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九三


  拜別了彭陵堆,屈原一行徑往君山進發,前往憑弔帝舜的二女宵明和燭光。

  《山海經》中稱君山為「洞庭之山」,這是座富於神話色調的島嶼,屹立于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長江連接口西側,與今之岳陽市隔水遙相呼應。島不大,總面積不過二裡見方,呈橢圓形,周圍高,中間低,形成一個小小水上盆地。島上約有七十二峰,風姿綽約,風光秀麗,峰頭雲蒸霞蔚,煙籠霧繞,恍如仙姑沐浴于瑤池之內,巨輪航行於濁浪之中,蓬萊漂浮于煙波之上,故後世有詩贊道:「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①這是個神奇的寶島,其上有三大特產,這便是竹、龜、茶。竹有宛如淚痕的斑竹,有方方正正的方竹,有形如龜背的龜背竹,有節似羅漢的羅漢竹,有腹中不空的實心竹等;龜有其背高聳,花紋奇特,邊、板和頭兩側呈金黃色的金龜,乃上乘之禮品;茶有君山銀針,沏茶時,茶在杯中先是全部沖出水面,懸空而立,如筆朝天,繼而上下竄動,然後徐徐下沉,似群筍出土,茶水杏黃淨明,其味甘醇可口。

  ①唐代詩人劉禹錫詩。

  屈原與眾人遍尋帝舜二女宵明、燭光之墓不見,只在君山東側的萋萋芳草之中,竹枝簇擁之下有一大墓,因無墓碑,難知墓中所眠何人。詢問一位老者,老者答曰:「此乃虞帝二妃之墓。」並作了較為詳盡的說明。

  墓中所埋,系堯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與女英。舜在一次出巡南方途中,不幸病死於蒼梧之野。由於交通不便,信息無法及時傳於帝京,娥皇、女英見丈夫久出不歸,相駢來南方尋找。她們剛剛走到洞庭湖口,就聽到丈夫的疆耗,二人悲痛欲絕,雙雙投入湖中,死後精靈不散,變成了洞庭水神,稱為「湘妃」、「湘君」或「湘夫人」。當她們極度悲痛的時候,泣淚為血,淚血揮灑竹林,將竹身染成紫褐色的斑點,稱作「斑竹」,因為這是湘妃揮淚所染,故又稱「湘妃竹」。

  聽了老者津津有味的解說,屈原雖誠心相謝,未置可否,但內心深處卻有幾分苦澀,因為這個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必將以訛傳訛,遺誤後人。對歷史和未來負責,屈原本該予以糾正,但考慮到,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這麼傳,怕是早已約定俗成了,靠一兩個人出來糾正,恐無濟於事。仔細想想,又似乎沒有這個必要,好比一泓清池,人皆贊其潔淨,你又何必定要說池底有淤泥,將這些淤泥清除之後,水會變得更清,且無後顧之憂,從而為清除淤泥而將水攪混呢?

  其實,從憑弔古聖先賢的角度講,墓中所埋何人,並不重要,因為帝舜之妃也好,二女也罷,她們有著共同的品格和行為,都是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的楷模。因此,屈原虔誠地向這座大墓敬獻了犧牲與祭禮,恭恭敬敬地拜謁,行三拜九叩之大禮。然而,就在這頂禮膜拜的過程中,他的胸中卻翻騰著那個「墓中所埋究竟何人」的故事。

  追溯淵源,《山海經》中明明記載著:「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講的是「帝之二女」,未言「帝之二妃」。

  帝舜於四十二年冬,率群臣泰山封禪,禮畢之後,文臣武將各自先歸,他帶領幾個從人,先到諸馮山省墓,然後漫遊各地。一日來至鳴條,愛其山水清幽,便命人造了幾間房屋,就此住下,不再回京都蒲阪。他這是效法帝堯造游宮于成陽的辦法,避開都城,好讓伯禹獨行其志,省得他有事不敢做主,總來稟報商議。

  轉過年的春天,一連發生兩件事,一件是南方的崇山出現了一個怪物,這怪物人面獸身,乘著兩龍,據帝舜與伯禹分析,很可能是火神祝融現世;第二件是被封在有庳國為君的象生命垂危,彌留之際十分想念自己的哥哥。祝融降於崇山,南方之地訛言朋興。三苗之國本來就好亂而迷信鬼神,帝舜深恐因此而有所變故,需要前往鎮撫;象弟病重,危在旦夕,骨肉之情,理當前去探望。這是此番帝舜南巡的原因和使命。

