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三〇


  §第十五章 鼓勵忠諫

  唐太宗平定了突厥,鞏固了邊境,就集中力量治理朝政。當時,由於連年戰爭,全國的民戶還不到300萬,只有隋朝的1/3。從洛陽到山東幾千里土地上,人煙稀少,滿目荒涼。再加上災荒不斷,社會經濟十分蕭條。

  唐太宗雖然出身于大貴族家庭,但是他親身參加了推翻隋朝的鬥爭。他親眼看到強大的隋王朝被造反的農民推翻了。所以,他當了皇帝,總是不忘隋朝滅亡的教訓。他經常對他的兒子說:「一個皇帝,要是按正道辦事,百姓就擁護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這實在可怕啊!」他又說:「水能載船,也能翻船。百姓好比是水,皇帝好比是船。」這些話說明唐太宗多少認識到了農民的力量,認識到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必須愛護百姓,使社會安寧。

  建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征,君主怎樣才能「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贊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古時候,把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後採納正確的意見,叫做「納諫」。

  唐太宗很注意納諫。他曾經對大臣蕭瑀說:「我少年時就喜愛弓箭,得到幾十張好弓,以為再也不會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給制弓的師傅看,他們卻說,都不是好弓。我問什麼緣故。他們說,木心不直,自然脈理都邪,弓雖然硬,發箭卻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過去鑒別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還不能真正識別弓箭的好壞,何況天下的事情,我怎麼能都懂得呢?」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修復洛陽宮,準備自己到洛陽遊玩的時候使用。給事中(專門負責向皇帝上書論述政令得失的官員)張玄素上書反對。他說:「修復洛陽宮並不是當前最緊要的事情。

  當年,隋煬帝修建洛陽宮,大興土木,用2000人拉一根大柱,從幾千里以外運到洛陽,勞民傷財,給百姓造成多麼大的苦難。如今,戰爭剛剛結束,財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氣還沒恢復,陛下卻先修繕洛陽宮,這不是比隋煬帝還殘暴嗎?」唐太宗聽了很不高興,說:「你認為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比桀、紂如何呢?」張玄素說:「如果這個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會得到和隋煬帝、夏桀、殷紂一樣的下場。」儘管這番不客氣的批評聽起來很不舒服,但是唐太宗還是做了認真的考慮,覺得張玄素的話有道理。他感歎地說:「我考慮不周到,你說的很對。」於是立即下令停工,並且賞賜張玄素200匹彩緞。

  還有一次,濮州剌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被罷了官。

  他跑到唐太宗那裡求情,說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隨唐太宗東征西討,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復他的官職。魏征知道以後,堅決反對。他對唐太宗說:「過去秦王府的人,現在官居要職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著舊關係為非作歹,誰還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見,對龐相壽說:「我過去做秦王,不過是秦王府的主人;現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說完便賞給龐相壽一些緞帛,打發他走了。

  唐太宗還鼓勵各級官吏有什麼說什麼,不要因為怕得罪皇帝而隱瞞真相。有一次,他詢問監修國史的房玄齡:「自古以來撰修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這是為什麼呢?」房玄齡回答說:「一個正直的史官,他撰寫的國史一定會如實地記下君主的功過。君主看到裡面記載著自己的過錯,一定會發怒,所以國史都不讓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說:「有什麼寫什麼,怎麼會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國史上怎樣寫的,把以前的錯誤,作為今後的鑒戒,有什麼不好呢?」房玄齡把有關高祖、太宗的兩部分歷史材料整理好,送給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6月4日下面記載的有關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敘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編寫國史的史官叫來,細緻地講了一遍當時的情況,並說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隱諱,因為這是安定國家、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他還說:「史官寫歷史,應該去掉浮詞,直書其事,這樣才能起到懲惡勸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導下,大臣們都敢於直言,甚至連一個小地方官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櫟陽縣丞劉仁軌是個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對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節出去打獵,要求改在冬閒的時候進行。唐太宗不但採納了他的意見,還提升了他的官職,以示鼓勵。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徵兵。有個大臣建議:不滿18歲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詔書卻被魏征扣住不發。唐太宗催了幾次,魏征還是扣住不發。唐太宗大發雷霆,派人把魏征叫來,訓斥道:「那些個頭高大的男子,自己說不到18歲,其實可能是故意隱瞞年齡,逃避徵兵。我已發佈詔書,你為什麼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把湖水弄幹捉魚,雖能得到魚,但是到明年湖中就無魚可撈了;把樹林燒光捉野獸,也會捉到野獸,但是到明年就無獸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強力壯、不到18歲的男子都征來當兵,以後還從哪裡徵兵呢?

  國家的租稅雜役,又由誰來負擔呢?」唐太宗覺得魏征說的有道理,可還是不服氣。魏征接著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招18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18歲的男子也得應徵,這不是說話不講信用嗎?」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麼時候不講信用?」

  魏征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曾明令規定:關中百姓免收租賦二年,關外百姓免除勞役一年。如今已經服了勞役或交了租賦的又被征當兵,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麼徵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

  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好半天,唐太宗才說:「我過去總以為你固執、不通情達理,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才知道我的過錯很大啊!」於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詔書,免征不到18歲的男子。從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並且提升他擔任了太子太師這樣高級的官職。

  有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到洛陽,中途在昭仁宮(現在的河南省壽安縣)休息,因為對他的用膳安排不周而大發脾氣。魏征當面批評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常責怪百姓不獻食物,或者嫌進獻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對,滅亡了。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如能知足,今天這樣的食物陛下就應該滿足了,如果貪得無厭,即使食物好一萬倍,也不會滿足。」唐太宗聽後不覺一驚,說:「若不是你,我就聽不到這樣中肯的話了。」

  貞觀中期以後,唐朝經濟更加繁榮,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盡力歌頌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過去的艱苦,給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個方面的缺點,希望他警惕,保持貞觀初年的好作風。唐太宗把這個奏章寫在屏風上,早晚閱讀,引為戒鑒。

  他對魏征說:「我現在知道我的過錯了,我願意改正,否則,我還有什麼臉面和你相見呢?」

  由於魏征處處為國家的利益著想,對皇帝的批評毫不客氣,唐太宗對他既尊敬又畏懼。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隻小鷂,看見魏征走進來,怕魏征責怪,急忙將鷂藏在懷中。魏征裝作沒看見,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的時候,鷂已經悶死了。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問殺誰。唐太宗說:「魏征常常當眾頂撞我,使我下不了臺,真可惡!」長孫皇后退了出去。過了一會兒,只見她穿著禮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賀。唐太宗很奇怪,問她賀什麼。長孫皇后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才敢直言進諫;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為陛下聖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道賀呢?」唐太宗聽了皇后委婉的批評,馬上心平氣和了。

  唐太宗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說,人們用銅鏡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齊;用歷史做借鑒,可以知道歷代興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別人的成功和失敗,可以汲取經驗和教訓。

  正因為唐太宗能納諫,大臣們都敢於直言進諫,所以他在位期間,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經濟繁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