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一二


  §避地漢北作《天問》

  秦楚訂盟使屈原等人的聯齊抗秦政策受到嚴重打擊,在這個訂盟的過程中,屈原肯定竭力反對過,但懷王認定此次結盟是以昭王母親和任秦國丞相的向壽做後盾,對楚國有益無害。因此對屈原的反對根本不顧。屈原知道秦國是因為暫時有內亂危機,所以聯合楚國以自保,等秦昭王羽翼豐滿、內亂平息,還會反過來坑害楚國。但楚國君臣上下沒有一個人聽信屈原的分析和建議。此後屈原離開郢都,在漢北度過了五六年時間,屈原到漢北是被流放去的還是自己流浪去的,是屈原研究中的一大公案,有些學者根據《史記·屈原列傳》中有「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這段話,認為屈原在楚懷王時曾將屈原放逐到漢北;有些學者認為是「放浪」(郭沫若《屈原研究》)。我們認為屈原此次到漢北只是放浪即自己流浪去的,仍可回到朝廷,有要事還可以面見君王陳述己見。

  屈原在漢北一帶徘徊,苦心等待著懷王的覺悟,到漢北後不久,屈原作了《抽思》,抽,通「紬」,理出頭緒的意思。抽思就是縷述思緒,通俗點兒說就是抒情的意思。詩人到漢北後,內心非常複雜、痛苦:

  心鬱鬱之憂思兮,
  獨永歎乎增傷。
  思蹇產之不釋兮,
  曼遭夜之方長。

  內心的憂思鬱結回轉,獨自長歎更增傷感。解不開的愁思越纏越亂,沉沉的黑夜又如此漫漫。

  屈原一想到楚國統治集團的黑暗和腐敗,一想到對自己的無端排斥,禁不住憤怒至極,甚至有過離開楚國的念頭:「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

  ——有時候我真想遠走他鄉,看到人民的苦難又壓下了這個想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屈原不忍心離開楚國。他回顧了自受懷王重用,圖謀改革但終因懷王信用讒佞而疏遠自己的過程:

  昔君與我誠言兮,
  曰黃昏以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
  反既有此他志。

  詩人以男女婚約比喻君臣結合:過去你曾誠懇地告訴我,說要以黃昏作為我倆的婚期。誰知你半路上反悔,反而又有了別的打算。

  詩人想找個適當的機會向楚懷王表白衷腸,但懷王裝聾作啞聽也不聽,他明確表示自己之所以這麼喜歡忠言直諫,是希望君王的美德能發揚光大。詩人雖然流浪漢北,但也是迫不得已。對國君、對故國始終充滿著眷戀之情。

  屈原在漢北的生活是極其孤獨的,甚至常有流落異鄉的感覺,他舉目無親,獨往獨來,也沒有人能夠將自己的衷腸上達君王,自己想表白苦衷又沒人來聽。

  他幾乎天天遠望南山,思念故國而淚水橫流,但一想到楚國的現實,又低頭對著河水歎息哀傷。

  初夏之夜已經很短,但屈原卻夜夜不寐、度日如年。即便有時睡著了,回郢都的夢一個接著一個,儘管郢都的回路那麼遙遠,可癡情的夢魂一夜之間就回去九次。

  《抽思》所寫的內容與《離騷》的前半部分大體相同,但與《離騷》相比又有不同之處:

  ①《抽思》批評懷王不能明辨是非、反復無常。《離騷》對懷王是全面批評。詩人列舉大量歷史事實借古諷今,指出荒淫的君主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②《抽思》中所談的一些事比起《離騷》所言更迫近、更有所實指。如「孰無施而有報兮,孰不實而有獲」。指的是張儀詐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懷王被騙的事實。

  大概在作完《抽思》後不久,屈原又完成了《思美人》的創作。美人,喻指楚懷王,「思美人」即是追述往事、思念楚懷王的意思。《思美人》所表現的眷眷戀國、戀君之情與《抽思》同調。本篇有「開春發歲」之語,當作于流浪漢北的某年正月。詩人重申他思念君王、不能自達的哀怨和他不肯從俗變節的志向。

  欲變節以從俗兮,
  愧易初而屈志。
  獨歷年而離湣兮,
  羌憑心猶未化。
  甯隱閔而壽考兮,
  何變易之可為!

  想從俗變、改變本心、委曲意志,內心裡又感到慚愧,不願這樣做。因此多年來遭難受罪,心中的憂憤無法消除。寧可隱忍痛苦直到老死,哪能去做哪些變節從俗之事呢?

  詩人內心裡存在著堅持修潔與降身辱志兩種不同思想之間的矛盾,要麼降身辱志,攀援群小;要麼堅持修潔,依從前賢。鬥爭的結果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並且追求到底:

  廣遂前畫兮,
  未改此度也。
  命則處幽吾將罷兮,
  願及白日之末暮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