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陶淵明 | 上頁 下頁
一七


  §歸園田居

  歸田初期的生活,還是較為輕鬆閒散的。這也是詩人聊為弦歌、苦心安排的結果。家裡有僮僕、有兒子,他只需偶爾過問一下農事,更多時間消遣於讀書、閒聊及游山逛水中。這種悠閒自得的生活,以及他這時期的感受,在他的《歸園田居五首》中反映得很清楚。

  《歸園田居五首》作于陶淵明由彭澤令上棄官歸隱後的第二年,即晉安帝義熙二年(406年)。這組詩歷來被視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的代表作。其一雲:「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詩人認識到自己的性格、氣質不適於做官,他的生命只屬￿山水田園。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來就是誤落塵網中了。三十是虛指,極言荒廢光陰之多,強化他的悔憾情緒。他多年漂泊在外,如同羈鳥、池魚一樣不自由,心中總不能忘懷舊林、故淵。

  如今回到大自然中,就完全解脫了,可以過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是道家的思想,即保持愚直的本性。詩人在南郊的田野邊開荒躬耕,返樸歸真回到田園。「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由此句可見陶淵明家的產業狀況和居住環境,尚能讓詩人自足無憂。「遙遙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前四句寫靜景,此四句寫動況,以動襯靜,生機頓顯,在我們眼前現出一派恬然的農家氣象。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的影子在這裡已隱約可見。「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田園環境優雅,空氣新鮮,生活節奏緩慢,如流水緩緩,詩人的心情也平平靜靜。庭院中沒有灰塵雜物,既暗示交遊少,也比喻沒有世俗雜事纏身,人在空寂的居室,常有餘閒,也說明心境沉靜安閒。詩人喜愛這種恬靜的生活,欣幸自己像鳥兒掙脫牢籠一樣擺脫了官場的誘惑與羈絆,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

  如果說《歸園田居》之一生動地勾勒出了一幅農村圖景的話,那麼,《歸園田居》之二則真切地反映了詩人作為一個農民所有的交往與話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詩人平素不與農民往來,只在田頭地裡相遇時,撥開草叢走到一塊,談談農事。「時複墟曲中,披草共往來」二句,仿佛讓我們看到詩人怎樣穿過山間荒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二句又仿佛讓我們聽到詩人如何在與農人議論莊稼長勢,預計收成狀況。詩人此時的心願已與農人一致了,他同農民一樣為桑麻日長、開荒墾出的地日廣而喜,又與農民一樣為突降的霜雪可能毀壞莊稼而憂。正因詩人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農民同甘苦共喜憂,所以才能將農村的生活、農民的心態描寫得如此活靈活現,使今人宛見其景,若逢其人,似聞其聲。

  《歸園田居》之三用白描手法記載了詩人一天勞作的情形。「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首詩初看平淡似水,用詞淺白,短短八句,說家常似的敘述到南山鋤草的目的或原因——「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和過程——清晨即去鋤草,到月亮上來才荷鋤返歸,又信手拈來兩句——道路狹窄,草木叢生,露水沾濕衣襟,寫出歸路上的情景,最後自然而然地引出感受——衣襟沾濕沒關係,只要收成的心願能夠得遂。每個淺白的字眼都那麼富有表現力,每一句平常的話都是一幅活生生的圖景。五言八句構織出如此淡泊而悠遠、簡樸而淳鬱的意境。當讀者的目光隨著詩人的筆調流動時,詩人便映著月光從一千五百年前向今天走來了,那麼悠閒,那麼自足,又淡淡地散發出一絲憂鬱、一絲悵惘。

  有些論者認為「但使願無違」是指隱居之願無違,這是不符作者當時情景的,是牽強附會的推測。

  破壞了這首詩渾然著意生活本身、淡然不拘於心的渾然意境。

  《歸園田居》之四記載了一次攜子侄出遊之所見所感。「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詩人多年來離開山澤外出做官,如今可以在林野間縱情漫遊了。此二句寫他出遊的心情。對照《歸園田居》之一「羈鳥戀舊林」、「浪莽林野娛」句極寫出羈鳥歸舊林的輕鬆與歡暢。「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複餘。」詩人踏上一片過去村落的遺址,砍柴人告訴他這裡的人都死了。

  對著一片廢墟和墳墓,詩人又思考起生與死這個無所謂因果,找不到答案的題目,感慨人生變幻無常、生死不定。「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生前忙忙碌碌,苦苦求索,死後又能留下什麼呢?「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這種人生如夢的虛無觀,雖然悲觀消沉了些,但它是詩人在嘗試過、努力過之後的真實感受,他再也不能有所作為,只能聽任自然、等閒生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