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八一


  廟前是一條潺潺流淌的小溪,溪上架著木板橋。踏著木橋,渡過溪去,是一片翠綠欲滴的竹林。走出竹林是一片開闊地,一座座落在小河岸畔的涼亭翹簷屹立,清晰可辨,此乃楚韓邊亭,小河的彼岸便是韓國的土地了。屈原時常到竹林中散步,有時也坐於涼亭的石鼓上,眺望河那邊的情形,或與從河那邊過來的三三兩兩的人對幾而坐,彼此拉些家常,但卻不曾走出涼亭,渡河到對岸去一遊。

  《思美人》是屈原抒發思念懷王的詩,內容早已成竹在胸,只是他的筆端飽蘸著的並非是墨,而是沸騰的熱血,一腔激情。屈原雖承受著幾近滅頂的打擊,但卻並沒有灰心絕望,在思想情緒上依然充滿著高度的自信。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明自己對懷王真切思念的情愫。他經常涕泗交流地凝望著郢都,「揫涕而佇眙」(擦乾了涕淚久久地盼望),有許多要說的話而無法向君王訴說,「言不可結而詒」(要說的話也無法向你講)。因為「志沈菀而莫達」(心情沉悶壓抑難以表明),他的一腔思念,只得「寄言浮雲」(請浮雲傳達這些話兒),「致辭歸鳥」(托回郢都的鳥兒捎信)。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表達自己從「獨歷年而離湣」(我個人多年來遭受憂患)的遭遇中,從「車既覆而馬顛」(車已翻了,馬也倒下)的沉重打擊中吸取經驗教訓,在再次崛起中注重策略,採取「勒騏驥而更駕」(重新駕起千里馬的車)的方法重新開始,取得最終勝利。屈原既已來到這「媒絕路阻」(無人說合,道路不暢)的邊遠之地,倘無「聊假日以須時」(姑且費些時間等待時機)的從容,便絕無「勒騏驥而更駕」的高昂情緒和雄心壯志。

  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要集中反映自己到漢北以後的活動。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屈原從沒有停止過戰鬥,他在這楚之邊區進行著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培養人才教育民眾的工作。他在山區的「大薄」(草木叢生的地方),漢水流域的「長洲」,發動教育民眾愛國衛國,並培養了一批可「備以交佩」(備置它們用來左右佩帶)的改革人才。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做著變法改革的試驗,這便是他能夠「儃佪以娛憂」(徘徊消憂),靜「觀南人之變態」(觀賞南方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在這首《思美人》中,他表達了自己從邊區民眾對改革的態度中得到的鼓舞和喜悅,這堅定了他「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香花和污穢混雜在一起,芳香總不會被惡臭掩蓋)的信念。因為改革的大得民心,所以他堅信,儘管讒人高漲,改革的成效是瑕不掩瑜的。

  在《思美人》中,他從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入手,諷諫懷王對待變法改革要立場堅定,理直氣壯。過去,懷王要屈原變法改革,卻又不給他有力的支持,就像要人去摘薜荔,又不給上樹的梯子(「令薜荔以為理兮,憚舉趾而緣木」);要人去采荷花,又不為人備好篙船(「因芙蓉以為媒兮,憚褰裳而濡足」)一樣。屈原雖然願意為了國家和人民去變法改革,並寧願忍受憂閔失意終身(「甯隱閔而壽考」)的痛苦,但他不願意這變法改革失敗在沒有主見沒有立場的懷王身上。在《思美人》中,屈原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和打算,以堅定懷王變法改革的意志。他希望懷王及早勵精圖治,也不要管他最終的結局如何。最後詩以「獨煢煢而南行兮,思彭鹹之故也」(我常常不自覺地一個人默默地向南走啊,這完全是因為思念像彭鹹一樣神聖偉大的人)點題,照應全篇。

  全詩一詠三歎的情思,層層遞進的章法,委婉中的諷諫,堅定不移的信念,將一顆赤子之心,一腔愛國之情烘托得如鐵在爐,如日之升。

  在屈原於神廟中伏案創作《思美人》的過程中,總有一個高大的農民漢子不時地出現在神廟的周圍左右,他肩寬腰圓,頭戴碩大的竹笠,總是將前簷拉得低低的,遮住自己的面龐,雖二人相距只有咫尺之遙,屈原卻難見其真面目。他的來往很準時,極有規律。他的右手總提著一個並不顯眼的藤包,包內盛有酒、肉、衣物和刀幣。他不打擾屈原的寫作,來到廟門前,放下藤包,乾咳一兩聲,轉身便走。為了感謝這位雪中送炭的不相識的朋友,屈原經常站在廟門口佇立等候,但是,那位戴竹笠的漢子遠地裡發現了屈原,放下藤包,轉身便走,他料定屈原定然會過來取走藤包,因為裡邊盛的盡是他的生活必需品。有時屈原也隱身於暗處,待農民漢子來到廟門口,猝不及防地竄將過去,欲一把將他拽住,不料這傢伙泥鰍一般地敏捷,竟來了個仙人脫衣,溜掉了,屈原只抓到了他的一件上衣。從此以後,農民漢子百倍提高警惕,弄得屈原無計可施,只好無功受祿,整日悶在葫蘆裡。

