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一二


  由杭州往密州的途中,蘇軾曾有一首《沁園春》詞寫給蘇轍,從這首詞中,還可看出到密州之前,蘇軾有很大的政治抱負,詞中的政治胸懷與上首《西齋》詩中體現的歸隱之想,存有很大差別。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霧錦,朝露清清。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醉後抒情,懷念兄弟,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古人評論這首詞,說此詞的前半闕是「天仙化人之筆」,今天看來,本詞的通篇風調,又何嘗不是如此?

  詩詞以言志,蘇軾這首中秋詞作,有一題序,他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所以說,蘇軾的主旨在於抒發被貶外任的孤獨情懷。詞中雜用道家思想,聯繫自然世界,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作者厭惡險惡的官場風波,揭示永恆的人生理念。運用直接描繪的形象範疇,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與往昔的神化傳說融和在一起,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是一首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全詞起首劈頭一句癡問,淩空而來,看似無理。

  這是一個人人都清楚但又沒有答案的問題,就如同一加一等於二,而詞中卻沉積著作者平日裡的多少思考,多少困惑。詞人的思緒在一輪滿月的感發下漫無邊涯地遊蕩,由人間到天國,又由天國到人間。本想乘風歸去,超越塵世,但又深自彷徨,擔心難耐那份清冷和孤寂,終又歸結到對人間生活的眷戀。在這一連串的追問和揣度之中,旋風般地表現了作者內心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和自我解脫的感情風波。下片開頭,情感由高潮跌入平川,形成一個間歇。月光如水,照著華麗的樓閣、雕花的門窗和心事重重不能成眠的人。在人與月的默默對視中,情感再一次振起,轉而惱月。

  月真是不解人意,經常在人孤獨寒傖的時候卻顯示出它的圓潤皎潔,讓人自慚形穢徒生遺憾與惋惜。有什麼辦法呢?惟有自我解脫而已。人生本來就由悲、歡、離、合構成,一如月亮本來就有陰、晴、圓、缺,自古皆然。既然如此,那就用坦然的態度來對待難以求全的事情,平靜長久,共賞這千里明月吧!詞的結尾似乎歸於寧靜達觀,但那份自我排解下的蒼涼依然能夠感覺到,在詞中,蘇軾寄託了人生最迷茫最深厚的一段感情。

  前面曾經提到,蘇軾為豪放詞派的創史人,從以下的兩首詞中,可以看出蘇軾豪放不羈的個性特徵,同時,也可領略到蘇軾抒情的一面。兩首詞皆作于作者在密州期間。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之前,詞僅用來描述香豔軟媚的兒女之情,內容多屬花間柳下、淺斟低唱,因此人們認為詞品不高,其地位始終趕不上詩的地位。從蘇軾起,詞開始走向廣闊的天地,凡是可以寫詩的內容,無一不可以寫詞,上面的《江城子》詞,在詞的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至於《望江南》詞,超然台是蘇軾在熙寧八年(1075年)年底,修葺密州園北舊台,由蘇轍命名的。摘此詞,是因為「超然」境界,可說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和詞境的具體體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