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猛 | 上頁 下頁 |
三 |
|
【第二章 捫虱見桓溫】 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下》 群雄逐鹿亂中原,桓溫北伐抵長安; 寒士王猛捫虱見,狂人開口語驚天; 雞腸不容大略展,鳳凰要棲梧桐巔; 晉軍大敗回江南,潛龍再隱華陰山。 就在王猛見嵩山長者的前後,中國的版圖上繼續抛灑著各族人民的鮮血。公元349 年至351 年,整個北方可以說血流成河。鮮血改寫著歷史,權柄在血手中變換。 公元349 年,冉閔在後趙帝國首都鄴城發動宮廷政變時,與忠於羯族皇帝石鑒的勢力殺得屍體重疊、血流成河。冉閔下令全國:「漢人砍下一個胡人頭,送到鳳陽門,查驗屬實者,文官升三等,武官全升營門官(牙門)。」此令一出,一場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開始了。命令發出的第一大,就有數萬匈奴人和羯人被殺。冉閔親率兵馬屠殺胡人,不論男女、長幼、貴賤,見到胡人便殺,被殺者總數達到20 萬,冉閔令將屍體拖到鄴城郊外,全都喂了野狗。有些鼻子長得高的、眼窩顯得深的、鬍子長得多的漢人,也被當做胡人殺了,當了冤死鬼。在首都周圍如此,在戍守邊疆的部隊中也如此。有個叫麻秋的無賴將軍(後面還將提到他),從長安率軍至洛陽,接到冉閔殺胡人的命令後,將部隊中的匈奴、羯族士兵1000 餘人全部殺死。 翌年,在鎮壓石氏集團的反抗中,冉閔先是殺掉石琨3000 餘人,接著殺掉石琨兵團1 萬餘人,緊接著殺掉張賀度兵團2.8 萬餘人,殺掉石祗、劉顯兵團3 萬餘人。石氏皇族包括皇帝石鑒在內無論老幼全部被誅殺。作為報復,在冉閔圍攻襄國失敗時,忠於石氏集團的人在鄴城殺死了10 多萬漢族人民。然而,在戰鬥中死去的人加上統治階級自相殘殺的人,比起死去的逃難人民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由於人口稀少,統治者在戰勝後往往要搶奪人民,石氏後趙政權鼎盛時期,武裝強迫居民遷往山東、河北、陝西和湖北北部,見石氏政權土崩瓦解,移民們紛紛返回故里,誰知一路遇到戰亂,衣食無著,加上瘟疫流行,饑民互相搶奪,最後只好吃人的屍體,平安返回家鄉的,不過十分之二三,約百萬人死在了路上。 冉閔靠屠殺奪取了政權,最後消滅了後趙,但是他僅僅過了不到三年的皇帝癮,便被從關外南下的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帝國所俘虜,先被押解到首都薊城(今北京),然後關押在故都龍城(遼寧朝陽),最後被處死。到公元353 年,原後趙帝國的國土除長安外,全部被前燕所佔領。前燕成了北方最強大的國家。 這裡也許有必要囉嗦幾句的是,原來後趙皇帝石虎從各地搜尋來鄴城的10 萬美女,在冉閔兵敗被圍時,竟被城中饑餓的兵士活生生地像豬一樣被宰殺充饑了。 我們的主人公王猛耳聞目睹了上述一幕幕慘劇。在這連綿不斷的戰亂中,他能逃得一命,算他的福氣也得益于他的聰明。他賣畚箕曾到過後趙的首都鄴城(河北臨漳)。在「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的情況下,他「悠然自得,不以屑懷。」他這種不以受辱而發脾氣、不因小事而傷腦筋的態度,引起了皇帝石虎手下的一個大人物的注意。此人姓徐名統,是後趙帝國的司隸校尉,相當於今日的首都衛戍司令兼行政長官。徐統是個有點神神道道的人物,會看面相、手相算命,自稱有知人之明,在首都是個有相當影響的人物。 徐統為王猛算了一命,對王猛「見而奇之」,覺得他將來必然大富大貴,便給他封了一個功曹的官(相當於行政辦公室主任),要將他留在自己手下。王猛聽到徐統要召他當功曹的消息,立即腳板裡抹油——開溜了。功曹這個官兒雖然很小,但對於賣畚箕的窮小子來說,當上後起碼可以解決衣食問題。王猛拒當功曹,避之唯恐不及,到底是因為嫌官小還是厭惡石虎的殘暴統治而不願為虎作倀,史書未曾明言,但以王猛之智力,我們有理由判斷:他已預見到石氏羯族政權的末日不遠,即使從避禍保命的角度來說也應遠遠避去。 