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既然一切都確定了,他決心建一棟房子。那年下半年他寫了一封長信給王鞏:「某到此八月,獨與幼子三庖者來。凡百不失所,某既絕此棄絕世故,身心俱安。小兒亦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呵呵。子由不住得書,極自適,餘無足道者。南北去住定有命,此心亦不念歸。明年築室作惠州人也。」 第二年三月,蘇軾開始在河東一座四丈高的小丘頂建築房屋,離歸善城牆很近。經過長期的戰爭和災荒,這棟房子至今仍在,稱「朝雲堂」,蘇軾作品中叫「白鶴居」,能看見河流北面轉向東北的美麗風光。 蘇軾的「思無邪齋」立在白鶴峰上,另一個廳堂名叫「德有鄰堂」,名字取自孔子的話,「德不孤,必有鄰。」 紹聖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蘇軾的新居正要完成時,朝雲卻不幸患瘟疫去世。蘇軾的兒子蘇過外出搬運木材,她直到八月三日才下葬。她是虔誠的佛教徒,臨死還念著《金剛經》的一道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根據她的遺囑,蘇軾將她安葬在城西豐湖邊的山腳下,靠近一座亭台和幾間佛寺。墓後有山溪瀑布流入湖中,墳墓設在幽靜的地點,山坡級級下降,有如衣上的皺紋。正後方是一片大松林,站在墓邊可以看見小塔頂立在西面山脊彼端,左右兩邊都是佛寺,傍晚的鐘聲和松林的輕唱隱隱約約。附近各廟的和尚籌錢在墓頂建了一座亭閣來紀念她,叫六如亭。 蘇軾愛朝雲,為她作了情深意切的墓誌銘,她死後他還寫了一詩一詞來悼念她。《悼朝雲》中遺憾她的孩子夭折,時光無情,往事不再,他只能以小乘禪經來送她。她來世間也許是補償前債,一眨眼她就去了,說不定來生比現在好得多。 以前蘇軾曾寫過三首詩描寫松風亭附近的兩棵梅樹,充分表現了他的才華。那年十月梅花又開了,他再度詠梅,以月光下的白梅來象徵墓裡的朝雲。 西江月 玉骨哪堪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豐湖是蘇軾最喜歡的聚宴場所,朝雲死後他不忍再去。 從此蘇軾就鰥居到老。次年二月新居落成,蘇邁帶著蘇過和自己的眷屬來到惠州,次子蘇迨一家留在宜興,因為蘇軾對他期望頗高,希望他準備趕考。兩對兒媳共有三個孩子,兩個是蘇邁的,一個是蘇過的。 蘇軾自以為晚年可以定居惠州,沒想到突然被貶到海外。新居落成兩個月,移居海南島的命令就來了。 有記載說,他寫了兩行詩描述他在春風中小睡,聆聽屋後廟院鐘聲的情景。章惇讀到這段詩,就說:「原來蘇東坡那麼舒服愜意。」於是頒佈了移居的命令。 紹聖四年(1097年)四月,章惇等再貶蘇軾為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別駕,昌化軍(治所在儋州,即今儋縣)安置,不得簽書公事。誰也不知道蘇軾要被流放多久,他已經六十二歲,也許不能活著回京師了。 兩個兒子陪他到廣州,蘇邁在河岸上向他告別,蘇過則把妻子留在惠州,陪蘇軾去海南島去。要到目的地,蘇軾必須上溯西江,走幾百里到現在廣西的梧州,然後南行到雷州半島渡海。 五月十一日,蘇軾在離梧州不遠的藤州(今廣西省藤縣)與蘇轍相會,六月五日兄弟二仙到雷州(今廣東海康)。雷州是蘇轍的貶所。 六月十一日,蘇軾不得不離去,蘇轍陪他去海邊登船。臨別前夕兄弟倆和兒子們在船上過夜。蘇軾痔瘡復發,十分痛楚,蘇轍勸他戒酒。他們相對吟詩,這次離別很悲哀,他們也許再也見不到面了。 臨行前蘇軾曾寫信給朋友,「某垂老投荒,無複生還之望。昨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於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也。」 七月二日蘇軾抵達儋州。這個小島簡直不堪一住,氣候潮濕,夏天悶熱,冬天有濃霧,秋雨期間什麼都發黴。蘇軾曾在床柱上見到過一大堆死白蟻。「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這是真正的貶居。蘇軾的身體已經很糟,但他不屈的靈魂和人生觀不容許他失去生活的樂趣。他在一封信中說:「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坎止無不可者。故人知之,免憂熱。」 章惇和蘇軾其他的敵人對他無可奈何,十分生氣。 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十二日,蘇軾的日記則談到自己的困境。 「吾始至南海,環視天水無際,淒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譬如注水於地,小草浮其上,一蟻抱草葉求活。已而水幹,遇他蟻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見爾』。小蟻豈知瞬間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與諸友人小飲後記之。」 蘇軾貶居儋州近三年時間,蘇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蘇過是父親各方面的良伴,他不但做一切雜事,而且擔任蘇軾的「秘書」。在父親的教導下,蘇過很快成為詩人和畫家,他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 在島上,蘇軾同樣結交朋友,和和尚開玩笑,他還制墨,采藥。除此以外,在兒子協助下,蘇軾收集各種雜記,編成《志林集》。當年蘇軾兄弟分注五經,蘇軾擔任兩種,謫居黃州期間他已完成《易傳》和《論語說》,如今在海南島他又完成了《書傳》。最傑出的成就是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詩」,他在潁州就開始和這些詩,直到貶居惠州,被迫閒居鄉下,他發現自己的生活幾乎和陶潛一模一樣,他又完成一百餘首,到海南後,他完成了最後九首和陶詩。蘇軾一生景仰陶淵明,他曾說:「然吾於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