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二


  寶貝兒子被殺,賴汰庶既悲且怒,奏知懷王,降旨處殺人犯郁梓圃以極刑。接旨多日,景博民與陳棟遲遲不肯執行,惹得賴汰庶象一條瘋狗,四處亂咬,再次奏本懷王,說陳棟違抗聖旨,必系罪犯之同謀奸党,於是陳棟跟郁梓圃一同被押解郢都,關進了死牢,待秋審後處決。

  郁梓圃殺死了賴三,屈原與眾人一樣興奮不已。如何處置鬱梓圃,怎樣對待聖旨,景博民基本上是按屈原的意圖行事。既至陳棟受株,二人一起被押進京都死牢,屈原便冒死進京諫君。

  見了懷王,屈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全面地介紹了鄂渚的現實,彙報了近一年來自己的工作情況,羅列了賴三依仗權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的種種罪惡行徑,單就其強姦分娩孕婦春梅,害死一家五口這一件事,就該千刀萬剮,否則難平民憤,有違天意。鬱梓圃為民伸怨,為國除害,替天行道,不僅無罪,而且有功。他以豐富的知識,嫺熟的法律,雄辯的口才,從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高度,論述了必須赦免鬱梓圃與陳棟無罪,嚴懲賴汰庶縱子為惡之過。屈原縱橫捭闔,引經據典,談天道地,說古論今,只說得那懷王連連點頭,嘖嘖稱讚,頻頻詢問,最後自然是重頒新旨,獎善懲惡。

  屈原對鬱梓圃和陳棟有救命再造之恩,二人一直耿耿於懷,念念不忘。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結果卻遭讒被逐,蒙受不白之冤。當屈原流浪漢北時,鄂渚人便憤憤不平,陳棟欲上疏懷王,譴責昏君之過,但因考慮到這樣作恐對屈原不利,只好忍氣吞聲,暫熄胸中怒火。當屈原被罷官撤職,逐出郢都,流放江南的消息傳到鄂渚,鄂渚人再也無法忍受了,於是鬱梓圃找到了已升為縣令的陳棟,欲扯旗造反,殺赴郢都,與頃襄王辯理。陳棟也有此願,二人一拍即合,號令全縣。鄂渚早已民怨沸騰,猶如佈滿了蘆葦乾柴,只要投上一顆火種,便會燃起熊熊沖天大火。陳棟一聲號令,萬民雲合響應。

  幸虧屈原繞道來鄂渚,不然楚將大亂,屈原罪莫大焉。

  聞聽屈原駕到,陳棟急忙率部出迎,相抱唏噓,憤憤恨恨。

  屈原的突然降趾,今陳棟、鬱梓圃等一班將領無不喜出望外,歡欣雀躍。他們誤認為屈原是趕來指導其反昏君攻郢都的,結果被屈原嚴加訓斥了一頓。屈原給他們講忠君,講愛國,分析當今天下形勢。他說,暴秦正虎視眈眈地覬覦著我國,頻頻發動侵楚戰爭,不斷蠶食我領土,以達到最後鯨吞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愛國的荊楚子民,都必須顧全大局,崇戴國君,維護團結和統一。倘有誰為了一己和小集團的私利破壞了這種政治局面,暴秦必乘虛而入,荊楚將不復存於世矣。有誰這樣做,必萬世唾駡。如今爾等此舉,豈不毀了我一世清白,陷我於不忠不義,留駡名於千古嗎?至於我個人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落得今日這般下場,確也讓人怨憤。然而,前世皆然,吾又何必怨恨今之人呢?接著他給大家講了存心正直,因不變心從俗而遭不幸的四個古人:接輿,春秋時楚人,不滿當時社會,佯狂傲世,自己剃光頭髮,表示不同流合污。桑扈,大約是戰國初人,裸體而行,表示憤世嫉俗。伍子胥,忠於吳王,敢直言極諫,被奸臣太宰嚭進讒賜死,吳王把他的屍體剁碎裝在皮囊裡棄于江中。比干,殷紂王時賢臣,強諫被紂王剖心,剁成肉醬。

  經過屈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說教,陳棟、鬱梓圃終於提高了認識,明辨了是非,意識到此舉的嚴重後果。誠心誠意地接受了屈原的規勸與批評,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解散了隊伍,各司其職地工作與生活,一場驚世駭俗的災禍得到了有效的扼制。

  屈原在鄂渚逗留數日,匆匆折身西去,溯流而上,他先洞庭懷古,君山憑弔,然後居長沙,游羅城,這些前邊都有專章描述。在從長沙西行奔赴沅水的途中,屈原曾攀援重山峻嶺,穿越莽莽林海。在這一過程中,他數次遇險,險些喪生。

