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司馬遷 | 上頁 下頁
一四


  三、扈從封禪

  西南地區各部落紛紛臣服漢朝,北方匈奴之勢已日落西山,「文景之治」的繁榮景象依舊在延續,疆域的擴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廣泛傳播,這一切都使得漢武帝的封禪大禮的即將舉行成為必然。

  有關封禪的情況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這是一種極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封禪儀式之後,就表明自己是受命於天的至尊,因而這種儀式歷來為各朝皇帝所重視。「封」和「禪」是兩種不同的祭祀方法,在泰山頂上築壇祭天,就叫做「封」,在泰山底下的小山上辟地祭地,就叫做「禪」。漢高祖時,因為漢朝初建,政局還不穩定,匈奴又不時騷擾邊境,漢高祖劉邦忙於誅殺功臣,忙於與匈奴周旋、妥協,沒功夫考慮行封禪大禮的問題,而文帝、景帝為人仁厚、體諒民眾,也不願勞師動眾,到泰山去行封禪大禮,況且文帝、景帝時期,黃老思想占主導,這兩位賢帝對封禪之事也並不怎麼重視。但是到了武帝就不一樣了,武帝好講排場,好歌功頌德,祭祀天地的事他很少間斷,況且現在國力強盛、政局穩定、邊疆安寧,怎麼能忽略封禪這一大禮呢?

  公元前116年夏六月,汾水附近挖出了一個大鼎,上面雕刻著各種花紋,還有一些怪異的文字,當地太守把這個消息報了上去,漢武帝對此大鼎的出現頗有些奇怪,找了挖掘者來查問,見並無奸詐,於是用隆重的儀式把大鼎抬到了甘泉。漢武帝親自將大鼎察看了一遍,對大鼎宏偉的構造、怪異的花紋圖案、神秘莫測的文字暗暗稱奇,以為這是一個神物,於是想把這個鼎運到長安去,運輸途中出現了怪異現象,有黃雲浮在鼎的上空,一種叫做麋的珍稀動物麃從鼎旁穿過,漢武帝親自射下了麃,用來祭黃雲。自此,這個大鼎在漢武帝及群臣心中更加神秘了。

  到長安之後,朝中上下對它更是議論紛紛,均認為這是一個寶鼎,是漢武帝的賢德驚動了上天,才使得這個「符瑞」出現。大臣們紛紛對漢武帝歌功頌德,勸漢武帝馬上祭祀天地,舉行封禪大禮。司馬相如臨死的時候都還對封禪之事念念不忘,在遺書中「頌功德、言符瑞」,勸漢武帝封禪。

  在大臣們的不斷慫恿下,漢武帝舉行封禪大典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了。他命令儒生們籌備封禪的事宜,準備封禪。

  皇帝封禪,事關重大,儒生們哪敢草率,又是查古書,又是引用古制的,各抒己見,幾年過去了,也沒弄出個頭緒來。漢武帝乾脆自己製造了一套封禪祠器給儒生們看,儒生們又說同古代的不一樣,不能用於封禪大典,漢武帝大為惱怒,「盡罷諸儒不用」。後來兒寬建議說:「享薦之義,不著於經,唯聖主所由,制定其當,非群之所能列。」於是漢武帝就自己制定了封禪禮儀。

  禮儀既然制定妥當了,封禪的事就該一步一步來實行了。按照古制,封禪先要罷兵,漢武帝於是率領十余萬大軍,招展了千餘裡的旌旗,浩浩蕩蕩地越過長城,到了五原、歸綏,在邊境耀武揚威,把匈奴震懾了一番。然後到了陝西的中部縣,在橋山祭祀黃帝。

  傳說中的黃帝墳墓就在橋山,漢武帝問左右:「黃帝不是成仙了嗎?怎麼會有墳墓呢?」臣子們答道:「黃帝已經成仙上天了,這裡葬的是他的衣冠。」漢武帝對成仙的嚮往頓時又添幾分。

  隨後,這一行人馬東下,東巡海上,禮拜嵩山,然後東上泰山,去正式封禪。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作為太史令,本來是一直跟隨著漢武帝的這次巡行的,不料到了洛陽以後病倒了,被留在了洛陽。眼見得千載難逢的封禪盛典參加不了了,司馬談又氣又急,病勢加重了,這時,司馬遷剛好從西南回來,準備去向漢武帝覆命,路過洛陽時,見到了生命垂危的父親。司馬遷幾乎認不出他的父親來了!那麼瘦骨嶙峋,那麼頹廢無神,往日躊躇滿志的神情哪裡去了,往日循循善誘的慈父怎麼變了一個人?司馬談見到兒子,眼裡有了些光彩,他拉著兒子的手,悲憤交加,禁不住落下淚來,他斷斷續續地對司馬遷說:「我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太史,在遠古的虞舜、夏禹時期就取得了顯赫的功名,掌管天官的事務。

  後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斷,直到我做了太史令,繼承了這一世業,現在難道這世業要斷絕在我手裡嗎?

  如果你做了太史,就能延續我們遠祖的世業了。如今天子接續千年的傳統,要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我作為一名太史令,卻因病不能跟隨前往,去親自參與這舉足輕重千載難逢的盛典,這是命運吧!這是命運啊!

  我死之後,你必然會接替我做太史。做了太史之後,千萬不要忘了我所要編寫的著作。況且,孝順是從侍奉父母雙親開始的,然後在做事、在為皇帝效命的過程中得以體現,但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能夠在社會上立足,使自己揚名後世,以使父母得到顯耀,這才是最大的孝啊!天下的人都稱頌周公,說他能記述、頌揚周文王、周武王的賢德,宣揚、推廣周公、召公的風化,實現周太王、王季的理想,以及公劉的主張,使周室社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周厲王殘暴無道,王道虧缺,禮樂教化之事逐漸衰落,後來孔子修治、復興了王道,並且編了《詩》、《書》,著寫了《春秋》,為歷代人所借鑒,當今的學者還以此為準則。孔子死後,自從魯哀公獵獲麒麟以來,已經有400多年了!

  這400年間,諸侯互相兼併,時局紛亂,社會動盪不安,歷史的記載從此中斷了!如今漢朝興盛,海內統一,明主賢君、忠臣義士,多少該載入史冊的人物啊!我作為太史令卻沒有對他們進行記載,廢棄了歷史的事業,對此我於心不安,十分恐惶,你要記住這件事啊!」司馬遷早已泣不成聲,他含悲答應:「兒子我雖然愚笨、缺乏才能學識,但我一定會盡力把父親您所整理的歷史見聞全部論述完畢,不敢有一點缺漏。」司馬談心裡總算有了一點安慰,他望著業已成人的兒子,懷著種種遺恨,離開了人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