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三二


  一場關係命運的決戰——山海關大戰就這樣悲壯地結束了。在此之前,明王朝的歷史被農民軍給翻過去了,而經此一戰,清軍則把農民軍的歷史給翻過去了,並開闢了它自己歷史的新紀元。吳三桂作為大明臣民的歷史業已終結。從此,他要為新主人——大清王朝譜寫出有聲有色的新的歷史篇章!正是:

  千人石上坐千人,
  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語婁東吳學士,
  兩朝天子一朝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1,10頁,中華書局,1957年版。】

  此詩系一少年寫給降清的著名詩人吳梅村的。此處借用,贈給三桂不亦宜乎!

  十三、封平西王

  李自成率農民軍余部自山海關向永平撤退,於當天晚上退到永平,收攬潰散的士卒,重新集結兵力,又得數萬人。【《平寇志》,卷11,244頁。參見《國榷》,卷101,6076頁。】他一方面,力圖保存農民軍的力量;一方面,阻擊清、吳軍的追擊。自成為了贏得撤退的時間,緩解清、吳軍的追擊,特派明降官張若麒赴三桂軍中議和。正在緊追不捨的三桂,接受了自成議和的要求,其條件是:李自成必須歸還崇禎的太子和兩王;速離京師,奉太子即位而後罷兵。自成表示:只要允許他不受阻礙地回到北京,一定把太子送到三桂的軍中。【《國榷》,卷101,6077頁;參見《庭聞錄》,卷1。】三桂當即同意,便停止了對農民軍的追擊,率部返回山海關。三桂明知其父尚在自成手中,卻不提以交還其父為條件,相反,堅持要朱太子和兩王。這不能不使人強烈地意識到,三桂心中別有長圖;將太子掌握自己手中,獲護駕擁立之大功,且能以此號召天下,達到個人的極欲之目的。顯然,索要太子遠比索要其父的價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從三桂與自成議和的條件,越發使人相信三桂與多爾袞談判時所議定擁立太子于南京的真實性。

  但是,這畢竟是三桂與自成的一廂情願,多爾袞豈能放過農民軍!他的目標是徹底消滅農民軍,奪取全國政權。毫無疑問,他不可能允許三桂以得崇禎太子為交換條件,放棄對農民軍的追擊。恰恰相反,他要遵循既定方針,乘勝進軍,不給農民軍喘息的時間,防止他們逃離北京,攜帶寶物而去。雖說他急於進軍,也慮及到他和他的八旗將士及三桂軍連日跋涉與苦戰,需要暫作小憩。所以,他于山海關之戰當天晚上在追擊農民軍一段路程以後,也返回到山海關,他們不進城裡,卻選了離山海關五裡靠近戰場的地方宿營。多爾袞一意要收攬人心,寧可在城外住宿,惟恐清軍入城驚嚇了百姓。

  清軍從關門大戰中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多爾袞用此戰利品,大賞諸將士。吳三桂獲得了最高獎賞: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封他為平西王,賞賜玉帶、蟒袍、貂裘、鞍馬、玲瓏、撒帶、弓矢等物;又令三桂以下各將領,及山海關城內吳軍皆剃髮。【《清世祖實錄》,卷4,17頁。】三桂受封為平西王,標誌著他徹底降清。他從請兵、獻關、與清軍聯合作戰,到受封為王,是一個短促而複雜的過程。從吳三桂方面來說,他是在形勢的迫使下,才走上了降清這條路,用農民軍的鮮血換來了一頂王冠!從多爾袞方面來說,他巧妙地利用了當時的形勢和三桂處境困難,有步驟而又迅速地誘迫三桂就範,把他招降過來。清太宗晚年孜孜招降三桂不成,多爾袞則順利地實現了太宗的遺願。因此,三桂被招降和受封為王,是多爾袞的政策和智謀的勝利。

  自後金建國,中經改國號大清,至入關初,直至清亡國前,漢官被封為王爵的,只有四人,即恭順王孔有德(後改封為定南王),懷順王耿仲明(後改封為靖南王)、智順王尚可喜(後改封為平南王),加上新封的平西王吳三桂,共為四王。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原張獻忠部將孫可望降清,被封為「義王」,是為漢人第五王。【見《清世祖實錄》,卷113,12頁。】孔、耿、尚三人是在天聰七年(崇禎六年)一年中先後叛明歸後金的,他們從登州航海來歸,帶來精兵近萬名,戰船百餘艘。在他們歸降前,清(後金)既無水師,又缺乏新式大炮,同明朝相比,它顯得力量不足。孔、耿、尚之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明與後金的力量對比,對後金具有重大的政治與軍事意義。這使皇太極大喜過望,在他即皇帝位時,把他們三人晉封為王爵。這是皇太極給予的至高無上的獎賞。

