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三九


  陳洪範等至京五六天,吳三桂奉命同英親王阿濟格出征陝西去了。

  南明苦心籠絡吳三桂的目的落空了。它想同清朝議和,劃界為守,也沒有達到目的。多爾袞拒不出見,只派內院大學士剛林及其屬下官員出面交涉,斷然拒絕南明的議和要求。使臣提出致祭崇禎、重新埋葬的要求,也被拒絕。十月二十六日,剛林向使臣下逐客令:「你們明早即行!我已遣兵將,押送至濟寧。」同時還宣佈:「你們回去通告,我們即將發兵南下!」次日,使臣懷著沮喪的心情離開北京南返。十一月四日,行至滄州,忽見一清將率四五十名騎兵追來,將左懋第、馬紹愉等人扣留,攜回北京,只許陳洪範一人回江南。【《北使紀略》,124~125頁。】

  原來,使臣三人剛離北京時,陳洪範給多爾袞寫了一封密信,表示願降清朝,要求把左、馬二人扣留,他一人回南京後,可招徠劉澤清諸將,把江南獻給清朝。多爾袞大喜,特派學士詹霸等人追趕,至滄州才追上,向陳洪範密傳多爾袞的指令「勉其加意籌畫,成功之日,以世爵酬之」。多爾袞按陳洪範的主意,把左、馬扣留下來。【《清世祖實錄》,卷11,3頁。參見《南疆逸史》,卷9,68頁,「左懋第傳」。】後來,左懋第不屈服於清朝的威逼引誘,慷慨就義。馬紹愉率所從將士剃頭投降。陳洪范南返後,於次年六月病死。【《明季南略》,卷4,276頁,「使臣左懋第」。參見《甲申傳信錄》,卷10,「使臣碧血」。】

  南明出使失敗,對清朝的幻想破滅了,同時,也完全瞭解到吳三桂降清。再無意于明朝的真實情況,對他所寄存的希望,亦被嚴酷的事實擊得粉碎。就在驅逐南明使臣出京時,多爾袞遣大軍南下,進征南明,整個形勢又為之一巨變!

  十六、追剿山陝

  多爾袞入據北京不久,即決策遷都。順治元年九月十九日,福臨世祖皇帝正式遷入北京。在多爾袞為首的滿漢百官的請求下,於十月初一日,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清遷都與順治即位之舉,開闢了清史的新紀元。【《清世祖實錄》,卷9,1頁。】

  十月十三日,順治封賞滿漢諸王,開盛宴慶賀。吳三桂以功勳特大,位列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等異姓諸王之首,封賞優厚,為孔、耿、尚所不及。特賜平西王冊印、白金萬兩、鞍馬一匹、不帶鞍之馬兩匹。其冊文曰:

  朕聞有一代應運之君,必有一代翊運之臣,結以複心,共襄大業。是以尊賢用能,崇功尚德,乃國家之大典。乘機構會,達變通權,乃明哲之芳蹤。朕登大寶,特仿古制,視諸臣功德差等授以冊印,俾榮及前人,福流後嗣。

  諮爾平西伯吳三桂,洞識天時,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統兵西征之際,爾即擒流賊說士,遣官歸命軍前。迨王師式臨,開關迎入,又隨叔父攝政王破賊兵二十萬,底定中原。大功茂著,宜膺延世之賞,永堅帶礪之盟。特授以冊印,封為平西王,爾其益勵忠勤,屏藩王室。欽哉無!【《清世祖實錄》,卷10,7頁。】

  山海關戰役一結束,多爾袞履行諾言,口頭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到這時,由順治欽命,授以冊印,才算正式封王。

  此時,清朝已在京畿站穩了腳跟,但面臨的形勢仍然是嚴峻的。它在山海關的一場決戰決勝,為它統一全國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可是,李自成並沒有被徹底擊敗,他退入山西,還保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張獻忠已奪占了四川,眼前尚構不成威脅,從長遠來說,也是清的一個勁敵。清已拒絕了南明的議和,正如史可法指出的:「今日之計,和不成;惟有戰。」【《國榷》,卷104,6175頁。】這已成為不可避免。論地盤,物力與軍力,南明都不容忽視。與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進行較量、爭奪,乃是多爾袞所考慮的戰略目標。他沒有陶醉於山海關決戰的勝利聲中,也不以輕易取得北京而心滿意足。他曾派人向隨軍進京的朝鮮鳳林大君傳達他的志向:「既得中原,勢將混一,自此事無可疑。」他要得到的是整個中國!【朝鮮《仁祖實錄》七,仁祖二十三年正月庚戌。】

