的弘光、隆武政權一樣腐敗,內部的不斷黨爭和相互傾軋,嚴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而在三桂等強兵猛將的進攻面前,總是驚慌失措,沒有作拼死的抵抗,加之指揮失誤,招致軍事上一敗塗地。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裡,竟把雲南全盤丟掉,最後連安身之地也化為烏有,被迫投到緬甸避難。

  吳三桂自1644年降清,從東北一直打到雲南邊陲,馳騁中國南北大地,曆15年之久。他立下的不世之功,已填滿了清朝為他準備記功的功勞簿。清朝廷肯定不會虧待他,將用更高的賞格來酬謝他!

  七、留鎮雲南

  吳三桂、多尼、趙布泰三路大軍,從北至南,橫行雲貴,以破竹之勢,掃蕩南明永曆政權,擊敗其十萬之眾,把它攆得東奔西逃,以至無立足之地,最終逐出中國境內。吳三桂在雲貴的勝利,對清朝具有重大意義。永曆政權在雲貴割據十餘年,有孫可望、李定國、白文選、劉文秀等一大批猛將和久經戰陣的農民軍余部的扶持,實力相當雄厚。他們以雲貴為基地,聯絡四川、湖南,威脅山陝。李定國曾試圖打破兩廣的阻隔,欲與沿海的鄭成功聯成一氣,如此舉成功,就會造成相當時期內的東南、西南與南方等地區跟清朝的對峙,清朝也就難以實現它一統天下的政治目標。局勢的變化,並沒有使南明如願以償。

  儘管李定國對兩廣的多次努力歸於失敗,卻保住了對雲貴的牢牢控制。而在四川,也保有川東與川南的地盤。在三桂進川的前後,清軍曾與農民軍余部、南明展開了激烈爭奪,付出了很大代價。朝廷對此不能不有所憂慮。它憂在永曆政權的存在,不僅阻礙它的統一,從長遠看來,勢必會危及它已得到的勝利。因此,世祖和他的諸臣在決定對雲貴用兵時,不惜厚集兵力,投入一切財力、物力,務收一勞永逸之效。

  三桂等人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僅以整整一年的艱苦作戰,以完全的勝利實現了朝廷的衷心之願,最終把雲貴置於它的統治之下,從而徹底解除了它的「南顧之憂」,使它剛剛建立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這時,除了東南沿海廈門、漳州等地區尚控制在鄭成功之手,整個大陸基本實現了新的一統局面。因此,「滇黔底定,率士同歡」。朝廷視此為國家一大喜事,群臣要求,「所有祭宣示典禮,應如儀舉行」。世祖也忍不住內心的喜悅,對此批示道:「祭告典禮著察例具奏。大兵開服滇黔,業成一統,皆賴上天眷命,太祖太宗功得貽庥,非朕德威所能自致,何敢居功!」他不敢居功,便取消「宣捷表賀」等典禮【《清世祖實錄》,卷123,11頁。】,指示可祭告天地、太廟、社稷。此典禮在九月舉行。【《清世祖實錄》,卷127,3頁。】清朝的這番舉動,足以說明它對雲貴何等重視!

  此次用兵雲貴,雖說三路進軍,三桂親自指揮的一路軍卻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向雲南推進時,三桂一路領先,承受了主要戰場的作戰任務,同李定國的精銳展開激戰,衝鋒陷陣,獨得頭功。朝廷給賞,自然不在話下。但朝廷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鞏固對雲貴的佔領,加強對這兩省的管理。所以,雲貴一經克捷,立即選任大吏任職。

  順治十六年正月,世祖指示吏部:「雲貴地方初辟,節制彈壓,亟需總督重臣。貴州巡撫趙廷臣,久曆疆,堪勝此任,著升雲貴總督,其貴州巡撫員缺,著以山西按察使卞三元升補。應加職銜,爾部酌議具奏。」【《清世祖實錄》,卷128,4頁。】

