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五七


  吳軍渡過綦江,經四川與貴州交界的東溪驛(四川東溪)、安穩寨(四川境內,東溪南),進入貴州省境,曆松坎(今仍名)、新站場(今仍名)、夜郎諸城邑,其中三坡、紅關、石壺關一帶,山峰叢峙,直入雲天,懸崖斷壁,下臨萬丈深淵。將士爬山越嶺,節節涉險。

  清兵三路進攻的消息傳到雲南,「上下震恐」。李定國顧慮孫可望熟悉險隘,而各處守將都是孫可望的部下,為防止他們叛變,都將他們撤換,派上自己的人。他特派他的部將劉正國與楊武據守三坡、紅關一帶,專防三桂一路軍,派馬進忠防守貴州。劉正國與楊武前來三坡、紅關諸隘,據險設伏兵和大象以待。三桂已得孫可望所獻貴州、雲南地圖,已探明「險隘要害,行軍設伏」之處,他都按圖行事。【《爝火錄》(下)卷28,921頁。】四月二十五日,三桂行至三坡一帶,早有準備,預防南明襲擊。劉正國的伏兵一經被識破,即成驚弓之鳥,沒作像樣的抵抗,就經水西(黔西)逃奔雲南去了。

  三桂繼續進兵,至桐梓(今仍名)。駐守此城及以南的四渡站諸隘口的明將郭李愛、劉董才、王明池、朱守全、王劉蒼、總兵王友臣等,率五千官兵及家屬,還有大象,向三桂投降。王友臣是永曆政權興甯伯王興的兒子。王興被李定國調到雲南去了,他與部下的家口都留在綏陽。當三桂兵至桐梓時,其子友臣決計投降,先派中軍朱尚文前來聯絡降清,在得到三桂的允許後,即率部投降。【《清世祖實錄》,卷120,7頁。】過了四渡站,貴州北部重鎮遵義已呈現眼前。守軍不守,舉城投降。該城有儲備糧三萬余石,為吳軍提供了給養。

  六月初,朝廷接到三桂捷報:「臣等自收服重慶,即統兵進發。逆首李定國、劉文秀遣偽將軍劉正國等率賊眾象只,在三坡、紅關等處據險設伏,以拒我兵。臣等令馬步相兼,步步督戰,節節前進,賊遂奔潰,我兵疾追,賊由水西遁入雲南。臣等收服遵義府並所屬州縣,招撫偽總兵及副、參、遊等官,計降賊兵五千有餘,臣等隨抵貴州。」【《清世祖實錄》,卷118,2頁。】

  這時,中路湖南清兵進展也相當順利。自鎮遠(貴州鎮遠)進入貴州,明將馬進忠等不抵抗,逃回雲南安順。駐守貴陽的明兵沒有得到及時的增援,已被清兵攻破,巡撫冷孟被俘。洪承疇誘他投降,他斷然拒絕:「寧為明鬼留香,不作叛人遺嗅!」洪承疇把他遣送到羅托軍前,仍不屈節,即處以死刑。【《爝火錄》(下)卷28,923頁。】據甯南靖寇大將軍羅托等將奏報:自湖南出兵,克復本省沅、靖等地,進取貴州省城及平越、鎮遠等府,先後招降南明官兵4990余人,男女人口9800余人,馬1 400餘匹,象12頭。趙布泰也報捷:清兵已抵貴州,所過地方,「俱來就撫」。【《清世祖實錄》,卷117,23頁。】

  三桂在收撫遵義後,揮軍南下,經新站鋪、烏江、養龍司、息烽、紮佐(均在今遵義與貴陽之間的交通線上,今仍名),於五月二十一日進入貴陽三桂進入貴陽時間,【《明季南略》,卷15,記為五月三日。考三桂四月二十五日至三坡,此距貴陽達千里以上,沿途又經遵義諸城,故進軍不致很快。當以《庭聞錄》所記五月十一日入貴陽為近似。】洪承疇則于四月入貴陽,【見《貳臣傳·洪承疇傳》】,與甯南靖寇大將軍羅托所部會師。

  當時,貴陽缺糧,正鬧饑荒,又增加了三桂與李國翰數萬大軍,糧餉供應不足,士馬疲困,三桂只好還軍息烽。在息烽東,約一兩百里,有一城,叫開州(今開陽),明將梁亦英率部駐守。據三桂奏報:「偽總兵梁亦英等擁賊三千有餘,屯開州拒守。」【《爝火錄》(下)、《明季南略》、《南疆逸史》等書皆記:敗楊武于倒流水。《清世祖實錄》,卷18與《庭聞錄》記為「總兵梁亦英」。】十七日,三桂發精騎襲擊【《明季南略》、《爝火錄》等,記三桂襲楊武的時間為五月十一日。《庭聞錄》記為十七日,今從之。】,在開州附近的倒流水展開戰鬥,梁亦英被擊敗,俘獲大象2頭、戰馬500餘匹。又據三桂奏報,此役「陣斬賊二千有餘,獲其象馬器械」【《清世祖實錄》,卷118,2~3頁。】

