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
一六 |
|
四、負薪塞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滔滔黃河,給人多少感慨、多少嚮往,又多少迷茫?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生長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這母親的性情又多麼令人難以把握啊!高興時,她一路歡歌,愉快地向人們展示她的丰姿,慷慨地給它兩旁的良田溝渠以甘甜的乳汁,哺育它們的生長,人們從她那裡得到了生存發展的力量和希望;發怒時,濁浪滔天,呼嘯著、喘息著、呐喊著,鋪天蓋地摧殘著樹木良田、恐嚇著她的兒女們,其猙獰的面目,蒼天也為之變色。人們的力量在這位發怒的母親面前,顯得是那麼弱小,那麼單薄。黃河之水的每一次氾濫,奪去多少無辜生命,破壞多少美麗家園,人們流離失所,無處容身,災難何其重,痛苦何其深! 但是人們是不甘屈服的,一次一次的災難之後,人們再也不願忍受了,他們要奮起抗爭,要與洪水搏鬥,這宣言裡孕含了多少悲壯,又有多少滄桑!人們的聲音被滾滾濤聲蓋住了,人們的力量一次一次被排排濁浪摧垮了,但是人們的意志也一次一次地得到了增強。 大禹治水十三年,疏九川、灑九澤,終於平定了水患,人們對黃河再也不是無能為力了。人們揣摩著黃河的習性,修水渠,建河堤,化弊為利,引黃河之水灌溉農田,形成沃野片片,但黃河又豈肯甘於擺弄? 黃河的威力又豈是能忽視的?她反抗,她要擺脫桎梏,她又一次次發洩她的沖天怨氣,但人們再也不懼怕她了,堤垮了,再修起來;渠斷了,再接起來;親人死了,掩埋起來;家園毀了,重建起來!歷史就在這樣的抗爭中前進著,人們就在這樣的抗爭中成熟著。 從遠古時代起,治理黃河就是歷朝統治者的必然政務,堯舜時,先後派鯀、禹治水;春秋戰國時,西門治水,秦國修鄭國渠;西漢漢文帝時,鞏固河堤,補漏補缺,到了漢武帝時又怎樣呢? 公元前132年,黃河在濮陽瓠子決了口,滔滔河水,勢不可擋,向東南方向注入巨野(今山東巨野縣),一路毀壞農田民居無數,人們苦不堪言,又一次飽受苦難。肆虐的黃河水經過巨野後流入了淮泗,對十六郡都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漢武帝派了汲黯、鄭當率領十萬民夫去堵塞決口,然而黃河之水來勢兇猛,將堵好的決口又一次次衝垮,決了堵,堵了又決,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也沒將決處堵住,人們都已經疲憊不堪了。 汲黯、鄭當遂將實情上告漢武帝,丞相田單向漢武帝建議說:「黃河決口,這是上天的意志決定的,現在派了大批民眾去強塞決口,不是逆了天意嗎?就是堵塞住了,違背了天的意志,又有什麼好處呢?」勸漢武帝放棄塞河之事,順其自然,漢武帝正一心忙於對付匈奴,聽田單這麼一說,也就不去管瓠子口的塞河工程了。這一來,這個地區的民眾就遭了殃,水患不斷,年成歉收,衣食住行全無保障,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初丞相田單的一番道理,天命倒是順應了,可人命呢?誰來拯救這多災多難的人民?要是田單的封地在這個地區,他還會滿口天命、天道嗎?只怕早就磕頭作揖地求漢武帝增援了,就是因為他的封地在離河水氾濫區很遠的地方(今山東平原縣西南),不僅毫髮無損,反而收成頗豐,他哪會替災區的民眾想想呢? 二十多年過去了,瓠子口一帶飽受黃河之水的摧殘,人煙寥寥,墳塋遍地,鴉聲不斷,一片淒慘景象,但人們仍在堅持不懈地抗爭著,決口堵了又決,決了再堵,為了生存,為了後代子孫的命運,瓠子口邊演出了一幕感天動地的悲壯之劇。 平定匈奴之後的漢武帝忙於四處祭神求仙,尋找長生不老之法,忙於興師動眾,泰山封禪,幾乎把這一帶的災情給遺忘了。直到他巡祭山川,為封禪大典做準備時,才想起這件事來,為了不影響封禪時國泰民安的氣象,營造一個人民安居樂業、五穀豐登的景象,他派了汲仁、郭昌徵發數萬民夫趕往瓠子口塞河,民心重新大振,塞河現場又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 祭完泰山之後,漢武帝親臨濮陽的塞河工地,先是祭河,「沉白馬玉璧於河」,然後命令將軍以下的官員都去負薪塞河,司馬遷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塞河不是說塞就能塞得住的,幾捆柴草、幾擔土石,轉眼就會被沖得無影無蹤,後來人們想了辦法,先在決口處一排一排地打下竹樁,然後在竹樁之間填上土石和柴草。土石和柴草自然要填得多,填得快,否則又會被激流沖走,幾萬民眾奔走於大堤上,景象十分壯觀。文武百官混於民眾之間,情願的、不情願的,都在為塞河而奔走著。 司馬遷自幼耕牧,後來又奔波於東西南北,背幾捆柴草,對他來說又算得了什麼?比起那些養尊處優的官員來,他幹起這活要輕鬆多了。他感受著這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壯觀景象,內心洶湧澎湃,思緒紛紛:自然力是強大的,然而人民的力量更強大!自古以來,人們為這黃河流下了多少血淚,灑下了多少汗水,可是總不能夠徹底治癒水患,到什麼時候,人們才能免受這水災之苦呢?但願這一次能堵牢了這個決口,讓遭難了20多年的濮陽人民多過幾年安寧日子吧!心裡這樣想著,腳下的步子愈發加快起來。柴草一捆一捆地從他的背上送到決口,他的激情也一點一點地在膨脹,幾乎忘卻了一切疲憊、饑寒,只知道一刻不停地為這一偉大的工程奉獻著他微薄的力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