  吳三桂是在清入關的關鍵時刻,獻關投降,又與清軍聯合作戰,一戰而敗李自成。三桂為清朝入關首開勝利紀錄,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其功勳之大,非孔、耿、尚三人所能比擬。當時,清兵固然強大,但農民軍也不是輕易能擊敗的。這一點,在清軍出征前,範文程特別是洪承疇等熟知農民軍戰鬥力的人,無不承認農民軍是一個「勁敵」,而且又強調它得民心,更難於與之爭鋒。三桂歸清,就使力量的對比變得對清極為有利。他請兵獻關,使清軍大大縮短了進軍北京的時間,長驅直進,使勝利提前到來。如果三桂投向農民軍一邊,牢牢守住關門,即使按范、洪等人的謀劃進行,清軍也很難得志于中原。中國的歷史,很可能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很清楚,在清兵與農民軍兩大勢力之間,三桂倒向哪一邊,就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而改變了明清戰爭的進程,保證和加速了清朝的勝利早日到來。多爾袞完全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山海關大戰一結束,他就把對三桂的諾言毫不遲疑地付諸實現,給他的特大功勞以應得的酬報。這以後,清對他的酬報不斷加厚,居其他「三順王」之上。

  清入關前後,敢於封異姓漢官王爵,這是一個很大的政策突破。明立國兩百多年,從不封異姓為王,至高爵位,也不過公、侯、伯而已。清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是出於籠絡漢人,進取中原這個大目標所需要。由於三桂之降,受封為王,引來無數明朝文武將吏大批降清,為它統一全國消除了層層阻力。三桂降清這一事件,對清入關後順利取得天下,取明而代之,關係是很大的。

  四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山海關大戰的第二天,多爾袞決定乘勝追擊,向農民軍展開新的攻勢,直取北京。行前,多爾袞下令將李自成的兵部尚書王則堯斬首。王則堯原是明朝密雲巡撫,明亡,投降了農民軍,李自成授予兵部尚書。山海關戰役前夕,王則堯被派去山海關,勸說三桂投降,三桂再次予以拒絕,並把他扣留起來。現在,三桂把他交給多爾袞處置。王反復無常,毫無氣節,留之無用,多爾袞把他處死了事。【《清世祖實錄》,卷4,18頁。】

  這天早晨,清軍、吳軍整裝出發,多爾袞調給吳三桂馬步兵一萬,作為先鋒,追擊農民軍。多爾袞發佈軍令:「此次出師,所以除暴安民,滅流寇以安天下也。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他又頒佈文告,曉諭官民,聲明清軍「取殘不殺,共享太平之意」。逃竄山谷避亂的百姓得此佈告,都放心地返回鄉里,剃髮迎降。【《清世祖實錄》,卷4,17頁。】

  李自成率殘部自山海關潰敗,連夜逃至永平,駐營歇息。他以為三桂會遵約,許他從容撤至北京。但是,已經降清的三桂只能惟多爾袞之命是聽。他既受命為先鋒,率部先行,為清兵入據北京打頭陣,是不敢行動遲緩的。

  當天,吳三桂率部進逼永平。農民軍雖說已集結數萬,但敗退之後,士氣大衰,與吳軍剛一交戰,就被擊敗了。李自成拔營被迫繼續向北京退去。行至永平城西二十裡的范家莊,他再也無法容忍對三桂叛賣行徑的憤怒,下令將吳襄斬首,用竹竿挑著頭顱示眾。【《庭聞錄》,卷1;《國榷》,卷101,6077頁。】自成為拋開三桂的追擊,馬不停蹄地日夜兼程逃往北京。

  四月二十六日,自成及其敗軍回到北京,即匆匆準備登極正大位。面對清、吳聯軍即將兵臨城下的緊迫形勢,遭到慘敗的農民軍,士氣低落,無法再固守住偌大個孤城北京。自成在出師山海關前,已有了回關中的想法,而如今在兵敗之後,便決意放棄北京,向關中撤退,再圖固守。他找來牛金星商量,心情憂鬱地說:「北兵(指清兵)勢大,城中人心未定,我兵豈可久屯於此!即十個北京,不敵一秦中險固。今為之策,不若退處關西,以圖堅守。」牛金星表示贊成,說:「大內(指皇宮)金銀搜刮已盡,但皇居壯麗,焉肯棄擲他人!不如付之一炬,以作咸陽故事(指西楚霸王項羽焚咸陽)。即使後世議我輩者,亦不失為楚霸王之英豪。」自成點了點頭。【《明季北略》,卷20,375頁。】有關撤退大計,就這樣決定了。此時,自成本無心即位,但受到部下的一再催促,考慮到有利於今後的鬥爭,他還是同意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