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小媭看後,喜出望外,一股無可名狀的暖流在周身流淌。她急忙返身出洞,與眾人將父親攙扶進來,讓他在竹床上舒舒服服地躺了下來。說也神奇,過了不到半個時辰,屈原便覺得高燒已退,力氣倍增,恍若成仙得道一般,身輕氣暢,心扉洞開。他不僅慢慢地睜開了眼睛,還能讓女兒扶起身來,斜依在竹床的靠背上。他環視著洞裡的陳設,親昵地望著身旁的眾鄉鄰,微笑著說:「多謝眾鄉鄰為屈平尋得如此清涼之地,真乃別有洞天也!」小媭見父親來此不久病體便大有轉機,既莫名其妙,又興奮感激,一把抓住老漁翁的手,尋根究底地盤問起來:「大伯,您是怎樣找到這樣一個仙境寶地的?」

  漁翁見問,笑著回答說:「你不是要我找個陰涼的地方給三閭大夫養病嗎?我聽了一直在心裡盤算。猛然想起這裡有一個蠻大的洞穴,春頭上有一股浸涼浸涼的泉水流出來,冰人肌骨;三伏六月,水漸斷流,於是便有一股涼森森的風從洞裡往外吹,豈不是風水寶地!因為這洞外繁茂的桃林,人們便稱這洞為『桃花仙洞』或『桃花洞』。相傳當年洞外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洞內有一尊玉雕王母娘娘的神像。每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壽誕之日趕廟會,唱戲三天,周圍數十裡的百姓都來上香進供,熱鬧極了!後來不知何年何月,一場天火把大廟化為灰燼,變成了廢墟,與此同時,洞中的玉雕像也不翼而飛了。從此,這裡便逐年冷落了下來,年深月久,竟至於煙滅。如今,除了進山打獵和采藥者,很少有人到這裡來,因此知道這個洞的人也就不多了。令人驚疑不解的是,廟宇既焚,為何廟前的桃林猶存?」講到這裡,老漁翁似乎意識到自己把話扯遠了,馬上拉了回來,說道:「三閭大夫不是要找個清涼的地方養病嗎?我跟眾位鄉鄰一說,大家便扛著工具上山來,花了兩天兩夜的工夫,把洞內的積土和雜草清理出去,瞧,蠻漂亮的嘛……」

  聽了漁翁老伯的介紹,小媭真不知該說啥好。她失神地望著大家,兩眼汪著感激的淚水。突然,「撲通」一聲,小媭長跪於地,叩頭不止。

  老漁翁急忙彎腰將小媭姑娘扶起,勸慰了一番,然後與眾鄉鄰抬著空轎下山去了。

  第二天一早,老漁翁便上山給屈原父女送來了富有滋補性的飲食和一罐清涼解熱的煎熬草藥。此後的數日內,幾乎天天如此,直至屈原病癒下山。

  屈原在洞中只靜養了一日,便能夠下床走動,自理生活,進些飲食了。三天后他步入桃林,散步觀光,伸伸腿,彎彎腰,呼吸些新鮮空氣。果如老漁翁所言,這是青一色的蟠桃林,果實呈扁圓形,個頭碩大,顏色青翠,令人垂涎欲滴。人間畢竟不同于天堂,天堂的蟠桃可四時摘而食之,這人間的蟠桃因時令早了幾個月,其味既苦且澀,難以進食。待到第五天,屈原已經能到桃林中去練劍了。在這裡,雖說盛夏卻步,酷暑遠避,生活得清涼而舒服,但卻給山下的鄉親們增添了許多麻煩,因此第七天屈原便執意要下山,並舞劍以示痊癒。但老漁翁卻堅決不答應,他說,屈原所患之病十分沉重,倘過早下山,萬一舊病復發,不僅要給鄉親們添更多的麻煩,而且還會有性命危險,不如多休養幾日,等恢復了元氣再下山不遲。小媭與眾鄉鄰也是這樣苦苦規勸,屈原萬般無奈,只好留下。他閒不住,讓小媭回家去把那在漢北寫的《離騷》抱來。長詩《離騷》寫成之後,雖說幾經修改,流傳於世多年,但屈原卻總覺得不盡如意,他要利用這有利時機作最後修訂。

  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屈原只要一伏案筆耕,就忘記了晝夜晨昏,忘記了饑餓、困倦與疲勞,病中亦不例外。小媭真為父親的健康擔憂,一次又一次勸他愛護身體,注意休息,屈原只是點頭笑笑,繼續埋頭於竹簡,一熬便是一個通宵。