  此刻的帝舜業已高夀百歲以上,太后娥皇,十二年前就已仙逝;愛妃女英,今猶健在;又娶一登北氏,生有二女,大的宵明,小的燭光,年歲都在二十左右。帝舜以如此高齡南巡,誰能放心!滿朝文武及宮中的每一個成員,無不竭力勸阻,但誰也改變不了他的意志,動搖不了他的決心,萬般無奈,伯禹只好多派護衛,伴他一道南下。帝舜為何愈老愈固執,難道派別人去就不行嗎?不錯,此番帝舜南巡旨在鎮撫南蠻,維護國家安寧;探弟之病,以盡手足之意,但更主要的、這也是包括伯禹在內的所有人不曾識破的意圖,是遠離京都,把國政全部交給伯禹主持。泰山封禪以後,帝舜雖說在鳴條另築新居,不再回蒲板,但二者相距太近,客觀上依然在掣伯禹之肘,束縛他的行動,因此今番要遠走高飛。有學者認定,無論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人愈老愈專權。由堯舜觀之,並非盡然,關鍵在於思想意識,這不是生理規律。

  準備就緒,帝舜與家人及群臣告別,帶了許多從人,越過中條山和嵩山,徑向南行,直到雲夢大澤。有苗國君得到了消息,大為震驚,不知帝舜此來何意,忙集群臣計議。這時謀臣成駒已亡,繼任者頗有遠見卓識,當下說道:「放他過去,不必刁難。」有苗國君說:「虞舜久不巡守,前幾次均由伯禹代行其事,這次忽然親來,難保沒有陰謀詭計。」那繼任的謀臣說:「有庳國君是他的胞弟,聽說正患重病,虞舜必為探病而來。既無重兵護送,必無他意,倘有刁難,於理不通。」

  國君正要答應,旁邊一個臣子讒言道:「上鉤之魚,為何不釣?等他來了之後,拘禁起來,要挾伯禹平分天下,他必答應,豈不更好!」謀臣反駁說:「虞舜向來以德服人,四方諸侯多擁戴之。況且他又系天下共主,年歲已高,如今輕車簡從的來到此地,並無不利於我們的行跡,我們無端拘禁,必遭四方諸侯之強烈反對,而且伯禹必奉詞伐罪,與我們為難,豈不糟糕!依臣之見,不僅不能拘禁,還要出城郊迎,盛情接待,禮節甚恭,以表明我們並無不臣之心。」國君極口稱是,依謀臣之議而行,各地諸侯亦紛紛趕來歡迎,帝舜在衡山盛宴各路諸侯答謝,然後徑到有庳國去。既至帝舜趕到零陵,象已氣絕,在其靈前慟哭祭奠一番,自不消說,然後命其長子承襲君位,並訓勉了他幾句。自象死後,帝舜一直鬱鬱不樂,從人恐其發病,紛紛都勸他出遊散心。帝舜依了他們,就向東南而行。

  一日行至九疑山下的蒼梧之野,天空中忽起音樂之聲,頓時異香撲鼻。從人抬頭仰望,漸見西北角上彩雲繚繞,雲中似有無數仙人,各執樂器,中間幾個像是上仙氣象,又與群仙不同。後面又有瑤車、玉軿、羽蓋,四面簇擁著,冉冉徑向帝舜而來。帝舜見狀拱手相迎,當中一個上仙向帝舜拱手道:「某等奉上帝鈞旨,以汝在人間功德已滿,著即脫離塵世,還歸上界,就此去吧。」帝舜聽了,稽首受命。說完隨即上車,那瑤車、玉軿漸漸上升,由群仙簇擁著飛馳而去。從者目睹帝舜上升,初時驚疑駭怪,如癡如夢,口不能言。既至帝舜去遠,望不見了,看那先前帝舜上車的地方,卻躺著他的屍體,面色紅潤,神態安詳,熟睡一般,不禁一齊撲上前去,大放悲聲。時值六月盛暑,屍體不能久放,一邊派人火速趕回帝都報告,一邊在山上擇了一塊風光秀麗的地方將帝舜安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