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四〇


  原來,農民軍以相當的規模進攻河南懷慶地區,是李自成組織的一次反攻嘗試。從時間上說,李自成此舉為時稍晚。還在他撤到山西時,河南、山東原明降官和地方士紳紛紛舉兵反正,截殺農民軍。李岩曾主動請兵兩萬赴河南,重新組織力量,鎮壓原明降官和地方士紳的叛亂。河南是李岩的家鄉,他在這裡頗有影響,如果他真能成行,很有可能穩定那裡的局勢。這在當時未嘗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建議。李自成不但沒予理睬,反而對他的動機產生了懷疑。他聽信了牛金星的讒言,竟設謀在布下伏兵的宴會上把李岩給殺了。【《平寇志》,卷13,203頁。】目前,學術界關於李岩是否實有其人尚存爭論。筆者以為,否認李岩一說,證據尚嫌不足,難以信服。李岩一死,劉宗敏、宋獻策等人憤憤不平,引起起義軍內部文武不和,士氣更加低落。李自成退到山西,未作停留,也沒有進行必要的防禦,就匆匆奔陝西,返回到西安駐紮下來。

  李自成自山海關敗退,直至固關為止,雖然遭到了一連串的失敗,其實力還相當雄厚,占地廣闊,管轄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湖北、河南部分地區,還有數十萬軍隊。憑藉這些實力,是可以同清軍抗衡下去的。李自成回西安後,重新進行軍事部署,準備反攻。現今保存的少量檔案,留下了這方面的記載。據清大同總兵姜瓖獲得大順永昌元年七月初七日發出的行牌「曉諭事」,內稱:「今報長安(西安)二府田(即田見秀)、綏德、漢中高(一功)、趙(光遠)從西河驛過(黃)河,統領夷漢番回馬步兵丁30萬;權將軍劉(宗敏)統兵10萬過河,從平陽(山西平陽)北上。」又報「皇上(指李自成)統領大兵350萬,七月十二日從長安起馬,三路行兵,指日前來。先恢復剿甯武(山西寧武)、代州(山西代縣)、大同、宣府等處,後赴北京、山海(關),剿除遼左(即遼東、今遼寧省境),至叛逆官兵盡行平洗,順我百姓無得驚遁。」清將從這個行牌所載內容,已看出李自成「妄圖複逞」。

  上述這份檔案,的確反映了李自成已做了反攻的部署。為先聲奪人,在兵力數字上儘量誇大。清朝也認為是「虛聲恐喝」,卻不敢掉以輕心,疾呼:「嚴加防守,力為進剿,固不可一日緩也。」【以上見《明清史料》首本第1本,73頁。】

  李自成雖然做了新的部署,並沒有實現。在失去了山西後,他僅在懷慶地區展開了局部反攻。一度得勢,但當多鐸率大軍抵懷慶後,農民軍不足抵禦,就撤退了。多鐸率清軍從孟津(河南孟津)渡黃河,經陝州(河南陝縣),直驅潼關二十裡外駐紮。

  當李自成得知清軍南北兩路夾擊的消息時,已感到自己腹背受敵,陷入被動局面。原先的部署被打亂,他便與劉宗敏率部出西安,北行至洛川縣,稍事停留,他在對清軍的兩路進攻作出估計。這時,吳三桂與阿濟格軍進展緩慢,短時間還不能來此,而潼關方面的形勢卻異常危急,這才決定趕往潼關增援。

  潼關戰鬥於十二月二十九日打響,劉宗敏首戰失利,延至次年即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李自成幾次進戰,都被多鐸部擊敗。這時,李自成得到北路清軍已向西安推進的消息,被迫撤回主力,回師西安。守潼關的農民軍將領馬世耀被迫投降。清軍於正月十三日,一舉佔領了潼關。【《清世祖實錄》,卷14,1~2頁。】這次戰役是一次戰略性的決戰,經過十餘天的激戰,農民軍再次遭到了失敗。潼關一失守,西安失去屏障,已岌岌可危。

  多鐸率部於十六日離潼關,僅兩天,便於十八日抵達西安。而李自成自料西安不能守,已於十三日焚宮室撤出西安,出蘭田口,奔商州而去。西安遂為清軍佔領。【《清世祖實錄》,卷14,3頁。】當多鐸佔領西安時,還沒見吳三桂、阿濟格部一個人影呢!連多鐸也不知他們已到了什麼地方。吳三桂同阿濟格、尚可喜軍的戰略目標是,出大同,渡黃河,會同蒙古兵,取陝北的榆林、延安,擊陝西農民軍之背。在途經宣府、大同時,把這兩城鎮的降兵盡數隨征,「搜刮無遺」,兵力已達八萬順治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宣大總督吳孳昌啟本,原件藏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轉引自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284頁。】

