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七六


  屈原作為楚國現實政治鬥爭中進步勢力的代表,他的不幸遭遇,直接牽涉到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安危,因而發憤抒情決不只是為他個人,而是為了爭取整個進步勢力鬥爭的勝利,這是他無畏無懼的力量源泉。儘管他身處逆境,但卻並沒有聽從厲神「何不變其志也」的勸告,一陣猶豫彷徨之後,他以高潔芬芳的花草為象徵,申述自己決不與世同流合污、變節易操的堅強意志。儘管環境險惡,內心痛楚,他仍不忘修德,表現了一位忠心耿介的志士仁人的心靈和形象。

  這首詩,屈原主要是表述自己忠誠堅直的品德,光明磊落的心跡,痛惜憂憤的感情,因而將抒情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法,把心理描寫作為描寫的重點,要盡可能地描述得淒婉鮮明,迭宕回環。寫這首詩的目的固然在於勸諫懷王回心轉意,但它的讀者卻主要是千百萬黎庶,因而屈原力求語言的大眾化,用了許多婦孺皆懂的詞語,諸如「眾口鑠金」、「懲羹吹鷘」、「釋阽登天」、「九折臂而成醫」之類,可見他時時處處都把民眾放在心上。

  再說懷王聽了逄侯醜的報告,氣得口吐白沫,目翻白睛,跌於座後,半天才緩過氣來,渾身哆嗦著罵道:「張儀,詐騙者也,果系反復無常之小人!朕得張儀,食其肉、寢其皮,難消心頭之恨!」悵然若失良久,他又仰天歎曰:「當初不聽屈、陳二卿忠言直諫,悔無及也!……」

  能夠悔過,倒是懷王的一大優點。既悔之,就該將二卿召進宮來,賠禮道歉,共商對策。說什麼「悔無及」,見兔而顧犬,未為晚矣;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然而,他身為大國之君,放不下架子,丟不起臉面,缺乏改過的勇氣,這也是楚國勢日衰,終為秦所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孫子兵法》雲:「主不可怒而興師。」懷王犯此大忌,命屈匄為大將,逄侯醜為副將,率師十萬,討張儀之罪。

  屈原無權「參與朝政」,沒有接觸懷王的機會,欲諫阻懷王興師而不可得,整日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事實早已證明,屈原、陳軫是正確的,但懷王因頭戴國君之高冠,不肯向屈、陳二大夫賠禮認錯,與之共圖大計。國家利益為重,陳軫不顧個人得失,再次挺身而諫曰:「伐秦非計也,不若賂秦一名都,與之聯兵攻齊。如此以來,失地于秦,取償于齊,吾國尚可全也。今王已絕于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必致滅頂之禍矣。」

  早已氣炸了肚皮的懷王,哪裡還聽得進臣下的不同意見,接受陳軫的諫阻呢?他咬牙切齒地說:「欺我者秦也,齊有何罪?朕有罪而伐無辜,豈不為天下笑!卿此諫莫不是令朕行不義於天下歟?……」

  懷王不納陳軫之諫,楚師西進,直打至秦之藍田(今陝西藍田西)。

  秦惠文王命魏章為大將,甘茂為副將,率師十萬拒戰,又邀齊國發兵相助。齊將匡章率師五萬助秦。

  孫子曰:「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楚軍素無訓練,王怒而猝然興師,幾近烏合之眾,哪裡會有什麼戰鬥力。秦軍則與此相反,數年來一直南征北戰,東侵西掠,將指揮有方,士能攻能守。這一切懷王全不考慮,全然不知,違《兵法》而行,兩軍交戰,楚豈有不敗之理!縱然楚將屈匄有萬夫不擋之勇,也難經秦齊兩軍夾擊,故楚軍連戰連敗,直退至丹陽(今河南淅川縣丹江水庫一帶)。第二年春天,秦軍又迫至丹陽,屈匄調集所部再戰,楚師大敗,名將屈匄、逄侯醜等七十餘人陣亡,士卒死者八萬余人,楚之漢中大片國土全為秦軍所奪,舉國震動。

  喪土亡將,死亡數以萬計,慘敗驚世駭俗,懷王卻未從中吸取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地傾全國之兵,與秦再戰,雖一度再攻藍田,但最終還是大敗而歸。懷王叛縱和秦,天下共憤,韓、魏兩國乘機襲其後,懷王恐懼,忙命陳軫赴秦軍求和,所淪之漢中地不要,又割給秦兩座城池,秦方罷兵,楚亦狼狽班師。

  豬為家畜中的蠢笨者,然幾經撞牆,亦會吸取教訓,認識到此路不通,別覓新徑。懷王再笨,總還比豬聰明些,慘敗迫使他不得不作深刻的反思,之後派屈原再使齊國,謝罪修好,重結新盟,以報秦仇。