  一天深夜,小媭被長長的歎息和號啕的哭聲驚醒,睜眼一看,只見父親手捧竹簡,立於燈下,仰面朝天,既哭且訴,淚痕滿面。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意外,父親竟至于這般悲傷,一個骨碌爬了起來,慌忙問道:「爹爹,您這是怎麼啦?」

  屈原將女兒拉到身邊,給她披上衣服,撫摸著她的頭說:「改完了,長詩終於改完了!此乃為父心血與淚水之結晶。孩兒快些點燃松明為父欲到山上去誦讀。」

  小媭說:「夜色已深,明天再讀吧。」

  「不!」屈原斬釘截鐵地說,「為父的脾氣兒是知道的,一首既完,不即刻誦讀,心中不快。況且此《離騷》系為父一生詩作中最長的一首!……」

  小媭知道拗不過父親,可是為什麼一定要深夜到山上去讀呢?她心中不解,故而猶疑不動。屈原從小媭的眼神裡猜到了她的疑惑,急忙解釋說:「長詩自敘了為父之身世、理想與悲慘經歷,將為父對祖國之忠貞、對人民之熱愛、對美好未來之嚮往和對黑暗現實之憤懣統統傾注其中。全詩三百七十三句,句句皆為父真情實感之流露;二千四百七十七字,字字均滲透著為父之血與淚!如今,為父要立于高山之巔,讀給楚王聽,讀給祖國聽,讀給山嶽聽,讀給河流聽,讀給海洋聽,讀給父老鄉親們聽!走,快走吧!」說著抱起了那一大堆竹簡。

  小媭點燃了一支大松明,攙扶著父親出了後門。門外,天是陰沉沉的,星斗是稀稀的,月光是淡淡的,夜風是暖暖的,四野是靜悄悄的……

  玉笥山西南面有一個高阜,依山傍水,地勢雄偉而險要。平時,屈原幾乎每天清晨都要登上這個高阜,望著從東方緩緩流來的汩羅江,瞅著西北天邊雲煙深處的故城郢都,看著玉笥山那蓊鬱蒼翠的峰頂,一邊並不安閒地踱步,一邊想著那永遠也想不完的心思。今夜,父女出了後門,相攙相扶地攀上了這個高阜,女兒舉著松明照耀,父親就著光亮一片簡一片簡地高聲朗讀起來:

  帝高陽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

  詩人以慷慨激昂的聲調訴說著自己的身世、經歷、愛好、抱負和理想,有時是憤怒的呼喊,有時是嚴厲的斥責,有時是懇切的勸告,有時是憂傷的哭泣。靜夜裡,江水畔,高阜上,一支松明在燃燒,火光閃耀,照紅了一片天地。燃燒的松明下,屈原手捧竹簡,氣宇軒昂,矗立於天地之間。他那渾厚、蒼老、悲涼的誦讀聲,或如萬鈞雷霆,勢不可擋,或似一碧如水的夜空,明星點點;或如洶湧澎湃的巨瀾,摧枯拉朽;或似潺潺流淌的小溪,叩人心弦;或如撕肝裂膽的控訴,催人淚下;或似委婉的哀怨,如泣如訴。這誦讀聲在寂靜的夜空裡飄蕩,傳得很遠很遠……當他讀完最後一句「吾將從彭咸之所居」的時候,狂風大作,烏雲翻滾,電閃雷鳴,暴雨傾盆,文靜的汩羅江頓時波浪滔天,在憤怒,在呐喊,在咆哮,大地茫茫,穹隆沉沉,好一個暴風雨之夜啊,汩羅江畔那松明火把在高高地燃燒,火光下屹立著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

  第三四章 悲悼回風 懷念長沙

  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與秦、三晉、燕、魯等共伐齊,獲勝,楚收復淮北之地,秦得原屬宋的定陶(今山東定陶北),魏得原宋地的大部分,趙得濟西,魯得徐州。

  公元前283年春,楚頃襄王與秦昭王會好于鄢,秋復會於穰。

  公元前281年,楚人有善射者,以弱弓微箭望空而射,歸雁必應弦聲而墜地。頃襄王召而與之交談,射者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匹夫有怨,尚必報之,今楚地方五千里,舉甲百萬,而坐受困,竊以為大王弗取也。」於是頃襄王遣使于諸侯,欲聯山東之兵以伐秦。秦聞之,興兵伐楚,楚欲以齊、韓聯兵應敵。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使司馬錯以隴蜀之軍攻楚,楚軍敗,割漢北之地予秦。

  公元前279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或即西陵)與鄧(今湖北襄樊北)。白起開長渠引水灌鄢,百姓淹死者數十萬人。楚將莊蹻經黔中南下,經且蘭(今貴陽一帶)、夜郎(今貴州西、北部)至滇池(今雲南昆明)。其後,蹻變服從其俗,在滇稱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