  從長沙往西北,走三五天的路程,便到了湘西山地,它包括雪峰山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北部有武陵山,西接貴州高原,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雪峰山是沅江與資水的分水嶺,所以橫渡資水之後,再行不足兩天,便來到了雪峰山。山勢雄偉,拔地刺天,峰巒疊嶂,蜿蜒若群龍起舞,起伏似萬象奔馳,遠眺近觀,均令人遐想無窮。

  愈往前行山路愈崎嶇,馬車無法通行,只好舍車騎馬而前。走著走著,山路由崎嶇而險峻,人騎在馬上左搖右晃,倘馬失前蹄,騎者則必滑下馬鞍,滾入萬丈深淵,或摔得粉身碎骨,或隨波逐流而去,因此騎者只好下馬,小心翼翼地牽著馬挪步。又行一程,懸崖峭壁猶如刀切斧削,只有黑蒼蒼的石壁上隱隱約約有一線路。石壁高聳,可與天齊,腳下是深不見底的溝穀山澗,澗內煙霧彌漫,寒氣陰森蒸騰,穀底宣洩奔騰的水聲時隱時現,淒厲的猿啼聲聲不斷,催人淚下。這高山,這懸崖絕壁,這深澗,這猿啼,令人不寒而慄,毛骨悚然,故此路名「斷魂崖」。行此路者,魂尚且斷,更不要說肉體凡胎了。屈原一行,非年過半百之老者,便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女流,其難可想而知。他們或四肢並行,猿猱一般;或磨胸捏石,一絲一絲地往前挪;或雙膝跪地,攀石而爬。不知花費了多長時間,下裳磨破,血染石壁,總算是過了這斷魂崖,且無一人落澗,豈不神佑天助!……

  過了斷魂崖,山勢平緩,路也變得寬了起來,且逐漸下坡,行走起來方便了許多,速度大增。但是,這山坡似乎永無盡頭,一直下到了陰曹地府。下至山底,是一個小小的盆地,青山環翠,綠水歡唱,禽喜獸樂,而且全被落日的餘輝鍍上了一層橘紅。天黑了,人困馬乏,屈原決定在這風光秀麗的山谷裡過夜。

  連日來,大家一直是渴了飲山泉,餓了啃乾糧,困了依山崖打盹,像征途中的將士。不意來到了這樣一個幽靜所在,大有遠航歸港、遊子還鄉、孩子撲進母親懷抱的感覺,真想飽餐一頓,美美地睡上一夜,於是七手八腳地忙活開來,有的支爐灶,有的溪邊淘米,有的搭帳逢……

  山泉淙淙,清溪流淌,屈原信步來到岸邊,伏下身去,欲洗濯其纓。就在伏身的一刹那,他的面影清晰地照在明澈而平靜的溪水裡。離開鄂渚這才幾天,自己又削瘦了許多,竟然憔悴衰老到這般程度,不禁有些傷感,喟然長歎數聲,抛灑了幾滴熱淚。

  由於環境的極端惡劣,屈原已經旬日不曾濯纓了。「日三濯纓」,這個孩提時就養成的習慣,一生不曾打破過,如今生命尚且難保,自然也就無法顧及了。他象往常一樣,蹲在溪邊,躬下身去,將帽子置於水中,搓了又搓,擺了又擺。他這樣搓呀,擺呀,不禁想起了故鄉樂平裡的響鼓溪和濯纓泉,想起了兒時日三濯纓的情形,在一個秋冬之交的日子裡,一天也正患著重病,渾身滾燙,咳嗽厲害,喘息不止,大約正患著現代醫學所謂的重感冒或者肺炎。

  這一天,全家人都不讓他去上學,但他執意要去,祖母和母親拗不過他,只好依從。傍晚放學後,他不顧渾身酸疼,四肢乏力,依然到濯纓泉去洗他的帽子。洗著洗著,天眩地轉,竟一頭栽到了泉水裡。掌燈時分,仍不見小屈平歸來,急得一家人象熱鍋上的螞蟻,先是團團亂轉,然後分頭尋找,有的去學堂,有的去讀書洞,有的去濯纓泉……是女媭在濯纓泉內發現了昏倒的弟弟,將他背回家去。屈平大病一場,月余方愈。這一個月的時間,小屈平是在祖母和母親懷裡度過的,是那麼舒適,那麼溫馨,那麼甜蜜。今天,屈原遠離故鄉,在這異域他鄉的深山野穀裡濯纓,回首往事,心中一陣陣酸楚。人,為什麼要長大變老?永遠是孩童,永遠在親人的身邊,在溫暖的懷抱裡,該有多好啊!……

  屈原正在默默地撫今追昔,忽有一位侍女高喊:「快來看呀,這裡有群魚打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