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一五


  司馬遷撫屍大哭,慈父的故去讓他痛不欲生。慈父的音容笑貌,慈父的諄諄訓導,從此只能在記憶中出現了!他司馬遷從此是沒了父親的人了。兒時與父親在夏陽耕牧,享受了父親多少的疼愛啊;稍大後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古文,父親的嚴格要求現在還記得清;到長安後師從董仲舒、孔安國,父親的鼓勵、誘導給了他多少信心和勇氣啊!大江南北漫遊的時候,父親的殷殷囑託何嘗又不是常在耳邊響起;出使蜀滇之前,父親對他的衣食住行,對他此行的安危,關懷備至,叮囑再三,那些言語給了他出使途中多少暖意?

  都不在了!都不在了!這些都將永遠成為記憶,也只能成為記憶了!遙想往事,想起父親的生平為人,司馬遷這個歷經了多少艱難困苦坎坷挫折都不掉眼淚的人,竟哭成了淚人,弄得鄰居們心裡都酸酸的,相識的、不相識的,紛紛過來勸慰司馬遷。過了一段時間,司馬遷的心情終於漸漸平復下來,他想起自己此次出使蜀滇還沒去向漢武帝覆命,不敢多耽擱,於是妥善安排了父親的後事,匆匆趕往泰山去見漢武帝。

  漢武帝到了泰山以後並沒有馬上舉行封禪大典,他聽說蓬萊島上有神仙出現,忙迫不及待地派了好幾千人去蓬萊求仙,自己隨即也跟了去。司馬遷這時應該已經見到了漢武帝,並且作為漢武帝的侍從,也應該跟隨漢武帝經歷了這次求仙之行。

  忍著喪父之痛,司馬遷陪著求仙心切的漢武帝向蓬萊島進發。途中,前面派去的人傳消息過來,說他們晚上見到了一個巨人,有幾丈高,出現了一會兒就不見了,天亮以後去巨人出現的地方查看,發現有巨人留下的足跡,有點類似於動物的腳印,只是要大得多而已。大臣中又有人說,看見一老頭牽著一條狗,嘴裡不停地說:「我要見巨公,我要見巨公。」也是一眨眼就沒了蹤影。很難說漢武帝就全然相信這些,但他求仙之心一日不滅,這些所謂的見聞就一日不絕,這倒是可以斷言的。

  懷著強烈的求仙願望,漢武帝在方士們的指引下,到處巡行、祭祀,地方去了不少,希望破滅了不少,方士也殺了不少,但漢武帝的求仙之心絲毫不見減弱,仍興致勃勃地在司馬遷等的陪同下跋山涉水,尋訪神仙的蹤跡。

  漫遊也好,出使也罷,即使隨帝求仙,司馬遷每到一地總是忘不了熟悉當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瞭解當地的奇聞軼事,搜集有用的歷史資料。這成了他精神上的主要目標。至於此次陪漢武帝到處求仙、祭祀,與其說他虔誠地相信這一套哄人的把戲,還不如說他是把這當成他的職責,因為他是郎中,他的職責就是侍奉皇帝,皇帝要祭祀,皇帝要求仙,他就得陪著、侍候著。繚繚香火中,濃濃的宗教氣氛下,他想的更多的還是如何完成父親的遺願,繼《春秋》而著述。

  夏四月,漢武帝率眾臣回到奉高(今山東泰安東北),準備正式行封禪大禮。封禪禮儀是漢武帝早就親自制定了的,但封禪典禮具體應當如何舉行,眾儒生和方士們又各抒己見,意見難以統一,又一次讓漢武帝惱火,於是他乾脆又一次拋開儒生與方士們的意見,自己欽定具體的操作辦法。

  漢武帝首先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辟地祭地,舉行了「禪」禮;然後到泰山東麓,用祭祀太一(上帝)的形式,築壇祭天,舉行了「封」禮。「封」、「禪「儀式結束後,漢武帝覺得還不夠盡興,還沒顯示出泱泱大國的氣概和他漢武帝的無量功德,於是攜了大將霍去病的兒子霍嬗前往泰山之巔,舉行第二次「封「禮。這次儀式的整個過程是非常隱秘的,司馬遷作為漢武帝的親隨,也未必得以親眼一見。不過這也是無法考證的了。漢武帝帶著霍嬗在泰山頂上呆到第二天才下山,隨後又到泰山東北方向的小山肅然山上,參照祭祀後土的儀式,舉行了第二次「禪」禮。封禪儀式到此就算告一段落了。

