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抑揚起伏、參差錯落的節奏特點。 詩歌的節奏是指詩歌語言在音響上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而言,是使詩歌達到優美、和諧的藝術途徑。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所產生的作品又有不同的傾向。屈原的作品同《詩經》一樣運用了許多錘煉節奏的藝術手法,但所產生的節奏效果卻不相同,從整體說,《詩經》傾向於整齊勻稱,屈原的作品則傾向於參差錯落。「《詩》三百篇,要皆一義而更申,或章重而文變,較楚辭滔滔千百言,一氣貫注不能強分章節者又不大侔。是故北人詩歌言短而調重,南人辭賦句讀長短無恒,篇章變化非一」(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正是指《詩經》與屈原作品的語言節奏不同而言。 一般說來,《詩經》中的詩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節奏。楚辭中的典型句有五字句、六字句多種,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節奏。「四言簡質,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調易雜」(明、胡應麟《詩藪》)。屈原的作品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靈活多變的自由體詩,「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行文節奏自有獨到的妙處。與《詩經》相比,其語言節奏總的傾向是參差錯落的。如: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既而相量。 夫惟黨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所臧! ——《懷沙》 由一、二句的五言句式到三、四句的四言式經五、六句的變化句式(上句四言、下句五言)的過渡,增長到最後兩句的七、八言。通過句子字數的增加與減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又如: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閑。 ——《湘君》 前兩句都是五言,結構上是對偶,整齊勻稱。後兩句增加字數,並把對偶比的句子改為散文化的句子,使句子的長短和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產生緩急相間的節奏效果。 屈賦還經常顛倒詞序,以加強其感情色彩,也取得了加強語調與音節的藝術效果。 ①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②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③跪敷袵以陳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以上均見《離騷》 ④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湘君》 ⑤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⑥鳳凰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均見《離騷》 前四例形容詞作狀語不放在動詞謂語之前而提到句首,是強調動作的狀態;後兩例則將本為狀語的迭音詞放在句尾作補語,並用「之」字連接,是著重表現動作的特徵,從節奏上說前者緊湊,後者疏緩,是屈原作品多樣化節奏的兩種表現形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