  世祖親自點了名,吏部只能「遵旨」照辦。過了幾天,吏部回奏:趙廷臣原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職銜,現應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總督雲貴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卞三元應升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巡撫貴州,兼理湖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吏部完全是照皇帝的旨意擬的決定,當即得到世祖批准。【《清世祖實錄》,卷123,12頁。】

  二月間,提升廣西潯州府同知曹士奇為貴州布政史司參議,分守貴寧道;提升分巡蒼梧道僉事李本晟為雲南按察使司副使,管按察使事。【《清世祖實錄》,卷123,21頁。】

  新的任命,很快輪到了吳三桂。此事是由經略洪承疇提出來的。在吳三桂三路大軍奪取雲南已成定局時,他親自從貴陽赴昆明,察看形勢,立即向朝廷請示:雲南山川險峻,幅員遼闊,非內地可比。請命議政王貝勒大臣密議:三路大兵作何分留駐守?貴州中路漢兵、廣西漢兵,作何分佈安設?在另份奏疏中,又說:雲南同貴州相比,「尤為險遠,土司種類甚多,治之非易」,所以,元朝用親王坐鎮,明朝以黔國公沐英世守。他要求議政王貝勒大臣「為久長計,苗(吳)兵駐鎮,俾邊疆永賴輯寧」【《貳臣傳·洪承疇傳》】。兵部討論了此事,議決:應留撥大帥官兵鎮守雲南。事關重大,請世祖作出裁決。世祖命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他們提出,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已故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聯繼茂三藩,應移一王駐鎮雲南。在雲貴收復後,漢中已屬內地,兼有四川阻隔,不必派藩王駐防。應移一王分鎮粵東(廣東)、一王分鎮蜀中(四川)。三位藩王駐何地,「恭候上裁」。

  議政王大臣會議沒有明確提出三王各應駐何地,但傾向性意見已屬明顯。尚可喜與耿繼茂已駐廣東,家口隨帶。以兩王能力而論,顯然尚氏為高。廣東地處南疆,臨海,與鄭氏勢力相近,必有一能力強的藩王駐守,無須考慮,應推尚可喜鎮守廣東為宜。三桂與耿繼茂,無論從能力、資望,兩者都不能相提並論。洪承疇和廷臣都強調雲南地方遼闊,情況複雜,而且永曆還在邊界外,李定國尚隱蔽在雲南山林之中,仍是一大隱患。顯然,鎮守雲南,非三桂莫屬。三桂南征雲貴時,已將家口隨軍搬遷,這預示著他不再回漢中。至於四川,有雲貴為保障,已屬內地,朝廷不以為擾,由耿繼茂鎮守也成自然之事。

  順治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這天恰好是三桂率師回到昆明,而世祖在北京作出決定:命三桂駐鎮雲南、尚可喜駐鎮廣東、耿繼茂鎮守四川。【《清世祖實錄》,卷124,14~15頁。】關於繼茂的駐鎮地又有幾次改變。到十二月,改命移鎮廣西。【《清世祖實錄》,卷130,16頁。】次年(順治十七年)七月,世祖突然下令:耿繼茂「停赴廣西,率領全標官兵並家口,移駐福建」。【《清世祖實錄》,卷138,14頁。】吳、尚、耿三藩駐鎮地就這樣確定下來。

  吳三桂是否願意留鎮在遙遠的天涯之地——雲南,無法揣度。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離開遼東家鄉時還是一個剛滿三十歲的青年人,到此時已在外奔波十五年,論年齡,也已四十五歲,大概不願再回到那經戰爭殘破而荒涼的關東,他已過慣了南方的生活。還有一點也可以肯定,三桂明白,朝廷把一個新辟的大省交他鎮守,是對他的器重與信任。跟尚可喜相比,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很多方面得到更多的優待;跟繼茂相比,雖同是王爵,更佔有明顯的優勢。何況論年齡與資望更在三桂之下,不過駐四川罷了。所以,比較之下,三桂駐雲南,從心裡不該有異議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