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二一


  果如所料,吳三桂選擇的時刻很快來到。這就是李自成主動向三桂採取行動,向他發出了招撫的信息。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各鎮將皆降,三桂道未通」【錢士馨:《甲申傳信錄》,「借兵復仇」,卷8,139頁。】,這引起了李自成的注意,他意識到了佔有山海關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將唐通、白廣恩率部東攻灤州(河北灤縣),作為奪取山海關的第一個步驟。唐、白的進攻沒有得逞,被三桂擊敗,退回北京,三桂也沒有追擊,仍駐師關上。李自成最擔心的是,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何去何從,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他深知三桂和他的遼兵都是勇兵悍將,實為農民軍的一支勁敵。山海關距北京七百里路程,又跟清兵一關之隔,近在咫尺。因此,三桂進,可威脅北京;退,可憑山海之險固守;逃,可舉足即至清兵營中。如若兩者聯合起來,將置農民軍于險境。

  李自成想到三桂及其遼兵的存在,寢食不安。有一次,他帶著憂慮的心情對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說,「山(西)陝(西)、河南、荊襄(湖北)已在掌握之中,大江以南傳檄可定,惟山海關吳三桂是一驍將,當招致麾下,而遼東勁敵又使我衽席不安。」【孫旭:《平吳錄》,參見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吳三桂始末」,卷5。】如何解決山海關的問題,只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用武力奪取,直至徹底消滅吳部;二是和平招撫,避免流血戰鬥,這對農民軍最為有利。他的心腹謀士顧君恩獻計說:「聞南方立藩王皆不足有為,惟山海關外不可無慮,宜儲餉練兵以待之。」自成贊成他的意見:「吾亦以此為慮耳。」【《甲申朝事小紀》,「李自成始末」,卷3。】但自成不想動用軍事力量,爭取政治解決。此舉堪稱明智。這一解決辦法是完全可能的。因為象徵明政權的北京被佔領,亦宣告它的統治垮臺,人心向著大順政權,已是大勢所趨,原明將吏非降即死,三桂不能自存,也勢必走投降這條路。李自成以為招降吳三桂是很有把握的。

  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農民軍入北京的第三天,李自成召見從獄中放出原職方司郎中張若麒等人。他在明與清松山決戰中負有戰敗之責,被捕下獄,這時他極力申訴自己的督戰之功,並表示投降農民軍。李自成當即授他為山海關防禦史【楊士聰:《甲申核真略》,19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目的是讓他做吳三桂的勸降工作。三桂稱張為「老師」,關係密切,有助於勸降。此人後來經三桂介紹,投降了清朝。【《甲申核真略》,35頁。】這說明三桂對待他是很友好的,而由他出面勸降,對三桂一度欲降農民軍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自成還「令諸降將各發書招三桂」,對他施加影響。【《甲申傳信錄》,「借兵復仇」,卷8。】

  接著,三月底,李自成派唐通率所部,攜犒師銀四萬兩,前去山海關賞賜遼兵。同時,特授明降官左懋泰為兵政府左侍郎與唐通協守山海關,又派出將吏各一人攜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幣千端賞三桂,另有敕書一通,封三桂為侯。【《平寇志》,卷10,228頁。】

  三桂的父親在北京已被農民軍逮捕,自成令他給兒子寫信,勸其來降,信全文如下:

  汝以皇恩特簡耑閫,非真累戰功歷年歲也,不過為強敵在前,非有異恩激勸不足誘致英士。此管子所以行素賞之令,而漢高(祖)一見韓(信)、彭(越)而予重任也。今爾徒飾軍容,巽懦觀望,使李兵長驅深入,既無批亢搗虛之謀,複無形格勢禁之力,事機已失,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須臾。嗚呼!識時事者可以知變計矣。昔徐元直棄漢歸魏,不為不忠;子胥違楚適吳,不為不孝。然以二者揆之,為子胥難,為元直易。我為爾計,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賞,而猶全孝子之名。萬一徒恃驕憤,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頓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並受僇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語雲:知子莫若父。吾不能為趙奢耳,爾殆有疑(趙)括也。【《流寇志》,卷11,《國榷》,卷100,《明季北略》,卷20等書均載此信全文,字句略有出入。此據《國榷》之文照錄。】

