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三三


  從農民軍揚眉吐氣地進入北京,天下唾手可得,到兵敗之後即將退出,前後不過一個來月。時局變化如此之大,後果又是這樣令人沮喪,這一切,難道不是三桂勾引清軍造成的嗎?自成對三桂痛恨已極,不能有半點寬恕,他要使三桂的叛變付出血的代價。二十七日,他把三桂的繼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共三十四口全部處死,屍體丟在王府二條胡同。吳氏家族被殺人口,有說38口,有說50餘口,有說30餘口。可信說法當是34口。【見《庭聞錄》,卷1、《甲申核真略》,36頁、《國榷》,卷101,6079頁。】

  昔日的吳氏大家族遭到了滅頂之災,僅三桂和他的一個哥哥吳三鳳倖免。正是:

  全家白骨成灰土,
  一代紅妝照汗青。【《圓圓曲》】

  清、吳聯軍大敗李自成,「已得破竹之勢」,而三桂事先已給至北京沿途各州縣發去通告,令他們歸降,不得阻礙。這些州縣無力抵抗,乖乖聽命。清軍一路順利,所過之處,無不迎降。【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58,3728頁。】

  二十八日,三桂率所部進至近畿,傳檄遠近,通告人們,他的「義軍」不日就要進入北京,他要求「降賊諸臣反正自贖」【《平寇志》,卷11,245頁。】。城內城外,人心更加惶惶,那些士紳們暗暗高興,盼望三桂早日入城。原先他們提心吊膽,害怕搶掠輪到他們身上,紛紛逃出京城南下,三桂的檄文使他們鎮定下來,停止出走,只等三桂來。已降農民軍的明朝官員也準備搖身再變,向三桂投靠。

  北京局勢呈現混亂狀態。李自成不願因三桂的逼近而打亂他即位的計劃,命劉宗敏、李過、李岩等出城拒戰,唐通為先鋒,合各軍連營十八座,阻止吳軍入城。三桂揮兵進擊,後有清軍陸續趕到,兵鋒甚銳。兩軍接戰,農民軍又遭失敗,連失八座營寨,據稱:傷亡二萬人,唐通被刺落馬,劉宗敏等敗退入城。【《平寇志》,卷11,245頁。】

  二十九日,這是農民軍在北京的最後一天,也是農民軍入城的第四十天。清、吳軍的先頭部隊已經進入北京郊外,李自成毫不理會,毅然即位,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追尊七代祖妣為帝后,由天佑閣大學士牛金星代行祭天禮。時間緊迫,即位儀式草草結束,立即著手撤退。令全軍整束行裝,收拾宮中尚未運完的寶物,隨軍帶走。午後,用馬騾馱薪木運至內殿,用車輛把大量硝磺、桐油等易燃物散放在薪木之上。接著,發出通告,令百姓出城。霎時,城內到處人喊馬叫,一片混亂。約到夜裡十時左右,自成下令放火、發炮。硝磺、桐油一見火,騰地一聲,轉眼之間,星星之火已變成烈焰,被引著的薪木發出劈里啪啦的聲響。炮彈擊中宮殿,倒塌聲震天動地。宮城九門雉樓及大部分宮殿籠罩在火海之中。城外草場也被點燃,火光熊熊,與宮中大火相映,火光燭天,照耀得如同白晝……【《平寇志》,卷11,248頁;《國榷》,卷101,6079頁。】

  農民軍對統治階級的憤怒,皆付於這大火之中。他們就要離開這座曾使他們欣喜,又使他們沮喪的都城,他們不能把用民脂民膏築成的巍巍宮殿留給新的統治者享用,寧可把它化為灰燼,來表示他們的抗議!

  三十日,天濛濛亮,宮中大火繼續在燃燒,李自成挾太子、兩王從容出齊化門,劉宗敏等繼其後,撤出北京,留原降將左光先及谷大成率萬名騎兵殿后。

  農民軍剛出齊化門,忽見煙塵滾滾,眼睛被迷得難以睜開;馬蹄相撞,坐騎不穩,又聽得不遠處喊殺聲,人馬受驚,隊伍一陣大亂。原來,三桂見城中火起,偵察到農民軍將要向西撤退,便在西山設疑兵,搜求數千個酒罌,裡面裝入石灰,乘夜埋在齊化門外的大道上,每隔數尺埋兩個酒罌,上面覆蓋浮土。李自成毫無察覺,當大批騎兵路經此處,馬蹄踩中酒罌,陷了進去,驚得馬匹亂踢,後邊的馬也跟著亂踢起來,一下子踢得石灰飛揚,人馬被石灰嗆得睜不開眼,埋伏在西山的吳軍只虛聲呐喊,結果把農民軍隊伍搞得大亂,互相擠壓、撞擊,在慌亂中爭先逃命……【《國榷》,卷101,6081頁;《平寇志》,卷11,249頁。】

  李自成和他的廣大戰士,如一過客,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只作了北京的新主人不過四十一天,才當了兩天皇帝,便帶著終生的遺憾去了。然而這短暫的四十一天,將永載於史冊之中!

