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二五


  蘇軾決定先到高安看望弟弟蘇轍,他讓長子蘇邁帶全家人去九江等他。有三個朋友決定送他去九江,一個是前面曾提到過的陳慥;一個是比他小五歲的和尚參寥,他們在徐州認識,參寥曾到黃州陪他住了一年左右;還有一位道士喬同。

  蘇軾陪參寥到著名的廬山玩了幾天,寫了幾首詠廬山的詩,其中一首,成為描述此山特色的最佳作品。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此詩不以描寫瑰麗的景色取勝,也不以抒發強烈的激情感人,而是著墨素淡,不事雕飾,在淺顯樸實的語言中深含哲理,啟人思想,耐人尋味,從而博得萬口爭誦,千古流傳。它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凡是局內人往往不容易看清事物的全貌和實質。

  這就為我們防止主觀主義提供了生動而有力的借鑒,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善於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從不同方面考慮問題。這是詩中所展示的重要思想意義,也是今人一致肯定這首詩的原因。

  蘇軾去弟弟那兒住了六七天,然後乘船去九江接家人。他帶家人下長江,九月抵達金陵(南京)。朝雲為蘇軾生的兒子,叫遁兒,在十個月大時不幸夭折,蘇軾和朝雲都十分傷心,尤其對朝雲來講,這是個很大的打擊,蘇軾在一首悼亡兒的詩中說:「我淚猶可拭,母哭不可聞」。後來朝雲沒再生過孩子。

  到南京後,蘇軾去看王安石,王安石現在已是體弱多病的老人。雙方都是大詩人,佛教信仰者,在一起談詩論佛,也有不少話可說。不過,談到國事和新政時,他們的意見仍不一致。

  蘇軾到達富庶的江蘇盆地,頓時愛上了該處的美景和氣氛,在由南京到靖江的路上,他一路計劃著買地置田。他認為,皇帝可以把他由黃州調離,也同樣可以把他調離汝州去居住別處,所以,每到一地他就尋找晚年養老所在。他的朋友們紛紛提供意見。儀真的太守來邀蘇軾同住,他同意暫時將家人安頓在儀真學府中。儀真在長江以北,靠近南京。

  蘇軾的好朋友滕元發在南岸湖州任太守,他勸蘇軾住在常州區太湖左岸的宜興。他們想出一個主意,由蘇軾在宜興買田,然後上表請求住在該地,就說農莊是他惟一的謀生本錢。滕家的一個親戚在宜興城外二十裡的深山中有一處田莊,每年可產八百擔米,蘇家可以憑此衣食無憂。蘇軾托朋友賣掉他父親在京師留下的住宅。

  九月他一個人去看那間村舍,「吾來陽羨(宜興),船入荊溪,意識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吾性好種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桔。陽羨在洞庭上,柑桔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桔三百。元豐七年(1084年)十月二日於舟中。」

  現在蘇東坡完成了一筆交易,旁人看來會覺得他很傻或者很厚道,這完全是看法的問題。他寫信給滕元發,說他要到荊溪邊找房子,果然找到了。他和朋友邵民瞻出去,找到一棟很好的老宅,花五百緡買下來。現款幾乎全花光,但是蘇東坡很高興,打算回來帶眷屬搬進新居。有一天他和邵民瞻月夜到村中散步,經過一棟房子,聽到女人的哭聲。蘇東坡和邵民瞻敲門進去,一個老太太在屋角哭泣。兩人問他怎麼回事,老太太說:「我有一棟祖傳一百多年的房子。逆子不肖,把它賣給別人。今天我只好搬出一輩子相守的老宅——我哭的就是這件事。」

  「你的房子在哪兒?」蘇東坡很感動。

  出乎意料之外,他發現老太太說的竟是自己花五百緡買來的房子。他拿出賣契,當著老太太的面燒掉。

  他第二天把他兒子叫來,要他讓老母搬回故屋,沒有逼他退錢。她兒子是把錢用來還債,還是有別的原因不能還錢,我們不知道。於是蘇東坡兩手空空回到城裡,房子沒買成,錢又少了五百緡。但是他一時起了善心,無法抗拒,也顧不得自己家人了。這是一件好事——一件好事,如此而已。

  由常州回來,他十月上表給皇帝,請求住在該區。

  不過沒有批准之前,他得向指定居地進發,汝州在京師西面,要走五百里左右。他帶一大家人向京師走,慢慢行進,希望表狀獲准,他不必來回花路費。朝廷沒有音訊,他只好勉強到京師。照他的詩篇看來,全家人連飯都吃不飽。來到泗州淮河邊,他給朋友的詩至少有三首提到饑餓。有一首自比為饑鼠,整夜啃咬東西。太守送東西到船上,孩子們哭聲震天,一家人似乎走不動了,他決定再度上表,並且在南都張方平家中小住,等皇帝的回音。

  第二封哀訴是在泗州寫的,部分內容如下:「但以祿廩久空,衣食不繼。累重道遠,不免舟行,自離黃州,風濤驚恐。舉家病重,一子喪亡。今雖已至泗州,而貲用罄竭,去汝尚遠,難於陸行,無屋可居,無田可食,二十餘口不知所歸,饑寒之憂近在朝夕。與其強顧忍恥,干求於眾人,不若歸命投誠,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給粥。欲望聖慈許於常州居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