  是楚叛齊投秦,撕毀了齊楚聯盟和六國縱約,是懷王派宋遺到國境線上去大罵齊宣王,腥言穢語不堪入耳,惹得宣王折楚符,斷楚交,視楚懷王為無情無義的小人。如今楚師伐秦,大敗而歸,而且打得楚軍狼狽潰逃者就有匡章所率之五萬齊軍,由此不難斷定此番屈原使齊修好訂盟艱難的程度。雖然如此,屈原卻樂而從之,因為這是攸關楚之命運和天下前途的大事。從這一根本利益出發,屈原不計前嫌,打斷懷王的賠罪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便是聖君。」屈原視懷王此舉為楚之希望,好比有一條木船在大海上航行,一遇風浪便顛簸回漩,此乃正理,問題是面對風浪,它能夠戰而勝之,揚帆遠航,而不是為風浪掀翻,沉於海底。

  遣屈原使齊修好,懷王是派對了人。倘使派別人來,齊宣王不僅不會接見,必喚武士將其逐出國門。屈原則非他人所能比,這是齊宣王及齊廷上下最崇戴的人,是齊之老友至交,故而一如既往地盛情接待,不分彼此地坦誠相見。時逾年半,但齊宣王依然為前次訪楚屈原所受的侮辱和不白之冤憤憤恨恨。鄭袖是什麼狗東西,純系是禍國之賊,殃民之精,楚懷王卻對其寵倖得無以復加,不僅令其權主六宮,還使其參與朝政,豈不昏庸可鄙!懷王有此尤物在側,楚可悲矣。那天屈原泰然自若、不卑不亢之態,令齊宣王肅然起敬,雖則默默無言,但卻遠勝辯解、抗爭與咒駡,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齊宣王十分同情屈原的處境,且很為之惋惜,他不明白,「楚材晉用」乃當今天下之大勢,屈原何以要事一昏庸之君,而不到能夠施展抱負的地方去一展才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和理想?倘屈原肯到齊來,宣王必張開兩臂歡迎擁抱,卿相之職,任其所為。

  今番屈原使齊,大不同於以往,他不分析天下形勢,不向齊王賠禮請罪,不談重修齊楚之好,不議再訂齊楚之盟,而是專與齊宣王賞玩。

  他首先獻給齊宣王兩幅群獸鬥虎圖,展於幾案,與齊宣王並排席地而坐,鑒賞把玩。

  同是群獸鬥虎,兩幅圖卻大相徑庭。第一幅,山谷中,河溪畔,林豐草肥,百獸相處,或吃草,或逮魚,或追逐賽跑,或嬉戲玩耍,或相助啃癢,或靜謐安臥,或閉目養神,無侵,無伐,安詳,和樂。突然從山上沖下一隻斑斕猛虎,這虎許久不曾獲得獵物,一心欲捕捉其中一隻,以填塞轆轆饑腸。它先聳身長嘯一聲,山搖地動,空谷雷鳴,想以此作下馬威,將群獸震懾住,然後再擇一肥者,捕而食之。哪知凡獸各有其生存的本能和抵禦的辦法,有的躍于水,有的鑽入穴,有的爬上樹,有的縮成團①,有的腚放臊,有的與之周旋,乘勢襲擊。休看虎為獸中王,獸卻並非全都畏懼之,有名喚「豺」者,其大若貓,敏捷善躍,常竄於虎背,啖其血,食其肉,置其於死地。有道是「猛虎難鬥一群狼」,經過一場激烈的角逐,虎未捕食一隻獸,獸亦未能傷害於虎。

  ①刺蝟遇敵,縮成一團,刺毛若鋼,敵則無法下口。

  雖然如此,這群獸卻暴露了極大的弱點和致命傷——刺蝟不思進攻,以保存自己為目的,虎的嘯聲未絕便縮作一團,鋼毛若刺;兔子膽怯,聞虎嘯而逃竄,轉瞬無影無蹤;狐狸狡猾多疑,總是耍花招,施巧計,指手劃腳,自己東躲西藏,卻將他獸推於危險的境地;猴子機靈而善爬樹,聞聽虎來,紛紛逃至山林,爬上樹梢,確保自己萬無一失……這群獸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豹為其首領。戰鬥結束後,大家聚于溪邊草地,開總結表彰大會。會上相互指責,彼此攻擊,惹得豹司令怒火萬丈,對每一隻獸都求全責備,嚴懲不貸。結果大幅度減員,留者亦個個自危,戰戰兢兢。待猛虎再度襲下山林,豹司令指揮余部應戰,終因寡不敵眾,落了個全軍覆沒的可悲結局。第二幅圖大體上跟第一幅雷同,只是指揮這支部隊的猿將軍比豹司令英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