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
一七 |
|
§憂愁幽思作《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全篇共370句、2477字(宋洪光祖認為「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兩句乃為後人所增,沒有計算在內),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一篇政治抒情詩,也是世界文學中輝映千古的傑作。 《離騷》篇名的解釋很多。最早的解釋是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引淮南王劉安《離騷傳》中的話:「離騷者,猶離憂也。」但這話說得比較含糊,很容易讓人將「離」與「騷」分開來理解,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這是將「離」訓為「罹」,「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離憂」便成了「遭受憂愁」。而王逸《楚辭章句》說:「離,別也。騷,愁也。」直接地將「離」 解釋成離別,「離騷」也就是「別愁」。今人游國思先生認為《離騷》這一名稱具有雙重含義。從音樂方面說是當時楚國的一種曲名,從古音韻學的角度考察,「離騷」就是「勞商」,王逸注雲:「《駕辯》《勞商》皆曲名也。」從意義方面來說,「離騷」二字又有牢騷不平的意思。牢愁、牢騷與離騷,古並以雙聲疊韻通轉。以上三種說法中,我們認為游國恩先生的說法是比較妥當的。屈原的作品與民間文學有不解之緣,「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黃伯恩《翼騷序》),那麼作品的名稱用民間歌曲的問題,自然是極有可能的。如《九歌》就是如此。 關於《離騷》的創作年代,舊說多以為作于懷王朝屈原被疏(或被放)以後,但未說明具體時間。洪光祖《楚辭補注》定為懷王十六年左右。近現代學者們根據《史記·屈原列傳》等資料,又提出了種種解釋:陸侃如《屈原評傳》以為作于懷王十三四年遭讒去職之後。薑亮夫《屈原賦校注》認為始作于懷王十六年,成于頃襄王初年。游國恩《楚辭概論》推為頃襄王三年或三年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作于頃襄王二十一年即自沉之年。我們認為《離騷》應作于懷王三十年前後。理由是:一、這一年屈原五十五歲,與作品中反復申述的「老冉冉其將至」、「及余飾之方壯」 將老而未老的年紀相符。二、從《離騷》抒發的憂憤的深廣和創作上表現的宏偉的氣魄來看,不像是在老年,最適合的年齡是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三、結合史實看,懷王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間楚國所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在《離騷》中都有所反映。「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味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只有在黨人所走的道路的危險性充分暴露時,詩人才會作如此論斷。而這種危險到懷王三十年時已經非常清楚了。「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說明懷王反復無常已不只一兩次了。據此推斷,《離騷》當作于懷王三十年前後,懷王入武關之後、被囚死于秦之前。《離騷》中沒有透露出懷王囚死秦的消息,估計不可能作于懷王死于秦國之後。 《離騷》是一篇令人迴腸盪氣的長詩,它全面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全篇可分若干自然段,但根據整篇詩的思想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詩人回顧了自己殫思竭慮、變法圖強、改革朝政的歷程,後一部分則寫詩人遭讒被疏後內心產生的種種矛盾,以及誓死殉於理想、殉于祖國的決心。詩中對楚國腐朽貴族顛倒是非、嫉賢害能的黑暗統治和誤國行為做了尖銳抨擊,也傾吐了詩人赤誠的愛國信念和救國無門的極端痛苦和憂傷。全詩情感起伏強烈,震撼人心。 從開篇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是前半部分。首先自敘世系、祖考、誕生和命名。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詩人以極其莊重的口吻,敘述自己的家世,說自己高貴的出身:是高陽帝顓頊的後代,與楚王本屬同宗之親。自己的生辰也與人不同,恰好是生在寅年寅日庚寅日。高貴的出身,奇異的生辰,加上父親賜給他的美名使他充滿了自信。作為楚國王室的宗室之親,他對楚國的存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他父親伯庸給他的命名正是屈原一生堅持遵守的信條:「正則」是公正而有原則;「靈均」是靈善而能均一。 接下去詩人表白自己的品德、才能和理想以及自己獻身君國的願望。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這一段大意是說:時光過得飛快,我總好像是趕不上似的,怕是年歲不等人。我早晨到山上拔木蘭,黃昏還在水邊採集宿莽。時光匆匆而過,毫不停留;春去秋來,季節不斷更替。想黃葉在西風裡片片飄零,恐怕美人也將逐漸衰老。趁著壯盛之年趕緊擯棄惡德,去改變那不好的作法,如果你打算騎上駿馬馳騁,那麼來吧,我來給你引路!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