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三八 |
|
七月十八日,左懋第、陳洪范、馬紹愉三使臣與錦衣衛祖澤溥攜帶黃金一千兩,白銀十萬兩,蟒緞、裡絹萬匹離南京北去【陳洪範:《北使紀略》;《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5頁。】,與清修好。 北使團剛走,總兵劉澤清又請求封三桂父親吳襄,使三桂感恩於南明。劉孔昭也上奏:「吳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朱由崧即封贈吳襄為遼國公,諡忠壯,三桂母祖氏為遼國夫人。【《弘光實錄鈔》,卷2,201頁、203頁;《明季南略》,卷2,136頁。】三桂既受封於清,又被南明封贈,父子得到兩個彼此敵對政權給予的殊榮,這大概是吳三桂所不曾料到的吧!其實,在給吳三桂加封時,南明弘光「舉朝皆知三桂無心本朝,而奸黨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明季南略》,卷2,136頁。】。後來的事實很快證明了這一點。 七月底,陳洪範等人途經東平伯劉澤清駐地,劉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托陳洪範捎去。他信中的主要意見,是要吳三桂努力促進明與清的議和,建議吳「何妨劻勷兩國而滅闖」【《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2頁。】。他要吳為兩個政權效力,共同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軍。劉的信充滿了不切合實際的幻想,吳已降清,怎麼可能首鼠兩端,腳踏兩隻船,既為南明又為清效力?這是無法行得通的事。八月一日,使團正準備渡淮河,陳洪范、馬紹愉也分別致書吳三桂,現節錄陳洪範書如下: 國家遭此大變,臣子應共痛心,獨老親台(指三桂)忠義動天,借兵破賊。至聞太親台、太親母(指三桂父母)俱殉節捐生(被李自成處死),一門忠義,萬古流芳。更荷清朝仗義助兵,複為先帝發喪成禮,何莫非老親台精忠感動也!今皇上以親王登極,銳志中興,感清朝助兵之義,嘉老親台破賊之忠,擬遣重臣至北通好……朝儀僉謂:洪範與老親台托誼……特命同少司馬左懋第、冏卿馬紹愉齎捧書幣,奉酬清朝,崇封老親台薊國誥勅,褒勵懋勳,奉命馳驅,見在渡淮,先此附聞,諸祈老親台鼎力主持,善達此意,兩國通好,同心滅賊,保全萬姓,徼福無窮矣。希先遣一旅,導行利往,余容面罄。【《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3頁。】 馬紹愉的信,內容與陳洪範大致相同。【《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4頁。】馬、陳與吳家早有關係。當此吳三桂「大義滅親」,逼走李自成,恢復北京之舉,已贏得明士大夫階層的廣泛讚揚,一時成為風雲人物,那些原與吳家多少有些聯繫的人,極力攀龍附鳳,不遺餘力讚揚吳三桂,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詞。馬、陳兩信,同劉澤清一樣,都把吳三桂吹得很高,再傳佈南明對他及其父母的封賜,進行鼓勵。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借重吳三桂在清朝的地位,和吳三桂同它已建立起來的密切關係,從中予以斡旋,說得明白些,要吳充當中間人,替南明說好話,所謂「善達此意」,完成和好。從劉、陳、馬三人的信,可見他們完全不瞭解清朝此次出兵的戰略意圖,以為它出於大義,真正幫助明朝復仇,不惜大唱讚歌;而對吳三桂已降清一事,也似是而非、似明非暗,以為他還會為南明效忠,利用他來達到兩朝和好的目的。這也是南明統治集團的共同想法。他們不久就明白,這些都不過是一種幻想。 陳洪範等人,想在適當時候,把信先送到吳三桂手中,使他預先知其內情,在思想上有所準備。 八月中旬,使團渡過黃河,繼續北上,差一名隨行官員曹應試先行,向天津總督駱養性通報。據駱養性給朝廷的報告說:八月二十七日,他已接到陳洪範的信,內敘使團北行之意,酬謝清朝禮物與犒賞吳三桂的禮物清單,及陳、劉、馬致吳三桂書三封。陳要求,他們到臨清(山東仍名)暫住,請天津方面派兵迎護。