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屈原 | 上頁 下頁


  §祭祀之曲《九歌》

  《九歌》名稱來源很古,它是夏代的樂章。相傳是夏禹的兒子夏啟從天上偷下來的。《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夏後開上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九歌」在屈原的作品中三次出現,一是在《離騷》中出現了兩次,「奏九歌而舞韶兮」,「啟九辯與九歌兮」。一是在《天問》中有「啟棘賓商,九辯九歌」之語。屈原的《九歌》是襲用古代舊名。

  前人多拘泥於「九」的數目,認為《九歌》是指九篇作品,以求符合「九」而作任意解釋。實際上「九」

  在古代是代表多數。如《素問》稱「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因此,《九歌》乃指多數樂章組成的樂曲。屈原的《九歌》共有十一篇,除《國殤》、《禮魂》之外,其他九篇都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禮魂》是樂曲的尾聲,也就是《九歌》的亂辭。《國殤》是追悼陣亡將士的詩歌,內容上與其他篇章不同。其他各篇以祭歌的形式各寫一神。如《東皇太一》寫天神,《雲中君》寫雲神,《湘君》與《湘夫人》寫水神,《大司命》寫主壽命之神,《少司命》寫主子嗣之神,《東君》寫太陽神。

  有人認為,《九歌》是「屈原對民間祭歌的加工和改造」,「可能是職業的巫祝們所編造,經過屈原在藝術上修飾、潤色、加工而成的」。如王逸的《楚辭章句》、朱熹的《楚辭集注》均持此說。但我們認為,《九歌》應為屈原所作。屈原創作《九歌》與楚地風俗有關。楚國的民俗崇敬鬼神,喜歡祭祀,且在祭祀時必奏樂、唱歌、跳舞,並由巫覡裝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鬼神的故事,以求得鬼神福佑。屈原利用民間祭歌的形式,吸取楚地民間的神話故事,創作了這組清新優美的抒情詩。

  對於《九歌》的創作時間,王夫之認為是遭讒被疏在漢北時所作(《楚辭通釋》),郭沫若認為是青年得意時的作品(見《屈原研究》),游國恩認為是楚懷王十七、八年所作(見《屈原》),聶石樵認為「從《九歌》的內容來看,所描寫的方面很廣,既有南方沆、湘,也有北方的黃河,又有西方的巫山,並且包括各種神話,要描寫加工的素材這樣廣闊,必須經過一個搜集,整理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因此它不是一時一地之作,但最後寫定應在頃襄王時被放逐到江南以後。」(《屈原論稿》)我們基本上同意游國恩先生的說法。

  但我們將《九歌》的具體創作時間放在丹陽戰敗之後、藍田之戰以前。丹陽之戰,楚國大敗,楚軍將士八萬餘人捐軀。楚王為此非常痛心,就在郢都舉行大規模的祭奠活動,並祭祀鬼神、祈求神靈保佑楚國打敗秦國。屈原此時雖被疏遠,免去了左徒職位,但仍任三閭大夫,所以有資格參加了這些悼念活動和宗教儀式。他的《九歌》就是這些活動的記錄,由於當時屈原仍被疏遠,所以在《九歌》中仍流露出不得志的情懷。

  《東皇太一》是《九歌》的第一篇。《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都說「天神,貴者太一。

  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可知「太一」即「上帝」的別稱,為天下所共祀,並非楚國專祀之神。《文選·九歌》五臣注:「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雲東皇。」「東皇」又稱「太一」,乃是名詞的重疊,猶言「皇天上帝」。

  這首詩從祭祀開始寫起,而後寫怎樣祭奠、怎樣歌舞,一直寫到收尾,把帶有原始氣息的一次郊祀過程生動地再現了出頭。

  天神是自然萬物的本源,是福善禍因的主宰,他的威力至大無邊。從詩中來看,在祭祀時由男巫扮東皇太一,由女巫扮主祭者,女巫獨唱獨舞,或群巫合唱,祭祀者東皇太一並沒有降臨。這與其他各篇不同。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說:「太一最貴,故作歌者但致其莊敬,而不敢存慕戀怨憶之心,蓋頌體也。」祭者以佈置肴饌之精,陳設之盛,歌舞之美,來表達敬神之心、娛神之意,表示對神的虔誠,並烘托神的聖潔。最後是群巫姣服偃蹇,曼舞緩歌,五音交會中一同歌唱,全詩貫穿著虔敬肅穆之情。

  《雲中君》寫祭祀雲神。雲中君即雲中之神,名豐隆,又名屏翳。《離騷》有「吾令豐隆乘雲兮」之語。雲中君本為晉國所祀之神,後移植楚國。這首詩祭雲神,雲與雨密切相關,雲神雨師有時名字也相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