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三〇


  蘇軾盡力支援州學學士,他的舉動使他備受百姓的歡迎。杭州城存在許多問題:官舍陳舊,軍營漏雨,軍備殘破不堪,城門樓的屋頂可以望見天空。這些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築,是錢王時代建立的。前幾任太守曾自築新居,撇下舊房子。甚至曾有一棟房子倒塌,壓死過人。蘇軾特別向太后上書,要求撥款四萬貫重新修築官舍、城門、樓塔、穀倉,一共是二十七處場所。

  杭州人口五十萬,卻連一家公立醫院都沒有。錢塘江口地帶海陸遊客薈集,很容易傳染瘟疫。有幾種藥方相當靈驗,蘇軾令人用大字抄下藥方,以佈告方式貼在人口稠密處,以便讓普通百姓也都知道。但蘇軾對於這種零碎、沒有組織的救病工作並不滿意,他由政府基金撥出兩千緡,自己又捐了五十兩金子,在城中心眾安橋建了一座公立醫院,叫「安樂坊」,這也許是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三年裡曾有至少一千個病人看過病,後來醫院搬到湖邊,改名「安濟坊」,蘇軾離開後還繼續看病。

  但是蘇軾最傷腦筋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和穿過市區的運河淤泥,他請教專家,視察運河水位,訂出一個阻止淤泥、清理整個運河區的計劃。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件工程,十月——他到任三個月後開始,次年四月完成。這套工程系統發生作用後,運河水深八尺,城內供水源源不斷,疏通城內鹽橋河的費用也免除了。

  供水問題和運河交通一樣重要,蘇軾試行了不少措施,把西湖的山泉引入城內。本來有六個水庫分佈在城中各區,但是淨水幹管常常損壞。十八年前蘇軾到本區擔任通判,曾協修幹管,但是現在西湖佈滿水草,草根夾著淤泥,湖床不斷升高。幹管損壞,市民都喝帶鹽的水,不然就要花錢買湖水,每鬥水要一文錢。蘇軾請教以前曾監修幹管的老和尚,得知幹管由大竹筒接成,不能耐久,於是把幹管全換成了陶制韌管,上下以石板保護。這是一個昂貴的計劃,要接通長達幾百米的陶管,由一個水庫通向另一個水庫。蘇軾更進一步,把湖水引入北郊的兩個新水庫,供應軍營用水。他身為軍事統領,派一千名士兵工作,一切都辦得妥妥貼貼。據說他完成這兩個水庫以後,杭州幾乎每一個地區都可以用到西湖的清水。

  由六個供水的小水庫推展到全城,蘇軾下一步自然要著手應付大水庫——西湖的問題。在大眾的想像中,蘇軾和西湖今日的面貌仍有很大的關連,西湖使杭州得到「人間天堂」的美譽,西湖本身更是人類設計才華最完美的發揮。蘇軾完成杭州的運河系統和城內的六個水庫,馬上開始整建西湖。小水庫完成之前,蘇軾曾在元祐五年(1090年)四月上書給太后,略述開浚西湖的種種理由,五月他又上書給門下、尚書、中書各省。他說,若不想辦法,二十年後整個西湖都會堵掉,杭州人就沒有清水可用了。

  杭州的繁榮一向和供水息息相關。杭州建市起於唐朝,當時一位大臣開發西湖,使城中居民有清水可用。蘇軾整建西湖之前,西湖不斷縮小,到處蓋著葑草。十八年前葑草占十分之二三的湖面,這次,葑草已覆滿了半個西湖。由工程難度來看,這是一件小事,只要清除野草就行了,這是輕而易舉的工作,只是前任太守們沒有想到。

  蘇軾的請求獲准後,他開始招募幾千名工人和船夫,動工修湖,僅用四個月就完工了。安置挖出來的野草和泥土又成為一個大問題,蘇軾靈機一動決定用來建長堤。湖岸房舍密集,有不少富家別墅立在岸邊,由南岸步行到北岸的人必須繞過兩裡的岸邊,長堤是直線,無形中縮短了距離,又能變成美麗的漫步場所,這道長堤便是著名的西湖蘇堤。堤上有六座拱橋,九座亭閣,蘇軾生前人們把其中一座亭閣立做他的生祠,掛了他的畫像,經常膜拜,追思他的功勞。

  如何使西湖永遠不生葑草也是一個大問題,蘇軾把岸邊的湖面開墾出來,給農夫種菱角,農夫自會定期負責除草工作。

  蘇軾又試行幾道更大的計劃:開發江蘇運河系統;在蘇州城外施行拖船駁運計劃——日後開發阜陽的西湖,與杭州西湖異曲同工。有些計劃沒有實現,但是詳實的設計和地圖證明他具有工程方面的才幹。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被召為吏部尚書,人還沒有到達京師,又因弟弟蘇轍被任命為右丞,所以又改授蘇軾為翰林承旨。蘇轍不接受右丞的官職,希望同哥哥一起充當從官,未被允許。

  蘇家兩兄弟都位居高官,他們的政敵更是驚慌,對他們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蘇軾和蘇轍一直爭論該由誰出京,以使另一個人免受猜忌。蘇軾決定出京,但蘇轍說弟弟該讓哥哥。蘇軾一回京就遭到禦史們的猛烈攻擊,他更加想撤,於是獻上辭職信。

  蘇軾愈是要求離京,政敵們愈覺形勢嚴重,他們甚至說蘇軾上表辭職,是運用壓力爭取相位。蘇軾五月二十六日抵京,僅在京師任上短短三月,八月五日,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今安徽阜陽)軍州事。

  在這段時間裡,蘇軾曾作一首詞,是送給著名詩僧參寥的。參寥與蘇軾肝膽相照,友誼甚篤。早在蘇軾任徐州知州時,他專程從余杭前去拜訪。蘇軾被貶黃州時,他不遠二千里,至黃與蘇軾遊從;此次蘇軾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在以後蘇軾南遷嶺南時,他還打算往訪,蘇軾去信力加勸阻才罷。

  蘇軾此詞,以景語發端,議論繼後,但融情入景,並非單純寫景。議論又伴隨著激越深厚的感情一併流出,大氣包舉,格調高遠。寫景,說理,其核心卻是一個情字,抒寫出歷經坎坷後了悟人生的深沉感慨。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元祐六年(1091年)潁州收成不好,蘇軾有機會看到長江以北鄉村的情況,他在潁州八個月時間,看到災民成群結隊由西南向淮河北岸進發,農民撕下榆樹皮,與馬齒莧、麥麩一起煮著吃。流寇滋生,老弱倒在路邊,年輕力壯的就加入盜匪行列。蘇軾盡力救濟災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