  古代皇帝舉行重大祭典活動時,總是擔心天公不作美,如果天不遂人意,皇帝就會有德行修養不夠的嫌疑,當年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儀式不得不草草了事,儒生博士們在背後都譏笑他不配舉行這種封禪大典。漢武帝此次封禪,風和日麗,很是讓他得意:「我的德行無量啊!否則天怎麼會這麼助我呢?我的功績蓋天啊!否則怎麼連統一了全中國的秦始皇都比不過我呢?」群臣對他的讚譽之聲更是不絕於耳。在這個時候,頭腦清醒的人是很少的,不管受捧者也好,捧人者也罷,頭腦裡早被各種吹捧之詞塞得滿滿的了。但是頭腦清醒的人總還是有的,司馬遷就是一個。

  司馬遷是不信鬼神的,什麼封禪、方士、鬼神,對他來說都是騙人的,那不過是方士們為了生存編出來的哄人的把戲。比如說,有一方士名叫少翁,自稱可以通神,漢武帝按照他的意思建了甘泉宮,中間設台,祭天神,一年多了,甘泉宮除了人聲還是人聲,除了人影還是人影,哪有半點神仙的痕跡?後來少翁又寫了帛書給牛吃,然後騙漢武帝說牛肚子裡有寶貝,漢武帝命人將牛殺了,從牛腹中取出帛書,初見時大喜,還以為真是得到了寶物,仔細一認那字跡,卻發現是少翁的筆跡。漢武帝的心情可想而知,堂堂天子,竟然受人愚弄,豈不氣極,誅殺少翁是情理中的事,但是少翁是死了,更多的方士還活得好好的呢,他們照舊絞盡腦汁、搜腸刮肚想出各種主意各種說法來滿足漢武帝的精神需求——求拜神仙,長生不老。

  司馬遷對這一切都是看得很清楚的,對這類荒誕不經的事,他是很厭惡,很反感的,但是有什麼辦法呢?求仙再荒唐,他也得跟著,封禪再愚昧,他也得參與,誰叫他是皇帝的侍從呢?這都是他的職責啊!當一個人天天做著他所反感的事情,見到他所反感的事物時,心裡必然是很難受的,加之剛死了慈父,司馬遷那時的心情該是多麼沉重多麼壓抑啊!幸好,他可以借此機會遊歷祖國河山,收集、整理歷史資料,傾聽各種歷史傳聞,為著述歷史繼續做準備,惟有此,他心裡才得到一點安慰,得到一點解脫。

  封禪過後,在方士們的鼓動下,漢武帝又起駕到了海上,希望見到仙人。世上本無神仙鬼怪,縱使方士們吹得天花亂墜,縱使漢武帝東南西北跑斷了腿,仙人依舊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哪能看得見、摸得著?

  漢武帝這次註定又是白費功夫,但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還沒來得及失望就暫時放棄了海上求仙之事,那就霍嬗的暴死。漢武帝很掃興,遂沒了繼續海上之行的興趣,只得怏怏地沿海北上,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北),巡遼西(今遼寧義縣),曆北邊(北部邊陲),至九泉(今內蒙包頭市西),然後返回甘泉。此次北地之游,歷程一萬八千多裡,漢武帝一路揮霍無度,給沿途郡縣的賞賜無以數記,十分豐厚,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皇帝卻毫不吝惜地用於揮霍,用於賞賜,以顯示皇恩浩蕩,恩澤各地。所經之地,哪一處不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哪一處不是攪得雞犬不寧、民心惶惶?

  這一路一萬八千里,人民的苦難又何止一萬八千里啊!

  司馬遷對此十分痛惜,但是作為一名小小的郎官,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司馬遷的這次北地之遊,彌補了他對塞外邊境材料的不足,至此,他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及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這難道僅僅是歷史的巧合?歷史不甘於幾百年的沉默、孤寂,它要尋找代言人;司馬家族不甘於世業中斷,它要給司馬子孫賦以歷史的使命;西漢王朝到了漢武帝時已天下大定,局勢平穩,它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漢武帝生性愛熱鬧,喜歡四處巡遊,這又是一個重要的條件,而司馬遷偏偏又做了侍奉皇帝的郎官。20歲時開始了大江南北的漫遊,揭開了他遊歷祖國各地的序幕,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侍從漢武帝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收穫頗豐;奉使蜀滇,又使他對西南地區各方面的情況有了更深的瞭解。這一切一切,都為他以後論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遊歷並沒有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