  世傳此信出自牛金星的手筆。觀其信的口氣,大加訓示三桂,博引典故,極力勸誘投降,完全表達了李自成勸降之深意。如父子間通話,似不至如此寫法。看來,此信為牛金星所寫應是可信的。牛金星起草,吳襄照抄,以取信三桂。

  吳襄掌握在農民軍手中,對勸降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吳襄勸降三桂前後,李自成還曾派原明密雲巡撫、降李後任兵政府尚書的王則堯等不斷進行勸降的活動。以巡撫李甲和兵備道陳乙為使,「持檄招三桂曰:爾來不失封侯之位」【《甲申朝事小記》,「吳三桂始末」,卷5。】

  三桂安頓好來使,便秘密召集諸將官商議是否向李自成投降。本來,他對李自成招降很動心,已「忻然受命」【《甲申傳信錄》,「吳三桂入關之由」,卷8。】。三桂突然改變立場,欲與過去的死敵農民軍握手言和,是因為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順朝將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為中國的新的主宰,只有依附於這個新政權,才有自己的出路。而且自成給予的條件的確是再優厚不過的,禮遇有加,這對三桂來說,正是多年來他所追求的東西,一朝到手,心裡亦感到滿足。他還顧慮到父母親屬生命及家產均系于農民軍之手,如投降,不僅保全一家生命財產,而且不失榮華富貴。

  此時,三桂所部嚴重缺餉,急需補充,不然,將士們就會動搖,乃至瓦解。三桂將士在甯遠時已缺餉十四個月【《小腆紀年附考》,卷4。】,處境很困難,而現在李自成送餉到門,恰似雪中送炭,何樂而不取!從眼前考慮,投降農民軍大有好處。否則,一切就會化為烏有。三桂經過深思熟慮,已有投降的定見,卻不明說。因為他顧慮部下的想法能否跟他一致,特別是在當前政局激烈動盪的時候,人心混亂,還摸不透他們的真實打算。所以,他要先試探部下的思想動向。他故意問諸將官:「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宜以死報國。然非籍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

  諸將官默默無語,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三桂連問了三次,還是沒有一個人敢表示意見。三桂以逼人的目光環視了每個將官的臉,語調沉重地說:「闖王勢大,唐通、薑瓖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說到這裡,三桂提高了聲音,斬釘截鐵地問道:「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

  三桂咄咄逼人的追問,諸將官心中不由得一驚,好像如夢初醒,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個聲音:「今日死生惟將軍命!」諸將官已表態一切惟三桂之命是聽,他這才宣佈決定;正式接待來使,投降農民軍。於是,「報使于(李)自成,卷甲入朝」【彭孫貽:《流寇志》,卷11,177頁。關於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史籍記載頗有歧異。考之史實,三桂降李確有其事。參見陳生璽:《清兵入關與吳三桂降清問題》,載《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2期。】。三桂由忠明轉而投向農民軍,這一根本轉變,完全是以個人利害為轉移的。「八成支配著他的性靈的主要成分,是貪求尊榮的心理,其次也就是不見得高尚的個人動機」【魏特:《湯若望傳》,214~215頁。】

  李自成得報三桂投降,很是高興,便乘勢給明將左良玉、高傑、劉澤清寫去勸降信:「大順國應運龍興,豪傑響附,唐通、吳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朕嘉其志,俱賜彩緞、黃金,所將兵卒給四月軍糧,俟立功日升賞。」【《平寇志》,卷10,227~229頁。】

  三月二十八日,吳三桂為殉難的崇禎帝及其後妃治喪,全軍縞素舉哀。他雖然決定投降農民軍,還要以此舉動表明自己不忘明室對他們一家的恩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