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陶淵明 | 上頁 下頁


  §乞食少年

  陶淵明的早年生活,在人們印象中,是如他自己在《與子儼等疏》中說:「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因為家貧而到處借貸,可見多麼困窘。陶淵明經常陳述自己的貧窮困窘,簡直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洪邁《容齋隨筆》所言:「語其饑,則簞瓢屢空,瓶無儲粟;其寒,則短褐穿結,堪堪冬陳;其居,則環境蕭然,風日不弊;窮困之狀,可謂至矣」。陶淵明的自述,當然是據實而言,有感而發,但一旦形諸筆墨,便難免渲染誇張,這不是惑眾乞憐,而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一種方式。但他這種著意渲染的筆墨,卻使人們對他生活狀況的估計遠遠脫離開他的實際水平。唐代王維在《與魏居士書》中說陶淵明「後貧,《乞食詩》雲『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漸也」。

  對於陶淵明的經濟地位,既不能僅憑陶淵明詩文自敘,忽視文學描寫與實際狀況的距離,也不能從君子固安貧樂道的觀念出發,將對陶淵明人品的敬仰與對其窘況的同情混淆不分,仿佛陶淵明只有和農民一樣在饑餓線上掙扎過,方更顯出其高風亮節,仿佛平民地位、平民立場能增添他詩文人品的光彩,使詩人的形象更加偉大。

  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他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分析他不同時期的心理與行為,理解他不同時期的作品。目前存在的誤區有五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窮益顯堅貞,所以寧願他是一生貧寒,並為此尋找依據;二是陶淵明的大多數詩文名篇作於退隱之後,家境日衰,詩文中窮氣日盛,怨氣日濃,所謂文窮而後工,他的生計與創作都經歷了一些轉折,不能由後期詩文中的自敘貧狀而得出他一生困窘的印象;三是貧富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相較而言。陶淵明溫飽難持的日子並不多,較之當時的達官貴人,較之陶侃、陶延壽,他自然是貧窮不堪,可是較之許多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的農民,他還是優裕有加的;四是陶淵明晚年的訴窮,也是悲其命運之窮,窮途末路,狀生計之窮而泄其心志難展的鬱悶,假如僅僅是生活的窮苦,又有什麼好大書特書的呢?今人從中欣賞到的不是一個人的失意、落寞,而只是溫飽難持的哀憐,那又有什麼藝術美感可言?五是歷代論陶,常常為論證某一觀點或從某種觀點出發,具有一定隨意性,其結論不足為今人憑據。

  王維舉《乞食》一詩為例,說陶淵明經常乞討,「叩門拙言辭」是寫其難為情之狀。「乞食」二字僅從字面上看確實很能迷惑人。一些人說陶淵明晚年窮得「沿街乞討」,就是從這個詩題的字面意義附會出來的。詩人晚年更貧苦,所以一般認為這道詩系晚年之作。

  但是,一者,《乞食》一詩作於「投來去學仕」之前,寫的是陶淵明出仕前「東西遊走」的情景,由「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一句看,他此時正是一個欲有所為的青年,二者,作《乞食》詩時,作者大約二十七八歲,時南方連年饑荒,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暴雨成災,其後兩年大面積蝗災,陶淵明早年喪父,又無長兄,在青黃不接時向他人求借,也不是太奇怪的事。借有門,並蒙主人留飲,絲毫不見晚年時的窘狀和淒意。三者,「乞」在此時是一種詼諧幽默的說法,往熟人、朋友家討杯水酒喝,豈是真的乞討?

  那麼,陶淵明早年境況究竟如何呢?由於年代久遠,而且陶淵明在當世又不受重視,其生平記載一般較為簡略,截至二十八歲陶淵明出仕前,其經歷及當時時局大致是: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365年),陶淵明出生,是年晉廢帝司馬奕即位,前秦慕容氏攻佔洛陽,實可謂生逢亂世。陶淵明四歲時程氏妹出生。

  七歲時桓溫率兵入建康,廢司馬奕,立司馬顯為簡文帝。八歲時,陶淵明喪父,是年簡文帝病死,子司馬曜繼為晉孝武帝。桓溫要求加九錫,這是禪位前的一種榮典。九歲時,桓溫病死,謝安執政,前秦攻取東晉梁、益二州。十二歲時,陶淵明的庶母去世。前秦攻涼州,滅前涼張氏。十三歲時,東晉政府任謝玄為南兗州刺史,負責籌組新軍——北府兵。十七歲時,從弟敬遠生。十八歲時,前秦呂光進駐西域,至此前秦統一北方。十月,秦主苻堅擬率大軍南下滅晉。次年,始興、南康、廬陵水災,南方大旱。七月,苻堅南犯。十一月淝水之戰,晉軍大破秦軍。二十一歲時,南方大面積水災、旱災。謝安病死,司馬道子為相。

  其後南方連年饑荒。至二十九歲,陶淵明出為江州祭酒。

  陶淵明出仕前的歲月,與諸葛亮有所相似,中等產業,衣食無憂,可以讀書會友,並時時萌生雄心。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融思遠翥」。作為仕宦世家,也是書香門第,藏書甚豐,「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頗為悠閒自在。他並無雄才大略,不似諸葛亮精通兵法,這也因為東晉不似三國,群雄並起,時勢造英雄。

  東晉是一個很難有所作為的時代,民族在紛爭中融合,王朝在專權中更替,再加上天災不斷,陶淵明作為一個普通平民,能維持中產者的生活狀況,保持觀書弄琴的悠然心境已然不易,沒有多少騰龍飛鳳的機會。「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興風作浪的只是那些大官僚大貴族,陶淵明不可能得遇明君聖主。不過,既然陶淵明有機會「曆覽千載書」,學了當時在一般士大夫間流行的《老子》、《莊子》,研習儒家六經,學識超于常人,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必然也超于常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