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蘇軾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捲入漩渦

  嘉佑六年(1061年)底,蘇軾被任命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今屬陝西)判官,有權簽署報告和送往朝廷的通訊。

  鳳翔因為和甘肅南邊的強鄰西夏糾紛迭起,人力缺乏,民窮財盡。蘇軾的職務沒有太多工作,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此地為民求雨的事:有一年鳳翔一帶久不降雨,農民面臨著收成不保的局面,蘇軾與太守決定替百姓求雨。蘇軾獻上祈雨文,數以千計的人趕來共同祈禱,結果,果然接連下了幾天大雨,緩解了旱情。蘇軾非常高興,為了紀念,他將官舍後面的亭子命名為「喜雨亭」,還寫了一篇碑記。後來,蘇軾在其他各地做官時,多次帶領百姓去求雨,他每次求雨所做的祈文,都收在他的「全集」裡。

  仁宗皇帝嘉佑八年(1063年)去世,新皇帝是英宗。英宗在治平元年(1064年)免去蘇軾的前職。他因為久聞蘇軾大名,打算破例升他為翰林,擔任替皇帝起草詔書的文書工作。當時的宰相韓琦說:「蘇軾之才,是大器之才,以後自然被天下重用。重要的是朝廷要培養他,使天下的讀書人沒有一個不敬畏、羡慕、心服他,然後才選取他、任用他,那麼就不會有人持不同的意見了。如果現在就驟然重用他,那麼天下的讀書人未必以為這是對的,皇上這樣做,反而會連累他。」英宗說:「那麼就給他一個修注怎麼樣?」韓琦說:「記注和制誥是相近的工作,不可貿然任命。不如在館閣中選擇一個能夠接近皇上的貼職給他,而且請皇上先召他來面試一下。」英宗說:「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的真才實學,才需要考試。何必考蘇軾呢?」但韓琦仍然堅持,於是考蘇軾二論,他又列入第三等,可以任職史館。蘇軾聽到韓琦的這些話後,說:「韓公真可說是用德來愛護人才了。」史館的官吏輪流在皇家圖書館工作,蘇軾有機會看到皇家收藏的珍本、手稿和名畫,心裡很高興。

  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蘇軾的妻子王弗去世,年方二十六歲。她給蘇軾留下了一個六歲的兒子蘇邁。王弗對蘇軾溫柔賢惠,倆人恩愛情深,她的去世,對蘇軾精神上是一次很大的打擊。王弗死後十年,一夜,蘇軾又夢到愛妻,醒轉後滿懷愁緒,寫下這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妻子夭亡,蘇軾還沒從喪妻之痛中走出,第二年即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他的父親又去世了。

  蘇軾兄弟辭官返回眉山,埋葬了王弗和蘇洵後,他們又要為父親守服二十七個月。

  喪期屆滿,蘇軾再婚,他的第二任太太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

  這期間神宗即位。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兄弟重返京師,從此捲入政治風暴之中。

  在此,有必要將王安石作一介紹。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詩詞散文俱佳,思想創新,有口才。

  神宗起用他做了宰相,在職期間,王安石積極推行新法,革新政治,以緩和當時政治、經濟的危機,因種種原因,其新法最終失敗。王安石既是一位詩人,又是一位政治家,在政治上,他以雄才大略、執拗果斷著稱於史冊,他死後,民間稱他「拗相公」,可見其性情之頑固。蘇軾曾評王安石是「三不足」——「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

  蘇軾于熙寧二年(1069年)重返朝廷時,王安石正做宰相。王安石平時就討厭蘇軾政見和自己不同,於是就讓蘇軾判官告院。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想改變科舉、興建學校,詔兩制、三館討論。

  蘇軾上書議論說:「求得人才的途徑,在於瞭解人才;瞭解人才的辦法,在於求其實。假如國君和宰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求實之政,那麼胥史皂隸中未嘗沒有人才,何況在學校和貢舉中呢?即使沿襲目前的做法,我認為人才仍會有餘。假如國君和宰相不瞭解人,朝廷不去求實,那麼即使在公卿侍從之中也常常會擔心沒有人才,何況在學校和貢舉中呢?即使恢復了古代的學校制度,我認為人才還是會不足的。時代有好或壞,事物有廢和興,當時代安定,即使暴君也不能廢毀它,等到它已是傾頹的時候,就是聖人也無法恢復它。所以風俗變化了,法律和制度也要跟著變。就像大江大河的改道,要勉強它恢復原來的樣子,是很難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