為此,清內院批示,同意「天津撥兵迎護,無敵疏虞」【《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5頁。】。至九月十五日晚,駱養性已奉朝廷命令,派兵至臨清接陳洪範等。【《明清史料》丙編第1本,96頁。】 九月下旬,使團至滄州(河北滄州市),這時,才聽說吳三桂由清朝已改封「平西王」。陳洪範三人還是決定派人攜帶冊命與他們的三封信先期趕到北京,轉授給吳三桂,並說明使團此行之使命。三桂接到冊書,不啟封,原樣進呈給位高權重的攝政王多爾袞,表示他對清朝的忠誠不貳。【《國榷》,卷102,6143頁。《明季南略》,卷4,275頁。】多爾袞打開賜封吳三桂薊國公冊命,內有「永鎮燕京,東通建州」的話,【《甲申傳信錄》,卷10,「使臣碧血」。】勃然動怒,想拒絕南明使臣進京。但諸臣議論,南明既以理來,應令使臣入京傳見。多爾袞同意了他們的意見,令使臣來京。【《南疆逸史》,卷9,68頁,「左懋第傳」。】二十六日,使團至靜海(天津靜海),總督駱養性親來會見使團,傳多爾袞之令,使團只准帶百人進京,其餘皆安置此地待命。【《北使紀略》,120頁。】 九月二十九日至河西務,聽說明日順治舉行即位典禮,不便趕路,暫住下來。 十月十日,清派禮部官員迎至張家灣。祖澤溥父祖大壽已降清,清朝對祖澤溥格外關照,已先行到京。這時,他派人來,傳來吳三桂的消息:已秘密地告以北使團來京,但三桂說:「清朝法令甚嚴,恐致嫌疑,不敢出見。」還表示:對南明「終身不忍一矢相加遺」。【《北使紀略》,121頁。關於吳三桂是否把陳、劉、馬的私人信件上繳多爾袞,官方史書失載。但這三封信現已收入《明清史料》集中。據此可知,吳當時不敢收藏這三封信,即如數上繳,清朝把它作為檔案存儲起來,故留傳至今。又,見《明季南略》,卷4:左懋第等「行次滄州,陳洪範遣使先致吳三桂封冊」,也證明陳等三人信件先達于吳三桂。】他感歎地說:「時勢至此,夫複何言?惟有閉門束甲,以俟後命耳。」謝絕了福王朱由崧的一切賞賜。【《吳逆始末記》】 三桂降清才幾個月,他這番話,表明他對亡明故國的懷戀尚未完全割斷,換言之,他的良知還沒有泯滅淨盡。然而,他既受命於清朝,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行動自由。後來,剿殺大順軍、滅亡南明,都是他報效清朝的最好的證明。所謂「終身不忍一矢相加」南明的諾言,也被他的行動予以徹底推翻!趨利避害,是他的準則。眼下,他權衡利害,為保全自己的利祿乃至性命,只有跟清朝走,何況清朝給他的封賜遠比南明更豐厚!他說清朝「法令甚嚴」的話,一點也不假。天津總督原明降官駱養性,因為在接待南明使臣中表示了親熱,竟被人告發,吏兵部議罪,擬革職為民。多爾袞從輕發落,改為帶兵督任,保留太子太保左都督銜。【《清世祖實錄》,卷9,23頁。】眼前發生的這件事,不能不使他感到恐懼。為保全自己,他回絕了一切對他的誘惑,寧肯不見使臣!陳洪范南返時,曾向朱由崧報告與清議和情況時,透露了三桂的近況:「陷北諸臣吳三桂、祖大壽等,咸杜門結舌,不敢見南人。」【《弘光實錄鈔》,卷3,238頁。】更不敢受福王朱由崧封賜,重要的是,必獲得多爾袞的信任。 在陳洪範使團離南京之前,南明已派遣光錄寺卿兼理餉務的沈廷揚【《南疆逸史》,卷14,101頁,明崇禎末,沈廷揚以熟海運官戶部郎中,入南明,仍官原職。】從海上押運米十萬石、犒師銀五萬兩,前往慰問和犒賞吳三桂將士。吳三桂不敢要,婉言謝絕,一粒米不收,一文錢也不要。【《清史稿·吳三桂傳》,卷474,12837頁。】結果,沈廷揚只好攜銀米原封不動地從原路退回。 十月十二日,陳洪範使團從正陽門進入北京城。過了三天,清內秘書院與戶部官員到使團駐地收取南明所酬謝的禮物。陳洪範等說:「銀幣是送給你們的,即刻收去。先將銀鞘十萬、金一千兩、蟒緞二千六百匹付給,其餘陸續運到。」【《北使紀略》,123頁。】 吳三桂對南明使臣誰也不見,不拜福王詔書,陳洪範攜帶賞給吳三桂的白銀一萬兩、緞二千匹,無法當面交付給他,便與另兩位使臣私下商議:既然吳三桂不肯出面,賞銀等物也就不必給他了。這些來收禮物的清朝滿族官員,一看還有剩餘銀緞,也不管誰的,爭搶上前攘奪。陳洪範只好說:「這銀一萬兩,緞二千匹,是賞給吳三桂的。既到此,你們就收去,轉給他吧!」他們一聽,都樂得撫掌,扛起來就走。【《北使紀略》,123頁。】這筆財物,三桂不敢要,大概是被他們私分掉,或上繳充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