  早在六月下旬,順天巡撫柳寅東曾建議西征李自成農民軍。他說:「今日事勢,莫急於西賊(指李自成)。欲圖西賊,必須調蒙古以入三邊(延綏、寧夏、甘肅),舉大兵以收晉豫,使賊腹背受敵,又須先計扼蜀(四川)、漢(中)之路,次第定東南之局。」多爾袞「是其言」,讚賞他的見解。【《清世祖實錄》,卷5,19頁。】八月初一日,招撫山西、應襲恭順侯吳惟華又「陳征西五策」,把柳寅東的意見進一步具體化。主要有:第一,「發重兵出關,全力驅剿」,山西「指日可平」;第二,應派吳三桂、洪承疇率兵出征。吳「與賊有不共戴天之仇」,洪「素為三秦將吏所服」。朝廷專命二臣,統旅西征,則三秦軍民,畏威懷德,撲滅賊焰,可計時而待。第三,在戰略戰術上,應兵分兩路渡河,一路趨蒲、津(蒲州、河津,均在山西),與農民軍相持;一路從保德(山西保德),即由延安、澄城、郃陽(均在陝西,今仍名)等處,直搗腹心。當農民軍內潰時,清兵可飛渡蒲、津,長驅大進。第四,當兩路軍渡黃河時,同時發精兵數萬,並調長城口北蔔套各屬蒙古兵,先期由邊外渡河套,自延、寧接界入口,從長安(即西安)西路截擊,會兵關中,則「三秦」望風震動,並可斷農民軍西奔之路。【《清世祖實錄》,卷7,2~3頁。】多爾袞對此表示贊成。

  他們的建議,為多爾袞征剿農民軍提供了重要參考。不久,他決策西征的戰略大體是在他們的建議基礎之上制定的。就在吳惟華建議時,多爾袞已於上月末派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石廷柱從山東移師,會同固山額真葉臣部出征山西。【《清世祖實錄》,卷6,2頁。】李自成在山西,沒有組織抵抗,很快放棄了山西,使清軍一到,即奏克捷。截至八月,清已領有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及河南部分地盤。

  多爾袞及時把握形勢,牢牢掌握主動權,他不想給農民軍和南明以喘息的時間,迅速作出新的決策:分兵兩路,南北出擊,對李自成農民軍與南明政權發起了戰略總攻擊。

  十月十九日,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發佈命令,任命和碩英親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統領將士出征陝西,追剿李自成農民軍。目標直指李自成建都的西安。命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率所部從征。【《清世祖實錄》,卷10,10頁;《清史稿》,卷474,「吳三桂傳」,卷234,「尚可喜傳」。】多爾袞讓吳三桂參加此次軍事行動,正是吳惟華所建議的,利用他與李自成的殺親滅族的不共戴天之仇,會更加用力征剿。

  同時,多爾袞決定二十五日出兵江南,命和碩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隨征。

  但是,多鐸等還沒有出發,河南巡撫羅繡錦發來告急軍情:李自成的騎兵1萬、步兵2萬余人正向懷慶、衛輝兩城發動進攻。並已攻下濟源、孟縣等地,離懷慶30裡紮營。懷慶總兵官金玉和出戰,在柏香鎮以西被農民軍擊斃。【《清世祖實錄》,卷12,2頁。】從後來撫恤戰死將士名單看,知道此役陣亡各級將官22名,兵丁1755名,可見此役清軍遭受到重大損失。【《清世祖實錄》,卷17,2~3頁。】形勢非常危急。據報,農民軍此次行動,不僅要奪取懷慶城,而且要佔據黃河渡口,萬一與黃河南農民軍連成一片,「勢所難圖」。懷慶守將已把兵撤回城內堅守,籲請朝廷「亟敕兵部,速催大兵星夜兼程前來」【《明清史料》首本第1本,90頁。】!河南出現這一意外情況,使多爾袞感到事態嚴重,如不徹底擊敗農民軍,就無法順利進軍江南。於是,他改變進征江南的計劃,迅速通知已出征的阿濟格、吳三桂,並令多鐸所部停止南下,先救懷慶,轉攻陝西,取潼關,兩軍突擊,會師西安,「務期合力進剿」,將農民軍徹底打垮。【《清世祖實錄》,卷10,12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