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蘇軾奉調揚州。 他的長子在外地任職,他帶小兒子參觀途中各地。他遣開侍從,到鄉下和百姓聊天。他看到王安石變法的遺禍,大地充滿青翠的麥田,許多農舍卻空空如也——農民最怕豐年,因為當地官吏和士兵會來逼他們還貸款的本金與利息,抓他們下獄。蘇軾到達揚州,曾上表說「豐凶皆病」,老百姓在凶年的饑饉和豐年的牢獄之災中進退不得。 經過蘇軾的多次努力,他的建議部分被朝廷採納。 元祐八年(1093年)秋天,有兩個女人先後去世,一個是蘇軾的續妻王閏之,一個是太后。她們去世後不久,蘇軾的命運開始全面轉變。八月一日蘇夫人去世,九月三日太后駕崩。蘇軾夫人死時,他的福祿達到最高峰,她死得恰是時候,不必陪他度過一生最悲慘的歲月。蘇軾由揚州回京,先後當了兩個月的兵部尚書,十個月的禮部尚書;他弟弟官拜門下侍郎。 蘇夫人曾陪皇后祭拜皇陵,享受貴婦一切的榮寵。蘇軾的孩子們都已娶親,留在母親身邊。蘇邁三十四歲,蘇迨二十三歲,蘇過二十一歲。次子娶了歐陽修的孫女。蘇夫人的葬禮非常隆重,她的棺木放在京城西郊的一座佛寺中,十年後,他們夫妻合葬在一起。蘇軾為夫人寫的祭文措辭恰當,古雅質樸,文中說她是賢妻良母,待妻的兒子如同己出。他說她分享他一生的起伏榮辱,心滿意足,希望自己將來要和她葬在同一墓穴。百日之後,蘇軾請名家李公麟畫了一張十菩薩像,祭獻給她,還叫和尚做法事,保佑她平安升入極樂世界。 太后——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倒真是蘇軾的守護神,她一死蘇軾馬上倒黴,她攝政時的其他大官也一一遭殃。賢明的老太后早就感到政風將變,因為孫子在她身邊成長,她太瞭解他了。哲宗是個愛好文藝的少年,其他方面處事輕率,脾氣暴躁,容易被老奸巨滑的小人所支配。他對祖母懷有惡感,可能是王安石的黨徒故意挑撥的。 太后死前十天,范純仁和蘇轍等六位大臣前去探病。範純仁是名臣范仲淹之子。 「我大概無法復原了」,太后說,「不能長期看著你們。你們要盡力侍候小皇帝。」 大臣即將告退,太后指名要范純仁留下來,於是哲宗叫別人退開,只剩下范純仁和呂大防。 朝中傳聞太后謀反,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帝,太后問道:「皇上年幼,神宗委託老身治國。九年裡你們可曾看到我特別照顧娘家?」 「沒有,」呂大防說,「太后未曾厚待娘家,一切都是以國家社稷為重的。」 「正是如此,」太后含淚說,「所以老身臨死才見不到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太后並沒派兒子在京做官。 「太后必能康復,」呂大防說,「請聽從醫生的勸告。您現在不該說這些事情。」 「不,」太后說,「今天當著你們的面,我要對皇帝說幾句話。我知道我死後會有一些大臣愚弄他——孫子,你該當心!」她轉向呂大防和範純仁說,「在我死後,你們還是辭官歸隱吧。我認為皇帝會任用一批新人的。」 她問侍從宮中有沒有請大臣吃飯,她對呂大防和範純仁說:「現在去用餐吧。明年此日,請記住老身。」 太后一死,蘇軾就奉調離京。他自己請調,被派到最麻煩的區域,統領河北西部的軍區,擔任步兵和騎兵領帥,衙門在北平附近的定州(今定縣)。根據宋朝體制,軍事將領都是文官,由將軍擔任副職。蘇軾任期不長,卻證明詩畫家也可以指揮軍隊。軍政腐敗,士兵薪餉低,衣服破,伙食差,軍營一踏糊塗,貪風很盛,軍紀鬆弛,官兵酗酒賭博,樣樣都來。這種軍隊是無法臨戰的。蘇軾著手修營房、整紀律,將貪污的官吏革職議罪,改善軍人服裝和伙食。 太后去世後的第二年,哲宗改年號為「紹聖」。紹聖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為相。 章惇曾是蘇軾的好友,王安石當政期間,正派學者大都因抗議而去職,章惇卻一步一步往上升。他拜相後,馬上把老黨徒扶回高位,這些都是不簡單的人物,都以殘忍、奸詐而知名。 太后攝政期間,章惇曾被監禁,如今,他開始瘋狂報復。王安石當年罷黜反對派,與這回第二次迫害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司馬光和呂公著已死,他們在墳墓裡也不得安寧,死者兩次被削去封號和官銜。 這樣還不夠,章惇又勸皇帝挖司馬光的墳墓,打爛棺材,鞭屍示眾,以警告所有不忠的臣民,幸虧他沒有如意,否則司馬光的墓就將不復存在了。 章惇拜相後,他的巨斧首先落在蘇軾的身上。蘇軾最先被貶到廣東高山南部,通稱為「大庾嶺外」的地區,他被削去官職,調任英州(今廣東英德)太守。 蘇軾察覺到眼前的變化,但他並沒有去考慮這一次問題會嚴重到什麼程度。太后去世時,他即將到定州任職,當時皇帝不許他上殿辭行,他已預感到事態嚴重。 八年來他斷斷續續教過小皇帝,十分瞭解皇帝為人,但是他並不明白以後的命運,貶到英州當太守並不特別辛苦。 他的罪名一再重複的老調子,不外乎「誹謗先帝」,證據是元祐年間他所擬的王安石親黨的解職令。 現在蘇軾由華北動身,要走一千多裡地到嶺南。 他一生東飄西蕩,這一次,不過是又一次起程。他年屆五十九歲,看過了太多榮辱起伏,已不會輕易被新局面嚇倒。 蘇轍此時在汝州任職。他是紹聖元年(1094年)三月被貶的,幾個月後,又奉調轉往高安。汝州離京師很近,蘇軾先去向弟弟爭取財政的支援。蘇軾不善理財,太后攝政九年間他官運不錯,但他一直調來調去,幾乎沒有積蓄;另一方面蘇轍不斷升遷,最後當上「宰相」。蘇軾去汝州,蘇轍給了他七千緡供其家在宜興定居。蘇軾從蘇轍居處回來,發現他的官階又降了一次,英州的派令倒沒有更改。蘇軾上書請願,希望皇帝同意他坐船走,算是對老師的一項恩賜,他擔心走千余裡的陸路,自己會病死在路邊。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蘇軾把全家——包括三個兒媳婦送去宜興湖泊區的蘇宅,只帶侍妾朝雲和兩個小兒子同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