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九六 |
|
二、吸取歷史經驗 清太宗喜愛歷史,不是為歷史而歷史,更不是借此發思古之幽情,他是要從古往今來的歷史變化發展中,吸取一朝一代興亡成敗的經驗教訓,使他所創建的政權長治久安。 (一)尋找改朝換代的理論根據。太宗想從歷史上找出根據,說明大清代替明朝是正當的,必然的。因為他們的祖先幾百年來都是大明的臣民,本族長期居住在東北邊疆。忽然崛起脫離明朝,獨樹一幟,向內地擴張,在廣大人民中至少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第一,反抗統治過自己的皇朝,是否正當、有理?第二,在遼闊廣大的中國,僅僅佔有很小的地區和不太多的人馬,能否最後取得勝利?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太宗求救於歷史,讓歷史作出解釋。 天聰三年(1629年),後金軍在關內與明兵進行戰鬥的同時,太宗通過他的將帥向為明守城的人民說:「你們的天啟皇帝、崇禎皇帝繼續欺淩我們,讓我們去掉皇帝稱號,也不准使用自製的國寶,我們願意和好,想去帝稱汗,讓你們制一大印給我們,你們又不這樣做,所以我們才出兵同你們打仗。」這就是說,後金同明朝的戰爭,是明朝欺壓後金引起的,公平而論,理在後金。接著這位清太宗又說:「如果認為我們地區太小,不應當稱帝,那麼古代的遼、金、元都是小國稱帝,誰禁了他們!就是你們的朱太祖,曾經作過僧侶,靠天保佑,建立了一代帝業。難道有一姓為帝,永久不變的嗎?」【《清太宗實錄》,卷5,38、39頁。】 太宗已經看透了歷史從來不為一姓所有,天道變化,幾人帝,幾人王,有的沒有成功半途而廢,有的既成之後再失敗,哪裡有帝之裔必為帝,王之裔必為王?誰不知道遼、金、元都曾建立了他們的帝業,而後又統統歸了明朝。由此可見,明朝又為什麼不能被推翻?太宗堅信明朝不但一定要被推翻,而且為期不遠就將變成現實。他說:「自古相傳,有興有廢,縱觀歷史,古往今來,很少傳至二十世。難道明朝統治者的子孫就能百世為君嗎?現在已是明朝滅亡之時,一切徵兆顯而易見。」【《清太宗實錄》,卷20,26頁。】 清朝是以滿族貴族為主建立的政權,中國歷史上早有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國家。太宗講遼、金、元史,特意說明他們都是「夷」民族實行的統治。他這樣講,就是通過歷史告訴人們,一個國家能夠存在,不在於統治者屬哪個民族,決定性的條件是他能不能對人民有恩德。普通老百姓德性好,也可以當天子,天子沒有德,照樣成為孤家寡人。他舉例說,大遼以「東北夷」而成了天子,大金以「東夷」滅遼勝宋進佔中原,大元以「北狄」統一了金、宋【《清太宗實錄》,卷28,47頁。】 清太宗所處的時代,歷史的研究尚未成為科學,他也不懂得社會發展規律,他講歷史免不了有其時代的局限和剝削階級的偏見。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滿族封建主,他能尊重歷史事實,從發展變化上認定清朝一定要代替日益走向衰亡的明朝,事實證明,他的預料是正確的。 (二)總結治國撫民的經驗教訓。太宗時期雖然還在創建清皇朝,但也要鞏固已有的統治。為了把已經建立的封建政權長久維持下去,他從歷史上廣泛地總結一切有用的經驗教訓。他特別重視歷史上滿族先世女真人所建立的大金朝,對這個皇朝的統治非常有感情。天聰三年(1629年)十二月,後金軍攻克良鄉,房山縣有三名生員投降,太宗對他們說:「你們房山縣人曾奉祀金朝皇帝,這說明你們是遵守禮法的良民。」然後命令領兵大將貝勒阿巴泰祭祀金太祖、世宗。祭文說: 維天聰三年己巳十二月十一日辛酉:滿洲國皇帝皇太極謹以太牢、少牢庶羞之儀,致祭于大金太祖完顏旻、大定完顏雍皇帝神位前,曰:嘗聞二帝功高德盛,予中(同衷)心緬懷,夢寐景仰!茲統六師至良鄉,知二帝陵寢在焉。雖時異世殊,而春秋舉祀至今稱誦勿衰。誠所謂德愈久而彌光也。今備牲帛,特遣阿巴泰、薩哈廉代祭,並白予懷……【《清太宗實錄》,卷5,46頁。】 太宗對有金一代的歷史作了系統的分析研究,認為金太祖、太宗是金皇朝的開創者,他們的統治「法度詳明,可垂久遠」。金熙宗及海陵王時期法度盡廢,耽於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陋習。金世宗來了個中興,「奮圖法祖,勤求治理」,他是金代最好的君主。他以後的國君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滅亡【《清太宗實錄》,卷32,8頁。】。講金太祖、太宗的帝業是兄弟同心協力所創建,如今他也在創建帝業,要後金的文臣武將也能同心協力。具體所指,即後金的文臣武將必須遵守國家法度,如這些人不恪守典常,必然造成法令不彰,紀綱廢棄。 太宗最推崇金世宗,幾次說他被尊稱為「小堯舜」。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在鳳凰樓上召集諸王、貝勒、固山額真、都察院官等,命內弘文院大臣讀《大金·世宗本紀》,對他們說:「你們大家聽著:金世宗這個人,是蒙古、漢人所有國家中名聲最顯著的賢君。所以無論當代或後世,都稱他為小堯舜。我披覽這部書,瞭解其中的梗概,特別感到嚮往和羡慕,耳目倍加明亮,不勝歎賞!」【《滿文老檔》,太宗崇德36,1438~1439頁。】 太宗最欽佩金世宗的,就是他遵守祖宗舊制,不改變女真人的衣服語言,時時練習騎射,把這看作是保持女真剝削階級長久統治的根本大計。太宗聯繫到他所見到的現實,認為應當吸取這一歷史經驗。他指出,我們國家開始時只有很少幾個兵,因為精於騎射,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的人都稱讚我們的軍隊,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威名震懾,莫可爭鋒。強調他反對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都是為子孫後代著想,不擔心自己這一代,怕的是後代子孫忘舊制,廢騎射,效漢俗。其次,金世宗的「勤求治理」,也是太宗所要效法的。太宗很注意歷史上統治者兢兢業業治理國家,認識到這是關係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他說:「從古至今,懈于治國者,國必敗;勤于治國者,國恒存」。從這裡他受到啟示,決心打下堅實的根基,努力把國家治理好【《清太宗實錄》,卷37,10頁。】。 (三)發揚將帥體恤士卒的歷史傳統。太宗時將卒之間矛盾日益尖銳,主要是將不愛卒,針對這種情況,太宗大講歷史上將帥體恤士卒的生動事例。天聰五年(1631年)正月的一天,清太宗到了文館,見巴克什達海翻譯的《武經》,其中記載「過去良將用兵,有贈送一瓢酒的,讓把酒灑到河裡,與士卒同流而飲。看起來一瓢酒不能使一河的水都有酒味,而三軍士兵願意拼死出力,是因為一點點滋味也能使他們分享到。」太宗看到這一歷史事實,深有感觸地說:「我國的額駙顧三台同敵人交鋒,士卒有戰死的,他竟然用繩子拴在腿上,拽回來。主將如此輕蔑部下,怎麼能得到他們去效死力?」【《清太宗實錄》,卷8,6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