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陶淵明 | 上頁 下頁 |
五 |
|
儒家大濟蒼生的宏願使他也具有志士的胸懷,豪俠的熱血。「大丈夫因時而動」,他也在等待機會。《乞食》一詩,既是他早年悠閒自在,無樂自欣豫生活的寫照,也流露出他不甘沉寂,欲有一番作為的心情。 《乞食》寫的是陶淵明向親友求借,受到熱情款待的情景,他把在親友家的這頓暢飲詼諧自嘲地稱為「乞食」。「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作者自謂是饑餓驅使人到處奔波,不知到哪裡去借貸,走了又走來到這個村落,叩開門後難以開口。「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看樣子,陶淵明之所以「不知竟何之」,是因為許多親友家已經求借過了,不便再次相擾,所以才走了很遠,來到一個可能沾親帶故但平素疏於往來的人家。這家主人非常熱情,他知道來訪者的意思,贈給東西,不讓他空跑一趟,並且還擺酒款待,二人言語投機,談至晚上,每次舉杯都一飲而盡,酒酣情暢,高興新遇知音,於是陶淵明欣然作詩,表示要像韓信一樣報答這一飯之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韓信少年潦倒,一漂洗衣服的老婦給他一頓飯吃,激勵他要求上進,後韓信拜將封王,不忘漂母,贈以千金。陶淵明說感謝主人這番如漂母一般的恩惠,只愧自己沒有韓信那樣的才能,謝意斂藏於心難以言表,哪怕是死了也不忘報答。言外之意,正是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志:我也要爭取像韓信一樣幹一番事業,而像韓信那樣報答漂母之恩。 《乞食》一詩,絲毫看不出陶淵明有饑饉勞頓、沮喪愁苦之狀,相反是交結新知推杯暢談的歡情。我們完全可以把他的這次乞食看作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青年出來遊逛,至饑腸轆轆時叩開一戶也許是素昧平生的人家,與好客而意氣相投的主人一番暢飲。陶淵明倜儻才子,遊手好閒,找人討一頓飯吃,並以其談吐博取人家的熱情與敬意,並不是什麼難事,況且他那時志趣並未固定,性情浮華,雖不能說有似紈絝,也還在尋覓思考階段。人生何去何從,何求何為,他尚沒有下定決心。這種遊移不定的心態,導致了他的遲遲出仕,時進時隱。從《乞食》末四句看,他並不是決心要作韓信,對自己的才能、機運都沒有自信。他的性格是傾向於消極、閒散的,關於人生前途,「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兩種念頭在他心中並存。 但是,青年的心總是容易激動的,在未一試身手之前,他決不會甘心終老林泉,悲守窮廬。人有天賦的智慧和聰明,憑著三正五行而永世留名,在年輕氣盛的陶淵明心中,力求大有作為救助黎民的念頭占了上風。他不滿足于居處鄉野閒散遊戲自得其樂的生活,不甘於做一個乞食少年,而要投身政治風雲,奔波求索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