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屈子傳 | 上頁 下頁
四二


  一切準備——主要是資料的準備——就緒,屈原便開始了擬訂各種新法的緊張戰鬥。他基本上斷絕了與外界的來往,一則新法公佈前要絕對保密,二則排除干擾。他將床榻搬進了書齋,夜以繼日地工作,困倦已極,蜷曲于床,曲肱而枕,和衣而寢,略作休息。在鄂渚時,屈原從強人手中救了一名少女,名嬋娟,十六歲,無父無母,無依無靠,甚是可憐。應嬋娟姑娘之苦苦哀求,屈原將其收為義女,留在身邊,情同骨肉,相依為命。嬋娟雖出身微賤,命運不濟,但卻聰明穎悟,輕盈玲瓏,俊俏灑脫,且極其能幹,每日照料屈原的飲食起居,真情實意,猶似貼身小棉襖。她既感激屈原的救命之恩,又十分敬重他的人品和學問,尊之若父,戴之若天,總以「先生」稱之。

  為了節省時間,一日三餐,均由嬋娟將飯送到書齋來吃,屈原每每一邊工作,一邊進食,或者乾脆忘記了吃飯,嬋娟提醒催促,無濟於事,害得她一遍又一遍地為之溫熱,有時一天僅用一餐,且狼吞虎嚥,食而不知其味。經常出入屈原書齋,伴其工作的還有另一個青年,這便是助手宋玉。宋玉是懷王派來協助屈原擬訂新法和改革方案的,他的任務是保管書籍,查找資料,抄抄寫寫,料理日常事務,猶今之文書或秘書之類。這是一位精明強幹的小夥子,有著超群的儀錶和出類拔萃的機敏,且酷愛文學,能寫很漂亮的辭賦,這也許是懷王派他來做屈原助手的重要原因。宋玉深感懷王的隆恩盛德,決心借此機會向屈原學習,時刻以師事之。

  有了前人的成功經驗,經過鄂渚一年的實地考察和工作實踐,屈原對楚國的社會現實了如指掌。他人的先進經驗與楚國的實際相結合,便是屈原所擬新法的內容。自幼博覽之書猶一座高聳的巨峰,屈原矗立於峰巔之上,鳥瞰天下,放眼未來,所擬之法必將絢爛璀璨,映照得楚國大地一片光明。

  正當屈原擬訂新法的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的時候,忽有家丁乘風破浪從樂平裡趕來,原來屈原那八十高齡的祖母就要離開人世了,彌留之際,嘴裡總在含混不清地念叨著「平兒」的名字,大約不看這掌上明珠一眼,老人是難閉上眼睛的。為了隨老人的心願,也為了讓老母親少受一點病痛的熬煎和折磨,伯庸派家丁來郢都招屈原速歸故里。

  屈府家丁的這些話是在書齋外跟宋玉說的,他欲找屈原,宋玉攔阻,他便風風火火地陳述了這必見屈原的理由。其時書齋內的屈原正攀在一個高凳上,探身去找那放在書架上的書簡,聞聽此言,突感熱血上湧,頭暈目眩,從高凳上跌落下來,額頭撞在幾案上,頓時血如泉湧……

  第一三章 法令出臺 朝野波動

  卻說屈原攀在高凳上,正探身翻找書簡,忽聞祖母病危,猶晴天霹靂,亂箭穿心,頓覺熱血上湧,頭暈目眩,竟跐翻了高凳,斜身摔於地當中,額頭撞於幾案上,血如泉湧。室外正在與屈府家丁談話的宋玉,忽聞室內有重物墜地之聲,接著便是呼喚與呻吟。宋玉聞聲闖進書齋,見狀大吃一驚,忙命人喚太醫前來縫合包紮。經過一陣忙亂之後,頭纏繃帶的屈原被安置在書齋內的竹床上靜臥休養。雖說只撞了一道口,流了一些血,絕無性命之憂,但養傷期間,懷王、南後及陳軫、昭睢、景博民等文臣武將都曾來橘園探視過,宋玉、嬋娟則侍於左右,晝夜不離,子蘭也不時過園來問病請安。屈原的傷病不要緊,休息三五日便下床繼續工作了,要緊的是如何回復樂平裡來的家丁。

