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二五


  在屈原作品的詩裡行間對人民的顛沛流離生活寄予了無比的同情,為祖國的命運心碎膽裂,同時也流淌著他同情百姓苦難的眼淚,震響著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強烈呐喊。

  屈原的愛國思想還表現在他要輔佐楚懷王建立像堯、舜、湯、禹、文王、武王這些前代聖王一樣的大一統的功業。他詩篇中的前王都是統一中國的大一統的政治領袖,這種思想與歷史的發展潮流一致,是有進步意義的。當時的政治思想家們都毫無例外地主張中國統一,為了給他們這一政治理想尋找根據,他們找出了各族的共同祖先。如「道家捧出黃帝,儒家捧出堯舜,墨家捧出夏禹」(郭沫若語)都是這個意思。

  他作品中神遊的山川屬￿中國共有的疆土,如昆侖山,黃河。作品中所涉及的神話人物為南北初民文化系統中所共存。據統計,屈原作品中提到的神祗有二十多位,真正屬￿楚國的只有山鬼一個。雖然湘君、湘夫人屬楚國境內,但後來附麗於舜與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神的地域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屈原的思想中也融合了諸家文化思想的合理成份,從而使他的思想有某種集大成的特色。

  屈原的理想是用楚國統一中國。由楚統一中國與由秦國統一中國是有區別的。秦國是自商鞅變法後才崛起的軍事強國,其文化、文明程度比楚國要落後得多,根據考古發現的情況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文明的程度已相當進步。不僅比秦國而且比中原國家更為先進,楚地的鐵器、青銅器、漆器已很多,冶煉鑄造技術也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在楚國樂器中已有精美的編鐘時,秦國尚在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割據戰爭的殘酷性在秦國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秦楚丹陽之戰,斬楚士卒八萬,後來秦趙長平之戰,趙將趙括陣亡後,趙國四萬被俘的士兵全被白起坑埋。由於秦國這種野蠻而殘忍的特性,它被稱為「虎狼之國」,遭到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假如楚懷王是一位有為之主,能夠採納屈原進諫,用屈原的理想統一天下,在由割據走向統一的過程中廣大百姓遭受的災難可能會少一些。「自由的空氣一定更濃厚」(郭沫若語)。事實上秦國在統一中國後的第一項工作便是焚書坑儒,這種禁錮思想、摧殘文化的做法,使本來蓬勃發展的百家爭鳴的思潮處於停滯狀態,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不適應歷史發展的方向,所以秦王朝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十幾年後便又被楚人所滅,歷史事實證明了屈原理想的現實性和進步性。

  屈原的自沉汨羅是要喚醒世人並使頃襄王覺悟,同時他也不忍心看著自己心愛的祖國就這樣一步步被秦國吃掉。他的自沉是以整個生命來殉國、殉志。他的這一做法對已經沒有活力的頃襄王朝未必有什麼震動,但是他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卻震撼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它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性格。

  (二)美政理想

  屈原是詩人,同時又是一位有傑出才能的政治家。

  他卓越的藝術才能和非凡的藝術想像力並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有理智頭腦和長遠見識的政治家,這使他不同於後世許多空有政治抱負而沒有切實政治思想的文人墨客。他刻苦鑽研過各種典籍文獻,對歷代的興亡盛衰過程有著深刻的理解,他遊學蘭台宮,對當時各種新興的政治思想有過廣泛的接觸,在他任三閭大夫的時間裡,他有機會對楚國的政治、軍事情況做間接的瞭解,這一切都為他任職左徒進行改革奠定了基礎。

  他任職左徒期間,曾為懷王起草過改革朝政的「憲令」。

  這憲令的內容因文獻無征,我們今天無法看到了。但是通過他的詩歌,我們還是能夠勾勒出他政治理想的大致輪廓,這就是他的美政理想。「美政」一詞出現在《離騷》最後的兩句詩中,「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賢之所居。」既然在楚國君昏臣佞的社會環境中沒有實現美政理想的可能,只好追隨彭賢做人的原則。

  屈原的美政理想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以德治國。在屈原的時代,封建制取代奴隸制,反映在意識形態中便是人道主義思潮的出現,如儒家提倡「仁」、墨家提倡「兼愛」等,都從不同方面意識到了人的價值。在政治思想上與此相應的便是「仁政」理想的出現。尤其是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仁政理想成為最重要的核心主張之一。主張「有德者必在位」,「為政以德」,屈原的美政理想與儒家的德政有相似之處,表現在他們治國安邦都強調以德為本,重視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因此都十分重視個人品德的修養。與此相聯繫,他們都主張效法先王、舉賢授能。

  劉安說屈原的《離騷》「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正指出了屈原美政與儒家仁政根本上相同的方面。但美政與仁政又有很大區別。儒家的仁政是以具有等級差別的人道主義思想為基礎,要求統治者同情人民疾苦,減輕勞動者的負擔,這是其進步意義的所在,然旨在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位,以不妨礙舊的統治秩序為原則,仍是保守的思想表現。而屈原的美政理想則以加強和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為根本內容,以實現國家富強為宗旨,從主導意義上說,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對比之下,屈原的美政理想具有更為積極的進步意義。《離騷》中明確指出「德」的重要性。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只有有德之君才能得到皇天輔佐,統治天下。考察民眾謀事的標準,哪有不義之人能行於世呢?哪有不善的東西能用於世呢?在實際行動中,屈原「系心懷王」、「原蓀美之可完」(《抽思》),希望他能夠像上古帝王一樣成為有德之主,也就是希望他能在楚國推行美政,然後統一中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