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猛 | 上頁 下頁


  據史載,古之嵩高山即今之嵩山。我國自古有五嶽之說,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早在漢代,嵩山已是名聞邏邇的道教勝地。當時,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所以嵩山還不可能有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少林寺和少林武功。在王猛所在的晉代,正是道教登峰造極的年代。當時,嵩山便有了許多著名的道教建築,其中最著名並保存到晉代的有中嶽廟(始建于秦)、少室神廟和少室闕、太室神廟和太室闕、啟母廟和啟母闕等。上述三廟和三闕都建於漢代,如今廟已無存,闕尚完好,人稱「漢三闕」。可以想見,王猛發現自己來到嵩高山後,作為文化人,一定會被它的輝煌建築和人文景觀所吸引。

  但是,無論是漢三廟栩栩如生的神像,還是漢三闕上飄飄欲仙的雕刻畫以及具有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隸書銘文,都已經吸引不住王猛了。嵩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一座宗教的山。從秦代開始,許多高人隱士都以這座山為自己的修煉之所。今日坐在胡床上的白髮長者,難道不是一名高士逸人嗎?他愈想愈感到蹊蹺:他為什麼派人不遠百里,到洛陽去買我的畚箕?他為什麼要出十倍的價錢?豈不是為了將我引來嗎?他不覺自責道:王猛呀王猛,你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呀!師父尋找千百度,我卻拿錢便走,說不準千古機緣,就此一錯而過呵!想到此,王猛扔掉肩上的扁擔,快步如飛地原路返回。王猛急匆匆趕回道觀,長者仍端坐在胡床之上。他「 嗵」一聲跪下,頻頻叩首,說道:「弟子王猛一時粗心,險些錯過師徒大緣,有眼無珠也。如蒙師父不棄,王猛願在山中從師學道。」

  長者仿佛沒有聽到他的請求似的,半晌才冒出幾句洪鐘般的話來:「王景略!你為十倍的錢而來,為何不為十倍的錢而去?」

  王猛仍跪在地上,答道:「師父在上,容弟子一稟:凡貪小利者,為魚則上鉤,為鳥則落網,為臣則亂綱,為將則亡軍。然景略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十倍的錢而來,非圖小利,實為活命也。」

  回答了這個問題,長者才讓王猛起身看坐。長者徐徐說道:「我派人跟你很久了,知你出言不誑。不過,我不敢收你為徒,因你不是藏之深山老林、修道煉丹之人。」

  王猛見嵩山道人,信史明載,而見於何年語焉不詳。但據推斷,至少應在他們虱見桓溫之前,桓溫北伐時王猛29 歲(公元354 年,東晉穆帝永和十年),因為他告別桓溫是問過嵩山道人才作出決定的。我們假定這一會見在公元350 年,王猛25 歲。至於嵩山長者姓甚名誰,史無記載,作者不敢妄斷,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智慧超群的人物,其談吐足可以使一世英才王猛頂禮膜拜。他仿佛用一隻看不見的手一下便俘虜了王猛。

  無論王猛如何虔誠請求,嵩山長者就是不願將他留下。請求急了,長者說道:「你想逃離亂世,在此過衣食不愁的生活嗎?」王猛默然不知怎樣回答。

  長者說道:「我早知你懷有佐世之志,只是在等待英明的君主;你像一隻大鵬,早就在練習飛翔,翅膀已經練硬了,只是在等待風雲際會的時機。既要濟世就不能當隱士,當隱士就難以濟世,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長者的一番話,說到了王猛的心坎上,於是王猛請長者明示,「如今中國五國並立,不知師父認為誰是英明之主?」

  長者聽罷,閉眼搖頭。過了許久,長者說道:「老夫已無佐世之志,藏身嵩山,五國君主,孰是孰非?孰明孰昏?你在山外,倒是應該你來告訴我呀!」

  於是,王猛與長者論開了時局。

  先論東晉,國人視之為國脈之正源,皇權之正統。自偏安江南以來,不到40 年時間(公元317 年—350 年),已經換了5 個皇帝,即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其中明帝、康帝只坐了短短兩年的皇位。皇權更替之速,乃統治者內部矛盾激烈之反映。東晉政權名義上是司馬氏的,其實是士族豪門的。元、明、成三帝時,主要由王導、王敦兄弟輔政,人曰「王與馬,共天下」;成、康二帝乃明帝庾皇后所生,於是大權落于外戚庾氏兄弟庾亮、庾冰手中,庾氏代替了王氏;從穆帝開始,啟用徐州刺史桓溫,大權落于桓溫手中。王氏、庾氏、桓氏均北方南渡之士族豪門,不僅內部矛盾重重,且與江南士族幾至水火不容。先是南方士族周玘起來反抗,最後失敗;接著又有王敦、蘇峻之亂,大兵攻陷首都建鄴(南京),幾乎毀了東晉的國祚。

  王猛分析了東晉的形勢之後,對長者說:「司馬氏南渡之後,本應吸取西晉滅亡之教訓,增強中央政府的權威,鼓勵農耕,廣積糧食布匹;廣納賢才,充實各級政府;內修法治,使官吏百姓均有法可循;外樹威名,練精兵而實武庫,利用矛盾,伺機北伐,光復北方。然而,東晉所作所為令人失望,政治一如西晉,大權握在士族而不在皇家;財富集於豪門而不在官府;舉賢不出士族,絕了庶族(未當官的地主階級)和黎民之望;幾次北伐,不過為了爭奪更大的內部權力而已,北伐是假,爭權是真,不僅軍事失利,而且大傷了北方嚮往東晉人士的心。弟子作為漢人,內心嚮往東晉,然而鳳凰未見可棲之梧桐也。唯一希望,但看桓溫如何也。

  再說北方四國。石氏後趙在北方曾佔有十州之地,國土最為廣大,但石氏橫徵暴斂,驕奢淫逸,無以復加,正如古人所說的,以力治國者亡。果不其然,石虎養孫冉閔殺了石鑒,建立了冉魏政權。冉閔雖然恢復了漢姓,打出了漢族旗號,對老百姓有一定號召力,但他大殺胡人,與石氏統治者一樣殘暴,依弟子看來,冉閔不可成大事,且離死期不遠。後趙還都襄國(河北邢臺),已如滾石下坡,病人膏盲,十州之地不久將為人所有。前涼張氏政權,利用矛盾,一面與東晉眉目傳情,關係曖昧,一面與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巧妙周旋,但弟子觀其心態,不過只圖自保而無統一北方之志。倒是遠在龍城(今朝陽)的鮮卑慕容氏生機勃勃,雖地處關外,但大有挺進中原之勢。至於將來如何,有待觀察。

  王猛對形勢的分析頭頭是道,長者聽得十分認真卻不形於色,既不搖頭也不點頭。至於王猛希望他指出「誰是英明之主」的請求,長者只說了一句:「你自擇之」,便不再說話。

  王猛見長者不再說話,再三請求即使不入山修煉,也願做長者的山外弟子。長者不置可否,將一個小袋子交給王猛,令他掛在身上,說:「袋中有一句話,你下山之後方可打開來看。」

  於是,王猛對長者行罷三拜九叩之禮,告別長者下山而去。下山之後,他迫不及待地打開小袋,裡面有一片絹,絹上寫著:汝若誠心做大事,見我請到華陰山。

  王猛愈覺長者神秘,下山之後繼續以鬻畚為業,周遊各地,然而變得比過去謹慎了許多。他像一隻飛翔的鳳凰,鳥瞰尋覓著心中的梧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