  戰鬥結束後,三桂又回到遵義駐守。王興在得知兒子降清後,設法從雲南脫身,趕來遵義,向三桂獻上永曆帝所賜敕印投降。三桂大喜,賞給王興父子盔甲、名馬、金幣,格外優待。又有一批明將攜帶家口及部屬共7000餘人前來投降;還有永曆所屬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鑣、藺州宣慰使奢保受等放棄抵抗,降于三桂。

  三桂自入川,進貴州,直取貴陽,為時不過兩個多月,進展頗為順利。南明將士雖眾,卻很少抵抗,不是聞風而逃,就是獻城投降。即使抵抗,也是稍戰即潰。明軍的接連失敗,成了三桂向朝廷邀功請賞的資本。

  但是,三路大軍進貴州也非易事。洪承疇在向朝廷的報捷書中,備述種種艱難。他由中路進軍的路線是自常德、辰沅至鎮遠、貴陽,「重關高嶺,石徑尖斜,大雨將及半月,泥濘三尺,滿洲兵謂:從來出征未有如此之難,馬匹疲斃,未有如此之甚」。俗話說:(貴州)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清兵所遇到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清兵「皆不顧艱險,奮勇當先,漢軍、綠營兵緊隨而進,不五十日,剿逆撫順,貴州全省底定」。【《貳臣傳·洪承疇傳》甲中。】正處在上升時期的清朝和它的廣大將吏發揮了創業的一往無前的精神,克服了千難萬險,才贏得了自己的勝利。而南明的腐朽只能招致必然的慘敗!

  就在三桂順利向貴州進軍時,傳來重慶告急的消息:據守四川與湖南交界處的農民軍余部與明軍殘部聯合攻擊重慶。他們在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譚詣、譚弘、譚文等率領下,共十六營水師,直抵重慶城下。三桂聞訊,急還師重慶。城內外清兵以炮火猛轟,農民軍與明軍的船多被擊破,「傷亡甚多」,被迫敗逃。【《清世祖實錄》,卷120,7頁。參見《庭聞錄》,卷2。】三桂深慮重慶、遵義兩重鎮為「川、黔一線之脈」,必須堅守住。【《明季南略》,卷15,477頁。】他調來四川巡撫高民瞻、建昌總兵王明德赴重慶協防,命令永甯總兵嚴自明,等待王明德至重慶,迅即率所部官兵赴遵義。【《清世祖實錄》,卷119,13頁。】三桂部署重慶防務之後,又返回遵義待命。

  七月二十八日,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突然得病,醫治無效,死于遵義。【《清史稿·李國翰傳》,卷236,9453頁。】李國翰與吳三桂共事多年,同戰同守,同立戰功。他一去世,軍隊的指揮權完全落入三桂之手。

  由於三路大軍壓境,貴州全省很快被清軍佔領。在擊潰和收降貴州的明軍之後,三桂駐守遵義,趙布泰駐守獨山州,甯南靖寇大將軍羅托駐貴陽。他們一方面等候朝廷下步的作戰命令;一面屯兵休息,養精蓄銳。

  六、馳騁南疆

  吳三桂等三路大軍克取貴州時,世祖特遣專使傳達他的諭旨:「克取貴州,如雲南機有可乘,大兵馬匹行得,即乘勢進取,不必候旨。如大兵馬匹疲弱,候安遠(靖寇)大將軍(信郡王多尼)到日,三路進取雲南。甯南靖寇大將軍(羅托)駐貴州,俟開服雲南,回荊州。」【《爝火錄》,卷28,925頁。】

  世祖的指示非常明確,克取貴州後,是否馬上進軍雲南,可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必等待他的命令,並特別強調,進軍雲南,要看馬匹是否疲弱。因為長途行軍、作戰,轉運糧餉,全賴馬匹,馬匹不足或疲弱不堪,大軍寸步難行。按規定:出征的「披甲人」即兵士,每人配給4匹馬。如護軍校、驍騎校馬各12匹,小撥什庫、護軍馬各6匹。最多的是親王,給馬400匹,其下依次遞減。可見,用於作戰和運輸的馬匹遠遠超過士兵的數目。【《清世祖實錄》,卷114,11~12頁。】據洪承疇報告:大軍「萬里長途,涉歷險遠,馬力已疲,兼之一入黔省,水土異宜,瘤病易發,遂致陸續倒斃數多」。

  洪承疇為此「不勝惶懼」。馬匹疲弱,大批倒斃,貽誤軍機,他不能推卸責任。朝廷慮及實情,沒有責難他,于順治十六年初,批准調撥馬2016匹,解到貴陽時,壯馬剩1200匹,分到各旗騎用,其餘816匹多「疲乏」,不能交付使用。還有沅州、鎮遠等陸續退回貴陽的疲馬25匹,兩項合計,共841匹,需要餵養一段時間,恢復和醫治後才能用於作戰。據洪承疇統計,陸續倒斃的馬有310匹,還有沅州、鎮遠的「疲乏」戰馬共738匹,不能解到貴陽,只能就地餵養。其他各旗「沿途倒斃馬」234匹……洪承疇與當地將吏「惶悚負罪,不敢自安」。【《明清史料》丙編第2本,139頁。】馬匹關係重大,難怪洪承疇提心吊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