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唐太宗 | 上頁 下頁
一八


  武德五年以前,因李世民的軍功卓著,秦府遠比東宮和齊府神氣。但是,在以後的三年多時間裡,世民既無新的戰功,又屢遭兄弟的傾軋,秦府逐漸地處於劣勢了。就軍事實力而言,東宮加上齊府要比秦府強大。建成與元吉私募驍勇,多達數千人,而李世民「素所畜養勇士八百余人。」從政治影響來看,建成是皇太子,每當李淵外出時,總是由他留守京師。妃嬪、大臣以及各地都督,依附于東宮的相對多些。建成揚言:讓秦王「留在京師制之,一匹夫耳。」這話難免有點自我吹噓,但是,世民在京師處於不利的地位,則是事實。

  因此,李世民及其秦府僚屬都深懷憂懼。李世民提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阽危之兆,其跡已見,將若之何?」房玄齡對答以策動政變,完全符合李世民的心意。據說,李世民曾與靈州大都督李靖商量,李靖表示不願幹。和行軍總管李世勣商量,也不願幹。為什麼呢?顯然是他倆隻看到秦王府的劣勢,未能預料到事變的勝利。而房玄齡、長孫無忌和杜如晦等認為,只有果斷地先發制人,才能轉危為安。他們三人密謀策劃,「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後來,房、杜被逐出了秦府,長孫無忌就和舅父高士廉以及秦府將領侯君集、尉遲敬德等繼續進行策劃,「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武德九年夏,突厥數萬騎兵入塞侵邊。按過去的慣例,大多由李世民督軍抵禦。這次建成提議李元吉和李藝出征,目的在於防止世民掌握兵權。元吉故意要秦府將領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和秦叔寶等一道去,想借此機會把秦府精兵轉到自己手裡。然後,進一步謀殺李世民。這個密謀被太子率更丞王X知道,偷偷地告訴了李世民。

  世民立即跟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等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形勢危急,禍在朝夕,唯一的出路是先下手為強,沒有任何猶豫的餘地了。尉遲敬德鼓動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臨難不決,非勇。」李世民面對即將發生的「骨肉相殘」

  的局面,考慮的當然要比別人多些。他並不是猶豫未決,而恰恰是深思熟慮。他找了不少府僚商量,還秘密地召回房玄齡和杜如晦,共計其宜。據說,房、杜開始「不敢奉命」。李世民竟勃然大怒,要尉遲敬德拿佩刀「斬其首持來」。可見,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決心是何等的堅決!

  經過周密的策劃,最後決定在玄武門伏殺建成和元吉。玄武門即宮城北門,地位重要,是中央禁衛部隊屯守之所。當時負責門衛的將領是常何。據常何墓誌銘記載,此人在武德五年底跟隨建成討平河北,即平定劉黑闥第二次起兵。武德七年,常何已被秦王世民收買,擔負玄武門的守衛之事。李世民還收買了玄武門的其他一些將領,如敬君弘、呂世衡等。應當說,在京師處於劣勢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將領身上打主意,這確實是老謀深算。

  六月三日,當李世民完成了政變的部署之後,密奏建成與元吉「淫亂」後宮,並且陳述說:「臣于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亦恥見諸賊。」為什麼說建成「似為世充、建德報仇」呢?世民無非是表白自己只是因平叛之功而被猜忌,這樣就可以把相互殘殺的責任全部推到建成與元吉的身上了。李淵一聽,不禁愕然,決定第二天問個清楚。

  6月4日,李淵先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商量。三個兒子來到之前,李淵和大臣們一直在太極宮中「泛舟海池」。他們沒有預料到事態的嚴重性。當然,他們更不清楚李世民已經通過常何的關係,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伏兵於玄武門。

  後宮張婕妤探知世民的動靜,立刻向建成報告。

  建成找元吉商量,元吉提出:「宜勒宮府兵,托疾不朝,以觀形勢。」而建成卻認為:「兵備已嚴,當與弟之參,自問消息。」看來,「兵備已嚴」是事實,建成早就對京城的軍事力量私自作了準備,而且以為舊屬常何在玄武門,不會發生什麼問題。所以,建成沒有採取必要的應急措施,就和元吉一道入朝。行至臨湖殿,覺得有點反常,正想拔馬東歸宮府,李世民隨而呼喊,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帶領70騎奔弛而來,射殺了李元吉。

  過一會兒,東宮與齊府精兵2000人結陣猛攻玄武門,由於張公謹閉關以拒之,不得而入。原來屯守玄武門的一些將士採取觀望的態度,認為「事未可知,當且觀變」。但是,玄武門屯營將領敬君弘早已被李世民所收買,這時奮不顧身,英勇作戰,甚至獻出了生命。正當戰鬥激烈進行的時候,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同時,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率吏卒釋系囚,授以兵甲,馳至芳林門,備與太宗合勢」。總之,在秦府僚屬的全力抗擊下,玄武門始終掌握在李世民手裡。這是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接著,東宮、齊府的部隊「鼓噪欲入秦府,(秦府)將士大懼。」因為就兵力而言,李世民「兵不振」,寡難敵眾;而且將領大多集中在玄武門,秦府處雖有房玄齡、杜如晦等在,畢竟力量單薄,萬一失守,也是關係到全域的成敗。所以,秦府將士們驚恐不已。

  這時,尉遲敬德出了個好主意,他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展現在東宮、齊府將士面前。那些將士看到自己的主人已經人頭落地,便無鬥志,紛紛潰散。

  戰鬥臨近尾聲,李世民就叫尉遲敬德向李淵報告情況。敬德一身戎衣,擐甲持矛,李淵一看就知道已經出了亂子,便問裴寂等怎麼辦?蕭瑀、陳叔達進言:「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太子),委之國事,無複事矣!」李淵只好同意,並寫了「手敕」,命令所有的軍隊一律聽從秦王的處置。同時,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宮曉諭諸將卒,事變最終平息下來了。

  6月7日,唐高祖李淵下詔立世民為皇太子。詔文說:「皇太子世民夙稟生知,識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內,九官惟序,四門以穆。朕付託得人,義同釋負,遐邇寧泰,嘉慰良深。自今後軍機兵伏倉糧,凡厥庶政,事無大小,悉委皇太子斷決,然後聞奏。」

  這裡,所謂「義同釋負」,未必是由衷之言,充分肯定秦子世民的「文德武功」,倒是體現了立賢的原則。至於規定今後軍國庶事,不分大小,一律先由皇太子處決,這就表明李世民實際上開始執政了。

  過了幾天,李淵又提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

  表示了要早些退位的意願。八月癸亥,正式傳位於太子。甲子,李世民即位於東宮顯德殿。次年正月,改元「貞觀」,開始了「貞觀之治」的新時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