作為漢族人,王猛對偏安江南的東晉既恨鐵不成鋼又始終在等待它的生機。在中原大亂的時候,上蒼已將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略良機賦予了東晉。特別是冉閔在後趙發動宮廷政變後,雖然殘暴但沒有忘了他是漢族人,曾派人到東晉送信,一面表示甘願俯首稱臣,一面相約南北夾擊,消滅石氏,恢復中原。王猛從內心希望東晉能夠抓住這個戰略機會,然而他盼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當時,王猛為躲避戰亂,按師父的指點隱于華陰山。華陰山可能即是華山,因華山在華陰縣境,早在漢代便建有西嶽廟,成為道教活動的一個場所;但亦有可能是指少華山,因少華山的道教活動比華山更為有名,且後來王猛見桓溫後曾進山問師父,少華山至灞上的距離比華山要短。無論是華山還是少華山,王猛當時隱于山林是確定無疑的。 在山中,王猛與師父談得最多的是東晉北伐的問題。在東晉之初,祖逖曾募兵組織北伐,雖然沒有朝廷的後勤支援,但得到北方人民的擁護,人民嚮往司馬氏的心未死,所以一路勢如破竹,人民傾其所有以迎王師,可惜祖逖的勝利非但沒有鼓舞東晉皇帝司馬睿,反而使他害怕不已。他害怕祖逖軍功大了尾大不掉,威脅到他的皇權,於是百般加以節制,硬是把一個生龍活虎的祖逖變成了籠中虎、淺水龍,祖逖氣病交加,悲憤而死。 公元349 年,冉閔趁石虎死後諸子爭權之機盡滅石氏。東晉北伐的時機到了,桓溫自行屯兵湖北安陸準備北伐,後趙一些忠於晉朝的將領也舉行起義響應北伐,然而東晉皇帝司馬聃害怕(這年司馬聃才七、八歲,與其說是他害怕,不如說是掌實權的殷浩害怕)桓溫過於強大,便將北伐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外祖父褚衰。褚衰按臺灣史學家柏楊的話說是只「瘟豬」,此人長於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卻畏敵如虎,不會用兵。儘管如此,由於整個形勢對東晉有利,北方人民紛紛響應,「晉之遺黎,鵠立南望」,亟盼王師。但「瘟豬」褚衰在此情況下反而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結果一戰即潰,損兵過半,燒掉糧草,倉皇逃回。 公元350 年,東晉又派一個書生殷浩率軍北伐。但是,只見命令而不見行動。殷浩先生出身貧窮,未仕前是個十分有名的清談家。很多人被他的清談所迷惑,認為「如果殷浩不出來做官,那麼誰來教天下蒼生」,似乎離了他地球便不轉了。由於他名氣很大,朝廷只好請他出來做官,到司馬聃當皇帝後,他權傾首都,成為司馬氏皇族抵制桓溫的頂樑柱。然而,此公似乎也是精於權術,而幹不了實事。350 年的所謂北伐不過是一個做給別人看的樣子,尤其是為堵住桓溫請求北伐的嘴,並不真正想要行動。 北伐之事一直拖到351 年,仍不見殷浩的行動,此公正忙於朝廷的內鬥,根本無暇北伐。桓溫在多次請求無效後忍無可忍,在351 年採取了一次十分魯莽的近乎兵諫的行動。他擅自帶領5 萬大軍從荊州順流而下,直抵武昌,請求北伐。 桓溫移兵武昌,將東晉朝廷嚇破了膽。如果他繼續順江而下,建鄴(南京)指日可下。此時,平時不可一世的殷浩亂了方寸,他打算用辭職的方式來平息桓溫的怒氣。然而,殷浩害怕,司馬氏皇權比他更害怕,勸他說:你辭職不免一死,不辭職興許還有希望。最後由會稽王司馬昱給桓溫寫了一封軟硬兼施、捧中帶嚇的十分得體的信,桓溫怕冒造反的危險,只好引兵返回荊州。 桓溫兵回荊州,朝廷那顆懸著的心總算落地。殷浩不許桓溫北伐,但自己卻在352 年率軍北伐了。殷浩北伐,與其說是要收復失地,不若說是為了加強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在華陰山中,王猛問師父:「您覺得殷浩北伐有成功希望嗎?」師父不作回答,反問道:「你看呢?」 王猛搖了搖頭,歎息道:「怕是中原黎民的滿腔希望又會化為灰燼。」師徒談起殷浩,此人長於清談,短於實幹;勇於內爭,怯於外鬥;熱衷權柄,視之重於社稷,不可信賴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