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第十六章 實行科舉 唐朝貞觀初年,有一次,唐太宗想親自看看考進士的情況。在發榜那天,他帶著幾個內侍,悄悄地來到考試進士的端門前,只見許多新考取的進士,排成長長的一隊,一個接一個地走了出來。唐太宗非常高興,對身邊的內侍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是指射箭的時候箭所能達到的射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人才全都落到我的手中了。 唐太宗為什麼那樣高興?因為他看到了,科舉這種制度對他確實很有用。 所謂科舉制度,就是由朝廷設立許多科目,通過分科考試,把統治階級認為合格的人推舉、選拔出來擔任政府的官吏。這種制度是隋朝時候創立的,到了唐朝更加完備了。 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很多,其中進士科和明經科最受重視。明經科主要考貼經,就是把經書上的文字用紙貼上幾個,讓考生把它寫出來,如同現在學校的填空試題一樣。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寫詩作賦比較自由,也便於表現考生的才能,所以當時的讀書人都願意考進士科。考進士科的人很多,錄取很難,一百個人中只能錄取一二個人。明經科比較容易,十個人中就能錄取一二個人。當時人們把考進士比做「登龍門」。 有這樣一句諺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進士比明經難考,三十歲考中明經科已經算老了,五十歲考中進士還算年輕呢。 考中進士,就取得了做官的資格,但是真正得到官職還要經過吏部(中央的人事部門)的考試。這個考試叫「選試」。選試合格的,呈請皇帝授給官職。 選試的內容有四項:一是「身」,相貌外表要端正;二是「言」,言詞要清楚;三是「書」,字要寫得端正美觀;四是「制」,要具有審定文字的能力。 考中了進士,叫做「及第」,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到武則天的時候,皇帝還在宮殿上親自出題考試。所以有人把進士叫做「天子門生」,意思是由皇帝親自考取的。 由於進士很難考,為了達到考取的目的,應考的舉子就在考前和考試期間想出種種辦法進行活動。有的到處叩拜公卿,送禮物、獻文章,想得到公卿的賞識,好替他向主考官推薦。有的甚至跑到官僚的車馬前跪獻文章,表示自己的誠意,這叫做「求知己」。 有的把自己的文章工工整整地寫成卷軸,獻給達官貴人或者名流學者,請他們把自己推薦給主考官,這叫「行卷」。行卷的第一篇十分重要,它往往決定看的人的印象好壞,所以舉子們都十分用心。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到長安應考,向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行卷。顧況看見白居易的姓名,開玩笑地說:「米價方貴,長安居大不易」(長安米價正貴,居住很不容易),有點看不起白居易的意思。等到他打開行卷第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念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的時候,不由得大加讚賞,說:「能做這樣的詩,『居』亦『易』矣!」於是,到處讚揚白居易的才華。 行卷促使一些讀書人在應考以前認真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努力創作高水平的作品,這對唐代文學的發展起了一些積極作用,不過也造成了鑽營、賄賂和投機的風氣。 實行科舉制度,官吏的選拔和任用都由中央決定,這就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同時也使大批出身於中、小地主階級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政府機構。像家世毫無名氣的李義府,怕自己不能參與政權,曾經寫詩說:「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上林苑有許多樹,沒有一枝可以讓我停留)。唐太宗回答他說:「我將全樹都借給你,哪裡只是一枝啊!」 後來,李義府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層社會,最後做了宰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