  祖母彌留之際盼孫早歸,哪怕只看一眼,也可以瞑目心安,欣然離去了,因而他不能不歸,況且祖母是位令人敬仰的長者,她有大海一樣寬闊的胸懷,縱然家事、世事雜亂如麻,委屈、誣陷、攻擊同時襲來,她也能夠泰然處之,欣然應付,不亂方寸;她有泰山一樣堅強的意志,哪怕天塌下來,她也不低頭,不彎腰,不屈膝,不媚俗,我行我素,照樣走自己的路;她春風一樣和藹,朝陽一樣慈祥,兒子常年不在家,整個家族都靠她一個人維繫著,親戚、朋友、鄰里的關係都處理得十分得體,她尤其好善樂施,肯濟人貧困,寧可自己生活得拮据些,也要千方百計地周濟他人,有借糧者,她總是大鬥出,小鬥入,無力償還者,亦不討要,故四鄉八鄰,有口皆碑。

  然而,草擬法令的工作剛剛開始,新法早一天出臺,楚國就早一天強盛;晚一天問世,就多一天受氣挨打,被人欺淩,百姓就多受一天苦難。家事再大亦小,國事再小亦大,為了早救民出水火,為了大楚早一天富國強兵,更為了及早實現天下統一的理想,他必須抓緊草擬各種法令,不能在這關鍵時刻回家為祖母送終。祖母是通情達理的,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夠有功于國,有惠於民,如今自己正在按她老人家的教導行事,相信她定會原諒自己的不孝。自古忠孝難兩全,他願以制法革新之偉業,來贖這不孝之罪。

  懷王頒旨下詔,命屈原速歸,他甘願承受抗旨不遵之罪,為的是新法早些出臺;臣僚們紛紛前來規勸,他一一婉言謝絕;宋玉、嬋娟苦苦哀求,他諄諄教誨其要以國家民眾為先。他壓抑著滿腔悲痛,飽蘸著辛酸的淚水給父親伯庸寫了一封長信,交來人帶回。因為祖母重病在身,在自己尚未進京之前,父親便離開郢都回家奉侍祖母去了,對郢都的近況不甚瞭解,因而屈原詳敘進京後懷王知遇之恩,圍繞著變法革新朝內所進行的激烈而複雜的鬥爭,懷王變法的決心,自己正奉旨草擬新法,不得分心,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諒解,並求父親將這封信讀給祖母聽,相信她必能支持孫兒這種先公後私,先國後家的舉動……

  屈原終究沒有回家,他在抓緊趕擬各種新法條文。雖說撞傷早已癒合,但他總覺得頭昏腦漲,力不從心,且眼前常冒金星,這也許是撞那一下,外傷雖愈,內傷未好;也許是祖母病危的消息對他的刺激太大,回去怕影響工作,不回去又總念念不忘;也許因近來拼得太狠,勞神太大,耗精太多,睡眠太少;也許兼而有之,不知道,反正他的身體一天天在消瘦,他的面容一天天在憔悴,他的精力一天不如一天。大家十分憂慮,都在擔心他會垮下去,紛紛好言相勸,勸他休息幾日,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但卻無濟於事,他依舊埋身書簡,伏案疾書。平時,他的腦海裡總是跳躍著那些閃光的、古人和未來的法律條款,只有當精疲力盡,曲肱和衣略作休息的時候,面前才浮現出祖母那光輝的形象和對自己的隆恩盛德,這既是夢中的幻景,又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令其永難忘懷。

  隔代親,奶奶親孫兒,沒有二心,這是人的天性,家家如此,人人如此。然而,屈原的祖母柳氏,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小屈平生來白白胖胖,像個瓷娃娃,十分討人喜愛。尤其是他那對機靈的、水汪汪的大眼睛,能夠表情達意,逗人情趣,惹得多少姑姑姐姐、嬸子大娘禁不住要捧著他那胖胖的臉蛋親幾口。一周歲後他開始呀呀學語了,小嘴甜得抹了蜜似的;再過一兩年,便成了籠中的鸚鵡,枝頭的巴哥,常逗得人們笑岔了氣,笑彎了腰。這樣的孩子,誰個不親,哪個不愛,簡直成了祖母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整日揣在懷裡怕燙著,含在嘴裡怕化了,時刻都捧在手心裡。作為貴族,屈府雖說幾世前就已經敗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目下男僕女傭依然有十人之多,老太太卻一直親自帶著這位寶貝孫孫,莫說奶娘、保姆、丫鬟,她不放心,就連孩子的生母修淑賢,她也覺得不甚牢靠,因而索性晝夜置於自己身邊,白天抱著,夜裡摟著。小屈平因在祖母的懷抱中生活成長,少有活動鍛煉的機會,兩歲了,還不會坐,人們都說:「讓他奶奶抱尖尖腚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