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一八


  他甚至有了閒情,把七歲時在家鄉眉山見到一個老尼姑的舊事想起,當時那位尼姑講起花蕊夫人的故事,背出一首詞。蘇軾只記下了其中兩句,如今到黃州,他則把這首詞自己補記了出來。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
  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的詞,手筆的高超,情思的深婉,使人陶然心醉,使人淵然以思,爽然而又悵然,一時莫明其故安在。繼而再思,始覺他于不知不覺中將一個人生的哲理問題,已然提到了你的面前,使你如夢之冉冉驚覺,如茗之永永回甘,真詞家之聖手。最後終詞之句,蘇軾感歎人生不易常是在現實缺陷中追求想像中將來的美境。美境縱來,事亦隨變,如此循環,永無止息——而流光不待,已在人們的期待中偷偷流逝了!當姓朱的老尼姑追憶幼年之事時,花蕊夫人早已不在;當蘇軾寫這首詞時,老尼姑也早已作古;當後人讀東坡的詞時,他又在何處呢?短短一首詞,卻令人悲歡交織,喜而又歎!

  從這首詞,能令人充分體會到蘇軾的才華,甚至覺得,非要把詞分為「婉約」、「豪放」派別,而把蘇軾的詞歸入一類,實在貶低他了。

  在黃州期間,蘇軾寫了更多的詩詞和散文,從風格及內容看,其思想更加成熟,運用詞句信手拈來,而給讀者以深深的心靈震撼。

  滿庭芳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
  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首詞的最好詮釋,可以摘蘇軾的《答李端叔書》的一段話:「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嘵嘵至今,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讒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

  蘇軾兼住農莊雪堂和城內的臨皋亭,每天來回跑,他脫下文人的衣帽,換上普通農夫的衣裳,一般人並不認識他。他的生活離不開月夜和美酒。

  一夜,蘇軾和太守在湖上飲酒,回去後,因敲門不開,立于江邊,一時感慨寫下一首《臨江仙》詞。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轂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第二天謠言紛起,說蘇軾到江畔寫了這首告別詞,就乘船逃走了。謠言傳到太守那兒,他嚇得要命,因為他有責任不讓蘇軾離開黃州。他立刻出去找,發現蘇軾還在睡覺,鼾聲如雷,最後這個謠言傳到京師,連皇帝都聽到了。

  當初任徐州知州時,蘇軾曾寫過一些描寫自然景觀的詞,詞中,呈現的大多是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到黃州後,蘇軾心境發生很大變化,甚至在普通景物的描寫中,我們也可以注意到這一點。比如一首《鷓鴣天》詞。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通詞一派幽狹的氣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