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陶淵明 | 上頁 下頁 |
二二 |
|
§獨步高士之林 義熙七年(411年)至義熙十二年(416年)間,時局發生重大變化。三月,盧循率部退還根據地廣州。七月,盧循戰敗,投水而死,歷時十二年的農民起義以失敗告終。軍閥間繼續互相傾軋。劉裕剪除異己勢力,先攻荊州刺史劉毅,使之力竭自殺,次年三月又殺死當初與他共討桓玄的諸葛長民等將領。七月,晉軍破成都,成都王譙縱自殺,東晉收復益州。 義熙十一年,劉裕討伐東晉宗室、荊州刺史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和雍州刺史魯宗之聯兵抗裕,兵敗後投奔後秦。 這期間陶淵明的生活仍如流水一般緩慢平靜。義熙七年八月,從弟敬遠亡故,在詩人心中激起一些波瀾。詩人作《祭從弟敬遠》一文,滿懷深情地悼念他。 敬遠比淵明小十六歲,死時只有三十一歲,兩人的母親還是親姐妹。陶淵明居喪躬耕時,按禮制不能與妻子同居,而與敬遠住在一起,情深意篤。「惟我與爾,匪但親友,父則同生,母則從母。相及齠齔,並罹偏咎,斯情實深,斯愛實厚!念彼昔日,同房實歡,冬無雪褐,夏渴瓢簞。相將以道,相開以顏,豈不多乏,忽忘饑寒。」尤其詩人棄官退隱後,這種親情更給他莫大的安慰:「斂第歸來,爾知我意,常願攜手,置彼眾議。每憶有秋,我將其刈,與我偕行,舫舟共濟。」 天倫之樂是人間至樂,天倫之情是人間至情。親情是人抵禦一切風霜的港灣,是心靈最可靠的依託,是無論窮通貴賤都不會失去的最後安慰。然而,詩人八歲喪父,三十歲喪妻,三十七歲喪生母,四十一歲喪從妹,如今又喪從弟,不斷失去至樂至情,不斷失去心靈的依託與安慰。他怎能不「望眺翩翩,執筆涕盈」! 對比程氏妹服制再周時所作的《祭程氏妹文》「黯黯高雲,蕭蕭冬日,白雪掩晨,長風悲節,感惟崩號,興言泣血」及四年後訪舊居時所作《悲從弟仲德》詩「衡哀過舊宅,悲舊應心零」,「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再看此文中「情惻惻以摧心,淚湣湣而盈眼」之句,詩人心靈上的累累傷痕隱隱可見。 義熙九年(413年),詩人針對釋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和《萬佛影銘》作《形影神》詩三首,從形盡神滅的宇宙觀出發,表達了人必有一死,委任自然的生命哲學。同年作的《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表達了同樣的旨意。另有一首《止酒》是一首頗有特色的俳偕體詩,每句都有一個「止」字,其中心思想不是止酒,而是酒難止:「平生不止酒,止酒性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詩人並不打算止酒,但以玩笑的口氣說:「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從此一止去,將止快桑溪;清顏止宿客,奚止千萬祀?」實際上這是作者的反問:止酒難道就可以成仙嗎?還是隨心所欲吧。 義熙十年(414年),詩人五十歲,到了知命之後,歎老傷時,感慨萬端,因作《雜詩》八首。舊編《陶集》中雜詩題下共十二首,從第九至十一首各詩中「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我行未雲遠,日顧慘風涼」等句看,是寫行役之苦的,約作于詩人仕玄、仕裕、仕劉建威期間,最後一首「嫋嫋松標崖,婉孌柔童子;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依?養色含精光,粲然自有理。」詩意隱晦,推測不出作於何時。前八首詩意切近,從第三首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看系作于詩人五十歲時。 《雜詩》八首之一「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寫詩人聚眾鄰狂飲,想到人生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命運難測,表達了少壯時應當勉勵自己有所作為,而不在此時空歎盛年已逝的感慨。其二「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餘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淒,終曉不能靜。」 寫一個清涼的月明之夜,詩人一夕無眠,獨自飲酒,想到歲月拋人而去,志向未得施展,心潮久久不能平靜。其三「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嚴霜結野草,怙悴未遽央。日月還複周,我去不再陽。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詩人自己已經垂垂老矣,想到人死不能複生,撫今思昔無限感傷。其四「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孰若當世士,冰炭滿懷抱。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