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二四


  §第五章 東飄西蕩

  元豐七年(1084年)三月,有消息傳到蘇軾耳中,他被調到汝州任職。據說皇帝本想叫蘇軾掌史館,但四周有人極力反對,最後他親筆下詔,把蘇軾的謫居地由黃州移到汝州(臨汝),離京師較近,是居住的好地方。

  蘇軾逃避這道派令,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殆似小兒延避學」。調職的消息傳來的兩天前,三月三日,蘇軾還在定惠院後山的商氏園內和朋友們歡聚,喝酒聊天。調職令來之後,他猶豫了好幾天,不知道該不該申請留居黃州。後來想到新派令是皇帝的好意,決心服從命令,拋下東坡的農莊。

  蘇軾多年的辛勞即將一筆抹煞,他造的房屋,他開墾的農田,他種的菊花和茶樹,都不可能帶走,他不得不又在別的地方另辟一個「農場」。雖然蘇軾是在十分窘迫的情況下接受調職,他的敵人們還是很不安。蘇軾的名聲太大,他的文名與詩名令太多的人知道他,他的官職微小,但他的敵人總對他如臨大敵。

  蘇軾接受調職,上表給皇帝表示感謝,神宗看完蘇軾的摺子後,對朝臣說:「蘇軾真是天才。」

  這時就有人又想挑蘇軾的毛病,他向皇帝奏道:「我認為蘇軾仍在發牢騷。」

  皇帝驚問道:「何以見得?」

  「蘇軾用了『驚魂未定,夢遊縲絏之中』等字句,又提到他兄弟二人曾通過特別考試。意思是說他們憑策問通過考試,現在卻為批評朝政而受罰,這不是在責怪皇上嗎?」

  幸虧皇帝還算清醒,他說:「我瞭解蘇軾,他心裡是沒有壞意的。」

  這樣才令小人們閉了嘴。

  蘇軾到黃州,原是以待罪之身來過被羈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頗得長官的眷顧,居民的親近,加以由於他性情達觀,思想通脫,善於自解自慰,變苦為樂,卻在流放之地尋到了無窮的樂趣。他寒食開海棠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風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別,豈能不牽心掛腸於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

  更何況這次雖是從遙遠的黃州調到離京城較近的汝州。但五年前加給他的罪名並未撤消,官職也仍是一個「不得簽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都沒有任何實質上的改變。因此,蘇軾心中沒有任何欣喜之感。他這一年已四十八歲,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由於政治上的風雲變幻,他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夠了人生的苦味。當此再一次遷徙之際,政治牢騷與思鄉之情交織在他心中,使他思緒萬千,心潮難平。不過蘇軾畢竟是豪放曠達之士,他不願、也絕不會在牢騷與哀愁中沉淪下去。蘇軾複雜的情緒,在他臨行前告別黃州父老的一首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