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合理想像的運用,亦是《史記》的傳神之處。錢鐘書先生曾說過:「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史記》融3000年歷史為一身,3000年的人物、3000年的事件,到司馬遷時早只剩下了細枝末節,為了讓人物豐滿起來,讓事件詳實起來,司馬遷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去揣測當事人的心理、去捕捉當事人的舉手投足的神情,使人物形神兼備,呼之欲出,細節描寫,引人入勝。比如在《絳侯周勃世家》中,漢景帝召見周亞夫並賜食的一節,漢景帝對周亞夫已不賞識,並且存心想捉弄他,賜食周亞夫,卻又不給周亞夫置箸,周亞夫心裡憤憤不平,自己取了箸來吃,漢景帝笑他:「此非不足君所乎?」一語將其心態活靈活現地體現在紙上。 司馬遷根據事情發展的情形,來模擬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細小動作,幾乎沒有什麼偏漏,堪稱史家敘事的典範。 另外,《史記》中語言的運用,也是很精彩的。 司馬遷常常採用歌謠、諺語、俗語等來敘事或評點,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如《貨殖列傳》中引用諺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劉敬叔孫通列傳》中,也引用了「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春申君列傳》中也以俗語「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來評述春申君的悲慘結局;《淮南衡山列傳》中引民歌:「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楚元王世家》中,「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平原君列傳》中,「利令智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與此相關的,口語的大量運用,也是古代文獻的一大開創。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古語時,都是經過了一番翻譯的。 上古語言晦澀拗口,使人難以理解,司馬遷就代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不僅好懂,而且也使遠古的人、事鮮活起來。比如《尚書·堯典》中有一句:「疇諮若時登庸?」在《史記》中,司馬遷則使它通俗多了——「誰可順此事?」,這樣的例子很多。 在敘述史事時,司馬遷也是儘量要用淳樸的口語來達到一種清新自然的效果。如《汲黯列傳》中,「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魏其武安侯列傳》中,「具以告太后,太后怒不食。」司馬遷拋棄了晦澀的說法,力使人物的言行與性格達到統一。 又如《陳涉世家》中,陳勝舊日的傭耕夥伴說的就是:「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張丞相列傳》中,口吃的周昌說的是:「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史記》中此類貼近現實的,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語言,顯示了其廣泛的人民性。 除此之外,《史記》中也常常引經據典,司馬遷就像一位動作嫺熟的烹飪大師,把上古經典一勺一勺巧妙地添加到對各個歷史事件的評論中去,使之風味獨特,更添意味,竟看不出添加的痕跡,經典之言早已和他的歷史融為一體了。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我們就不必一一列舉了。 司馬遷在文學方面的深厚功底通過《史記》一一顯露了出來。除語言的運用之外,《史記》的句式、語調結構等等,也都各具奇采。 拿《史記》的結構來說,《史記》就如一座宮城,裡面宮廳樓閣、庭院水榭,皆錯落有致,而每一宮殿、每一樓臺的設計,又是各具特色,連庭院中花草的佈局,也都是安排得妥妥當當的。從全書的設計來看,司馬遷厚今薄古、詳近略遠,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地理、天文、風土人情、日者龜策、遊俠刺客、佞幸滑稽等等幾乎是全社會的概括,有詳有略地在《史記》中一一體現出來,並保持著各體之間的聯繫,如宮城中聯繫各個建築的寬窄道路一般。並且在總體上尋求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總體規劃,以「通古今之變」。 在司馬遷看來,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在這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會出現不少積極的東西,也會出現不少弊端,傳統的內容反映了歷史,也體現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認識與創造,人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否則就把握不了歷史的全貌;歷史是由各種人物的活動組成的,人類的活動又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政治、自然、傳統等制約著人類的活動,因而看待歷史時不僅要重視人的作用,而且要注重對制約人類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研究;為了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歷史、史學著作就應當是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各類人物,都能在其之中找到歸宿,各類事件,都能在其之中找到蹤跡,當然,史學著作不是陳芝麻爛穀子的堆砌,它需要挑揀,它需要取捨,將有代表性的人物,將典型事件記述出來,就足以反映社會的全貌。因而司馬遷在對整個歷史材料的取捨方面,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或述帝王將相,或述儒林學士,或述遊俠刺客,或述佞幸滑稽,社會各階層各色人等,無一不包,或講風土人情,或講政治文化,或講天文地理,或講醫學家教,人類生活的各方面,無一不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