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史記》從各篇來看,也都脈胳分明、條理清晰。 如《項羽本紀》,全文從項羽的家世寫到項羽兵敗自刎,其中涉及到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可謂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司馬遷剪裁史料、或詳或略,重要片斷,加以重彩描繪,使楚霸王這一形象在激烈的矛盾衝突當中呼之欲出。全文渾然天成,其中「會稽起義」、「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等片斷最為精彩,皆可獨立成篇。《項羽本紀》成為歷代傳記文學的典範。 選材方面,司馬遷立足于文章的主題,或詳或略,或抑或揚。同一歷史事件,在此處是長篇詳述,洋洋灑灑幾千言,在別的地方則一筆帶過。同一歷史人物,在這個場合唱主角,盡展人生風流,到那個場合就成了別人的陪襯。這些都是服從表現文章主題這一整體需要出發的。 《史記》在史學和文學方面的雙重成就,使它成為歷代關注的焦點。 唐宋古文運動時期,《史記》的文學地位得到了肯定,司馬遷的散文,被古文運動倡導者推為正統。 葉盛說司馬遷「在漢為文中之雄」,李維楨認為「三代而下,文章之美,無如《史記》」。韓愈在評論柳宗元的文風時,說他雄深雅健似司馬遷;柳宗元則以一個「潔」字評論《史記》——「參之太史,以著其潔。」 蘇轍認為《史記》「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如此等等。司馬遷的《史記》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肯定。 此後,對《史記》的評點不絕於案,歷代的人們從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對《史記》或褒或貶,或抑或揚,《史記》就在一片議論之中漸漸走向了大眾。 明清兩代,對《史記》的藝術評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明代,以茅坤、歸有光為代表。茅坤認為《史記》「疏蕩遒逸」,其文風飄逸而不柔弱,亦不乏剛健之氣,此外,他還大大肯定了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方面的獨到之處,認為其「言人人殊,各得其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司馬遷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對事件發展的前因後果都有全面把握。歸有光對《史記》更是推崇之極,他提倡學習《史記》的表現手法,但對《史記》的精髓,卻沒有真正把握住。 到了清代,《史記》評論達到鼎峰,出現了空前的盛況。尤以方苞、劉大、姚鼐為代表。方苞講求文章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以此來衡量《史記》,方苞認為「義法最精者莫如《左傳》、《史記》」;劉大著眼於藝術方面,認為《史記》有「大」、「遠」、「疏」、「變」這四大特點,「大」——氣勢宏偉;「遠」——文辭含蓄;「疏」——跌宕有致;「變」——善用詞語。 各派人士,對《史記》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顧炎武對司馬遷在記人敘事時,對地理方位方面的準確把握很是欽佩,同時他對司馬遷變化多樣的敘事方法也十分推崇;梁啟超對司馬遷記人敘事的手法,也作過專門的評論,肯定了司馬遷在敘事過程之中以小見大的方法;曾國藩亦以為《史記》之文「其積句也皆奇,而義必相輔,氣不孤伸。」以「奇」來概括《史記》的特色。 近現代對《史記》的評論就更趨成熟了。魯迅認為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顧頡剛認為司馬遷「獨其創定義例,兼包巨細,會合天人,貫穿古今,奠史學萬祀之基,煒然有其永存之輝光,自古迄今,未有能與之抗顏而行者也。」贊《史記》:「『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實為吾國史事第一次有系統的整理。」 越來越多的人對《史記》給予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對《史記》進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有關司馬遷及其《史記》的研究書目越來越多,對於司馬遷,歷史給予了他應有的地位,對於《史記》,也將永遠在中國的歷史文獻寶庫中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 [本書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