  這位戴竹笠的農民漢子不僅常在神廟周圍出現,而且影子似的跟隨著屈原,屈原竹林散步,他也竹林散步;屈原山中射獵,他也山中射獵,只是總跟屈原保持著相當的距離,將竹笠的前帽檐拉得低低。是跟蹤?是監視?是暗中保護?不知道,從他那不間斷地送酒、送肉、送錢的舉動,屈原推斷,不會是噁心歹意。

  多年的風吹日曬,神廟前小溪上的木橋業已腐朽,一天屈原外出歸來,竟然木折橋斷,墜落于水,幸有戴竹笠的農民漢子在不遠處徜徉,聞聲迅疾趕來,縱身躍入水中,救了屈原的性命。在屈原臥床昏迷的日子裡,一直是這位農民漢子侍于榻側,煎湯熬藥,喂水餵飯,直至神志清醒之後,方悄悄隱去,但酒肉錢物還是照送不誤。

  屈原的病體逐漸康復,一天他再次修改《思美人》,心緒十分沉重,不由得到荒野裡漫步,以排解心中的鬱悶之氣。他信步向北,不覺只來到了楚韓邊亭。遠處裡屈原便發現小涼亭內坐著一個人,身邊放著一個精緻的小包裹,他雙手拿著竹笠扇風,臉朝北眺望韓國那邊的風光,似乎沒有發現屈原的到來。屈原覺得這個人的背影很熟,連忙上前探看。那人倏然回過身來,欠身施禮道:「大夫,愚弟恭候多時了。」

  屈原愣怔了半天,原來自稱「愚弟」者,正是那位照料自己的戴竹笠的莊稼漢,急忙回禮道:「謝恩人多有照料!」

  「豈敢,豈敢!」農民漢子撤掉擋在面前的竹笠,自我介紹道:「愚弟便是江北望霞峰的景柏,難道平兄一點也認不出來嗎?」

  他鄉遇故知,屈原異常驚喜。這位十多年前曾在頌橘坡一起品橘、頌橘的少年朋友,如今竟在自己最貧困、最鬱悶的時候暗中關照自己,不禁激動得淚如泉湧。他緊緊拽住景柏的雙手,二人同坐在亭中的石鼓上,推心置腹地敘談個沒完沒了,當談到當年「贈寶」一事,屈原還真有些內疚和臉紅。

  屈原當了左徒之後,常有過去的少年朋友、同窗耍伴、三親六故來郢都找他,不是討官覓職,就是索金求銀。為求生活得更好些,忽一日,漢生、石登、景柏同時來找他,屈原分別贈給他們一把鋤頭、一把鐮刀和一包玉米種子,且謂之曰「贈寶」。鋤頭上鑄有兩行小字:遍地是黃金,只待勤謹人;鐮刀上也有兩行小字:莫想山中鳥,喂好籠中雞;玉米種裡有片竹簡,上寫:不種今年竹,哪得來年筍。這玉米種是不久前屈原使齊用重金換回來的「大馬牙」,耐旱防澇又抗蟲,比樂平裡的「野雞啄」高產幾十倍。它穗大,籽粒飽滿,精心耕作便可喜獲豐收。鋤頭、鐮刀是楚國最近冶煉出來的,秦晉等六國至今還沒有這種鐵制農具,它堅而不脆,碰到石頭上冒火花而不折損,比原來用的青銅農具勝強百倍。

  屈原之舉,不謂不對;所贈之「寶」,亦可謂情深意厚;「寶」上的文字,也頗有激勵作用。然而這樣做,仿佛在表明,在諸多少年朋友中,只有他能夠為官,別人卻只是種地的料。

  故而往事重提,心悸臉紅。

  送酒、送肉,送錢物,小河搭救,均系景柏所為。

  屈原凝望著這位少年朋友,激動得不知該說什麼好,訥訥半天才問景柏:「當年帶回家去的百棵橘苗,如今長得可好?」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綠色的葉片雪白的花朵,長得那麼茂盛令人歡喜。枝條層疊棘刺銳利,圓圓的果實飽滿而又豐腴)景柏用屈原當年《橘頌》的兩句詩回答屈原。屈原聽了,頓時興味勃然,他已經許久不曾這般舒心愜意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