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一九


  §第十章 穩定政局

  唐太宗剛執政時,形勢十分複雜,問題堆積如山,由於他採取了正確的政策策略,穩定了政局,為「貞觀之治」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妥善處理了政變後的遺留問題。6月4日以後,東宮、齊府餘黨紛紛逃亡。對於東宮和齊府的敵對勢力,李世民開始是實行高壓政策的。建成的五個兒子和元吉的五個兒子,株連被殺,絕其屬籍,似亦太過分了。當時,「諸將欲盡誅建成、元吉左右百餘人,籍沒其家。」唯獨尉遲敬德堅決不贊成,爭辯說:「罪在二凶,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不擴大打擊面,確實是安定政局的重要策略。

  李世民同意了,「下詔赦天下。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可是,一些地方並沒有認真執行上述規定,「太子建成、齊王元吉之黨散亡在民間,雖更赦令,猶不自安,徼幸者爭告捕以邀賞」。針對這種情況,李世民根據諫議大夫王珪的建議,于七月下令重申:「6月4日以前,事連東宮及齊王,十七日前連李瑗者,並不得相告言,違者反坐。」

  採取這些寬大政策,消除了敵對情緒,爭取了多數,穩定了人心。

  唐太宗還對東宮府屬中傑出人才大膽地加以信任與拔用。建成曾收羅了一批驍勇的武將,這些人出身事主,往往很講義氣。如將領薛萬徹,帶兵攻玄武門和秦王府,失敗後與數十騎逃亡於終南山。唐太宗派人請他回來,「以其忠於所事,不之罪也。」又如東宮翊衛車騎將軍馮立,6月4日建成被殺後,他歎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率兵攻玄武門,殺死屯營將軍敬君弘,又聲稱「微以報太子矣!」足以說明此人是建成的「心膂」。6月5日,他前來請罪,李世民斥責說:「汝在東宮,潛為間構,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複出兵來戰,殺傷我將士,汝罪二也。」

  但是,一旦馮立表示悔改,李世民就「慰勉之」,授以左屯衛中郎將。馮立激動地說:「逢莫大之恩,幸而獲濟,終當以死奉答。」李世民的政策有效地促進了東宮黨羽的轉化。

  對於東宮府屬中的能臣,李世民同樣加以重用,甚至引為知己。例如,召回流放於巂州的東宮官屬王珪、韋挺,授以諫議大夫之職,留做身邊的顧問。原太子洗馬魏征的例子尤其突出。玄武門之變不久,太子党人士紛紛逃亡,魏征卻依然故我。有一天,李世民嚴厲責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關係呢?

  在場官員個個危懼不已。魏征慷慨自若,從容對答:「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一聽,轉怒為喜,倍加器重,封他為詹事主簿,後改任諫議大夫,步步高升。貞觀六年,在九成宮丹霄樓的賞月夜宴上,唐太宗滿懷喜悅的心情說:「魏征往者實我所讎,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抉而用之,何慚古烈?」這是何等的「棄怨用才」的雄豪氣度。

  為了消除玄武門之變在封建倫理道德方面的不良影響,唐太宗特地追封建成為息王,諡曰:「隱」;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剌」。按照《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思忘愛曰剌;暴戾無親曰剌。」這樣做法,既可以申明玄武門之變的正義性,又能表白唐太宗的仁愛之心。所以,以禮改葬那一天,唐太宗在千秋殿西邊宜秋門痛哭致哀,並以皇子趙王李福為建成後嗣。

  禮葬建成前夕,魏征從山東返回京城,遷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王珪也升為黃門侍郎。他們聯名「上表」說:「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東宮,出入龍樓,垂將一紀。前宮結釁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負其罪戾,刊錄周行,徒竭生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岡有感,追懷棠棣,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思,卜葬二王,遠期有日。

  臣等永惟疇昔,忝曰舊臣,喪君有君,雖展事君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墓所。」這是一篇感情真切而富於策略的奏章。首先肯定建成「結釁宗社,得罪人神」,他的被殺是理所當然的。同時頌揚唐太宗「明社稷之大義,申骨肉之深恩」,以禮改葬二王。接著,從封建禮儀上陳述了送葬的道理。很清楚,這裡絲毫沒有煽動東宮舊屬的怨恨情緒,反而從道義上彌補了骨肉相殘所留下的傷痕。因此,唐太宗樂而答應,命令原東宮、齊府僚屬統統前往送葬。通過隆重的禮葬活動,原來十分激烈的秦府與東宮、齊府之間的矛盾,基本上消除了。

  其次,採取措施安定山東地區的局勢。李世民與李建成為了爭奪皇位,各自都推行結納山東豪傑的方針。建成開始得早,收效也大些。平定劉黑闥第二次起兵時,根據魏征的建議,「獲俘皆撫遣之,百姓欣悅。」對比一下李世民平定黑闥第一次起兵時的殘酷鎮壓,人們自然對建成有所好感。此後,建成利用自己在河北地區的威望,積極地培植地方勢力,建成與元吉被殺的消息傳來,在山東豪傑中,試圖趁唐廷內訌,興兵作亂的,大有人在。還有一些分裂勢力進行謀叛活動,如貞觀元年九月幽州都督王君廓叛亂。再加上太子黨羽逃至關東,倘若互相勾結,勢必構成嚴重的隱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