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一三


  還是要堅持自己以前的政治理想,這種態度決不改變。命運使我處在這幽暗、僻遠之地而使我身心交瘁。我願趁自己還年輕的時候有所作為。

  屈原流浪、徘徊漢北期間最重要的作品是《天問》。

  《天問》是屈原的作品,漢代學者確信無疑,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說:「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漢代其他學者如劉向、揚雄、王逸等也無異詞。但因《天問》形式奇特、文字深奧,加上流傳過程中有錯簡和異文,因而也有人認為不是屈原的作品。自宋代羅泌提疑問之後,清人王邦采以及近世學者紛紛追隨,從不同角度證實《天問》非屈原所作。如胡適《讀楚辭》說:「《天問》文理不通,見解卑陋,全無文學價值,我們可以斷定為後人雜湊起來的」。此外,著名學者鄭振鐸、譚戒甫等也認為《天問》的作者不是屈原。但因為這些否定論者持論根據不足,且多臆測之詞,所以不被學術界所接受。學者們絕大多數認為《天問》系屈原所作。

  關於《天問》的寫作年代也有不同的說法,漢代王逸認為是放逐于江南時所作,即為頃襄王時的作品;唐代柳宗元《天對》認為作于楚懷王朝。近現代的學者們也有不同意見,游國思《楚辭概論》認為是屈原遭讒被疏時所作;陳子展《天問題解》認為作於放逐漢北之時,約懷王二十五年左右;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作于頃襄王七年;陸侃如《屈原評傳》則說《天問》是屈原流放江南時,用六年時間寫成的,寫定之時已到沉江前夕,「《天問》可能是絕筆,不久便自沉了」。

  由於本篇並沒有具體寫到屈原的經歷,更沒有有關的時間線索,確定它的寫作時間較為困難,但也並非完全無線索可尋。王逸《楚辭章句》的題解說:「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旻,仰天歎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

  我們不同意王逸放逐江南時作《天問》的說法,也不能相信其牆壁能盛下1553字、383行的一篇長詩。但是屈原受壁畫啟發然後多方聯想撰成此詩是極有可能的。屈原放浪漢北時到過漢水上的宜都,宜都就是楚昭王的鄀都。宜都還保存著宏偉的楚先王廟和公卿祠堂,裡面的牆壁上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圖畫。這種壁畫到西漢初期還是相當發達的。如漢西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曾做過詳細的描繪:「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

  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壁畫的內容則從天地開闢到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無所不包。

  這些壁畫肯定有許多是漢代以前就存在的。另外,從本篇抒發的情感來看,雖然充滿憤懣和愁思,但沒有絕望,篇末有「悟過改更,我又何言」,是盼望楚懷王能夠痛改前非、重新振作起來。因此我們斷定《天問》是流浪漢北時的作品。

  本篇的題旨,自王逸以來就有不同的說法。王逸《楚辭章句》說:「《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就是說「天問」就是「問天」的意思。唐柳宗元《天對》認為是借天而問。清王夫之《楚辭通釋》認為是屈原替天發問,問的對象是那些平庸君王、讒佞之臣。清李陳玉《楚辭箋注》認為是在天的面前的疑問,天即上帝。

  清戴震《屈原賦注》認為:「問,難也。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測者,設難以問之。」意思是說天地之間凡是常情不能理解的問題都在所問之列。「天」字在這裡差不多等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客觀世界,包括一切自然問題和社會問題。

  屈原一生遭遇不幸,他一心為國,反而被讒受謗,王道直行,竭忠盡智,反而被排擠打擊,他懷疑「天道」是否公平。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概括了屈原創作《天問》的動機。由此看來,戴震的說法更切題意。

  《天問》雖涉及神話傳說、怪物行事和歷史人事等極為廣博的內容,但其主旨仍可以歸結為探求國家廢興存亡的根本道路。有道則興,無道而亡,窮兵黷武,拒不納諫,沉溺淫樂,斥逐賢臣,任用奸佞,是國家敗亡的根本。這種思想與司馬遷「反天道、重人事」的觀點正相一致,因為在這一點上的共鳴,司馬遷才「悲其志」。

  《天問》大體上說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到「羿焉彃日,烏焉解羽」,問天地的形成,是關於大自然的傳說;第二部分從「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到「易之以百兩,卒無祿」,問人事興衰,是關於社會歷史的傳說;第三部分自「薄暮雷電,歸何憂」到「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就楚國歷史和時事發問。痛悼楚王棄賢、信讒、多忌,希望楚王改過自新。全篇條理清楚,先問天地形成,次問人事興衰,最後歸結到楚國的現實政治,順理成章。

  《天問》共172問,開頭用一個「曰」字領起,對事用「何」、「胡」,對地用「安」、「焉」,對人用「誰」進行詰問和責難。詩人首先抨擊了迷信的宇宙觀: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所何遝?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谷,次於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幾裡?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詩人對宇宙混沌開闢、天體、地形構造、日月星辰的運行等傳統見解,表示懷疑:遠古開始的情況,是誰把它傳說下來的,天地還沒有形成,根據什麼來考察?白天黑夜未分、一片朦朧晦暗,誰能把它弄清楚?宇宙間充滿混沌之氣,這種無形之像,憑什麼來辨認它?陰陽參合、化育萬物,可是陰陽的本源是什麼,它們為什麼會變化。天有九重,是誰營造、又是誰計算的?這工程多麼巨大,最初設計它的又是何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