  吳三桂欲乘農民軍混亂之際,擁兵進城。多爾袞不同意,據當時傳聞:「三桂與□□力爭,不令其眾入城」,只許各將領與三桂保護明太子入城。這都是謠傳,實際情況是,三桂並未入城,明太子也未被三桂控制,他受多爾袞指令,率部「繞(北京)城而西」,隨同阿濟格、多鐸追擊農民軍去了。【《甲申核真略》,37頁。】

  吳三桂及其所部作為先頭部隊,先到北京,多爾袞卻不准他入城,令他去追農民軍。表面看,軍情所急,似無疑問。但稍作分析,這裡面大有文章。清朝日日夜夜夢想奪取北京,當北京唾手可得時,多爾袞寧可虛城以待,卻不讓三桂奪取。照理說,他已知道農民軍棄北京西撤,城內情況如何?是否有可能被他人佔領?在這種未蔔吉凶的情況下,他本來應讓三桂率部先入城,探虛實,肅清農民軍余部,為後續的清軍廓清進城的道路。這對清軍是有利的。還有,多爾袞也明知三桂的家屬都在北京,三桂入京心情甚切,是人之常情。多爾袞從籠絡漢人出發,可以體恤三桂先入城的。但事實正好相反,他把北京留給自己去佔領。

  這裡就提出一個問題:多爾袞不准吳三桂先入城,到底出於何種動機?各書都載三桂堅持要明太子、永王、定王。目的是扶植太子即帝位,重建大明政權。這當然是清朝所不能允許的。多爾袞看得很明白,誰先入北京,誰就會佔優勢。如果三桂先入京,成了新主人,「建虜將不復納矣」【《國榷》,卷101,6084頁。】,即使清兵隨後入城,那麼,就將清兵置於「客兵」的地位,它就難以實現很早就確定的政治目標。這又使我們聯想到,三桂與多爾袞在山海關威遠台談判時,已約定三桂擁立明太子為帝,劃黃河為界。足智多謀的多爾袞不便明顯反對,便藉口農民軍勢大,急需追擊,就把三桂打發走了,他自己卻從容進城,從而把北京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吳三桂自山海關出發,向北京進軍時,曾發佈文告,要求京城百姓擺香案、穿素衣,為崇禎發喪。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哄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奪得太子朱慈烺,進京後,就把他嗣立為新君。都人於久亂之中渴望得到安定,所以對三桂擁太子入京抱有某種期望。這時,人們還不知道吳三桂已降清,對他請兵報君父之仇無不懷有感激之情。為討好三桂,米巷的商人們自願出資,湊集在一起,聯合為三桂家辦喪事,共購買了三十四口棺木,壯年以上的,每棺價值百餘兩白銀,小孩所用棺木,每棺值三四十兩白銀。又給死者每人置衣衾,穿戴整齊入殮,總共花費數千兩白銀。【《甲申核真略》,38頁。】這個數目,相當可觀,三桂對商人此舉,一定感到高興。

  從自成退出北京,到多爾袞進城,其間三天,北京真正成了無主之城,於是明舊官紛紛出來維持社會秩序,在朝陽門預備法駕,迎接太子朱慈烺。

  五月二日【多爾袞進北京時間,如《國榷》、《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等書都記為五月三日,惟《清世祖實錄》,卷5,1~2頁記為五月二日,今從之。】,都中士民出朝陽門外,跪伏道旁,迎接東宮太子。誰料,從輦中出來、換乘肩輿的人,卻是「胡服頎身」,根本不是東宮太子。來者不是別人,正是攝政王多爾袞!「臣民相顧失色」,不勝驚訝時,多爾袞所轄滿洲正白旗兵已在部分關、寧兵的引導下,傲然入城,城頭各處遍插白旗。【《國榷》,卷101,6083頁。】有些還有點氣節的官員,駭愕之中悄悄溜走,有一部分官員將錯就錯,把多爾袞迎接進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