  但是,他貽誤了進軍時間。本來,他先奉命出征,卻落在了後出征的多鐸後邊。因為他擅自出邊,「至土默特、鄂爾多斯地方,枉道索取駝馬,複轉入邊,以致逗留」。在多鐸先取西安時,阿濟格與吳三桂部「未知尚在何處」。為此他受到多爾袞的嚴厲斥責。【《清世祖實錄》,卷14,8頁。】阿濟格略定宣府(宣化)和大同,招降唐通後,本應傳令邊外蒙古兵前來會師,他率所部則揮師南下,迅速渡黃河,當不誤進軍時間。可他擅自出邊,進入內蒙古的土默特、鄂爾多斯遊牧地,隨意索取當地駝馬,然後轉而入邊,這一往一返,把時間都浪費在路上了。

  遲至年底,他才率師由山西保德州(今保德)結筏渡黃河,進入陝北地區,大順軍正迅速瓦解。新任命的保德州總兵官、降將唐通招撫了河堡營、唐家會下營、黃甫川、清水營、木瓜園、孤山鎮、永興、神木、大柏油堡、柏油堡、葭州(佳縣)等處農民軍余部,皆歸服清朝;【《明清史料》丙編第5冊,497頁。】新任命的榆林總兵官、降將王大業,差人招撫了自響水至寧塞等十一營堡,「俱傾心迎降」。惟有榆林守將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堅拒相抗」,拒不投降。【《明清史料》丙編第5冊,469頁。】榆林是陝西重鎮,李自成令高一功鎮守,企圖阻止清軍南下。這時,阿濟格、吳三桂一時攻不下,眼看又誤行期。「因西安事大」,他不敢滯留。十二月三十日,委派隨同出征的大同總兵姜瓖為總督,率領唐通、王大業等降將繼續圍攻榆林,他自統大軍南下。

  唐通等自綏德赴榆林附近的雙山堡,給高一功寫了一封信,向他約戰。順治二年正月十二日,派人送去。十四日,高一功被迫撤出榆林。當天晚上十時左右,唐通率部直抵城下,天亮時,進入榆林城。十六日,姜瓖、王大業也來到這裡,安撫百姓。數日間,返回城的男女不下一兩萬人【《明清史料》丙編第5冊,497頁。】。安撫妥當,唐通奉命赴西安。

  阿濟格、吳三桂離米脂,南下綏德,直趨延安。李自成侄兒李錦率部堅決抵禦,與清軍相持不下。正在這時,高一功率部撤到延安,同李錦匯合,堅守延安。清軍採取分道進逼,農民軍無法支撐。堅守了20天后,被迫突圍而走。延安為清軍佔領。由於在榆林、延安受阻,也是阿濟格延緩進軍的一個客觀原因。

  多爾袞斥責阿濟格「逗留」緩進,對吳三桂卻無損傷。因為阿濟格是主帥,掌握一切戰守之權。多爾袞也明白,他任命自己的長兄為帥,那些隨征的漢官將自然聽命于主帥。所以,朝廷只能批評阿濟格,而不能涉及吳三桂等人。

  儘管阿濟格所部誤了進軍時間,畢竟給西安的農民軍造成了腹背之患,由於該路的清軍日益臨近,李自成感受到了兩路夾擊的沉重壓力,在西安已無法立足,他被迫決定撤離西安。這就給多鐸部迅速佔領西安創造了條件。

  到二月間,多爾袞才接到阿濟格發來的戰報,據稱:自入邊,「八戰皆捷」,攻下陝西州縣4城、投降的38城,共獲白銀千兩,馬3290匹、460餘隻駱駝。【《清世祖實錄》,卷14,14頁。】

  攻下西安後,清朝統治集團歡呼「大業已成」,即令多鐸迅速整裝,照原定計劃,向江南進軍,對南明弘光政權展開總攻擊。征剿農民軍殘部的任務交由阿濟格完成,指令他「務期剿除,以贖從前逗留之咎」【《清世祖實錄》,卷14,8頁。】

  阿濟格自知已犯軍律,奉詔後,不敢怠慢,會同吳三桂等,尾隨李自成,緊緊追趕。三月追入河南,李自成拔營南下,奔向湖北,抵襄陽,進駐武昌。【《綏寇紀略》,卷9,45~46頁。】此城本為新封不久的明將甯南侯左良玉的藩地,李自成來攻取時,他恰好率領本部人馬離城,順江東下,赴南京「清君側」,討伐福王的心腹大臣馬士英。這場亂子是由辨識真偽太子引起來的。當自成入北京時,確實把太子俘獲,後帶往山海關,及至被吳、清聯軍擊敗後,太子的下落就無人知道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