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九二


  太宗認為,黎民百姓是父親太祖留給他和諸王貝勒的,能愛養他們,使之逐漸富庶,這就是當臣子的最大孝順【《東華錄》,天聰九年六月。】。因此他要求諸王貝勒、貝子和大臣都要出資財撫養窮民和那些歸附的人。他規定:固山額真、護軍統領及侍衛等官凡看到窮苦百姓,要立即告知本主,給衣食,使之各得其所。對於效力軍隊,一貫勤勞而仍窮困的人,還有的秉質粗魯、不善於經營還很貧乏的人,各該管牛錄章京察知後,報固山額真,轉告各王貝勒,要酌量撥給僕役牛馬,以維持生計【《清太宗實錄》,卷65,65頁。】

  遇有荒年,農業歉收,太宗令各王貝勒出糧拿到市場以平價發賣,不許囤積居奇,務使平民能得到糧食,有飯吃。有時,他還令富人拿出糧食周濟窮人。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太宗「諭令殷實之家各出牲畜運米至東京(遼陽)賑濟貧民」【《東華錄》,崇德二年四月。】。他說:誰愛養有方,誰不經心撫恤,必加詳察。你們諸王貝勒、貝子及各官都要加意愛養【《清太宗實錄》,卷65,5~8頁。】。太宗作了明確規定,反復指示,但這些身居顯宦、家資豐饒的貴族地主並非出自本心願意拿錢拿糧扶助窮民,當太宗「申飭之際,尚稍知加意,過此即便遺忘莫顧。」太宗常為此嚴厲批評他們,對情節嚴重者還給以處分。

  崇德二年(1637年)四月,一次,他斥責王貝勒大臣說:「王貝勒等聚財,積穀,牧養牲畜,豈止為一身富足?皆為子孫計耳。不知子孫果賢,縱無所遺,彼甯不能自立?子孫若不肖,雖有所遺,豈能常守!徒長驕矜,且為他人積聚耳。」【《東華錄》,崇德二年四月。】這是「止圖一家富足而已」,這種人至多「不過一村居富人」,不是「盡心國政之人」【《清太宗實錄》,卷62,15頁。】

  他在另一次訓諭中,又說:能「恩養」窮民,可稱為「賢」,「即為勤勞國政之人」,「不然,止圖一己之豐厚,不以眾人為念,眾人豈複有系戀爾等之心耶!」【《清太宗實錄》,卷65,7頁。】他聽說諸王貝勒經常給近侍護衛贈送食品,而固山以下官員,守門兵和新近歸順的人卻不給,很不滿意,批評說:「你們想想!養官而不養民,養賢而不養不肖,官雖賢,豈能獨立乎?」【《東華錄》,崇德八年六月。】代善以下,諸王貝勒大臣因「吝惜」錢財,沒有認真執行太宗的意旨,常常受到當眾點名批評。

  太宗推行富民之道,採取相應的實際措施,多少改善了被奴役的人民的某些悲慘境況,但最終不可能使他們徹底擺脫貧困。因為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本身就決定了不同階級的分化,因而也決定了貧富懸殊,被奴役的勞動人民不會由於得到富人的某些恩賜而發家,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太宗作為一個封建帝王還認識不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所在。

  到崇德六年(1641年)也就是他去世前的二年,他看到了「八旗牛錄下人多貧乏」,叫戶部「查明奏聞」。從中得出結論,說是牛錄額真及撥什庫等基層官吏飲酒過度,「不理牛錄之事」【《東華錄》,崇德六年二月。】。這只是看到了一點點表面現象,根本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太宗是站在一個統治者的立場上,從維護滿蒙漢貴族地主的統治出發,來制定他的政策的。他的富民之道歸根結底是富了一部分人即諸王貝勒、大臣及其與這個政權關係密切的各級官吏、地主。太宗給予他們的賞賜和他們自己斂取的錢財數以千萬計。因此,他們家家「財物充足,家產豐隆」【《東華錄》,崇德三年七月。】,蒙古貴族「皆享安樂」,以孔有德為首的投順漢官也是「肥馬華屋」【《東華錄》,崇德八年正月。】,這些新舊權貴與處於被奴役的大多數勞動人民貧富懸殊,真正是天壤之別!

  5.4,開誠佈公

  一、當面直言

  太宗氣度寬宏,思想開明,作風嚴肅,辦事講求實際。這在我國歷代數百名帝王當中也是一個不易多見的傑出人物。他為人直率,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開誠佈公。司馬遷《史記》裡邊有一句話說得好:「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這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做成一件大事,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張和創見。縱觀清太宗的言行,用《史記》的這句話加以概括頗為恰當。他要使自己的政權開一代新風,在他與諸王貝勒、大臣之間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關係,就要在思想作風上破除類似明朝的那種上下互相欺蒙、互相戒備的頹廢之風,提倡開誠佈公,以誠相見。太宗率先示範,他對群臣都講實際話,做實事,凡好人好事、壞人壞事、功勞、過錯、說理、評論,都擺到群臣面前,賞仇罰親,秉公而斷。

  天聰八年(1634年)正月十六日,眾漢官赴戶部衙門,向主管貝勒德格類訴苦,說他們負擔的差徭繁重,皇上給每備禦八名幫丁,只免官糧,其餘雜差與民一例負擔,還得按規定「贍養新人」,較百姓負擔更重,要求准許將這八名幫丁准照官例當差,以增加一些收入。德格類將他們的請求奏報,太宗馬上派龍什、希福調查差役重科的情況。經查,證明這些漢官所述與事實不符。他們訴苦的原因,是前不久太宗令每個備禦出錢買婦女,給新來歸的人配妻室,但沒有償還這筆錢,因此心懷埋怨。太宗傳諭戶部按價還錢。之後,又召見主管禮部貝勒薩哈廉,指示說:「這些人都忘了在遼東時所受的苦累,故口出怨言,如不申諭,使他們明白,以後只要動些小費就會借為口實。」於是,薩哈廉奉命召集這些漢官,傳達了太宗長篇諭旨。

  太宗說:「你們所訴差徭繁重,可謂直言無隱,如非不得已,豈肯前來陳述?但朕的意見也不能隱而不說,應當從公評論。朕以為你們的苦累較前已經稍輕,何以見得?從前,你們都歸併滿洲大臣,所有馬匹你們不得乘,而滿洲官員乘之;所有牲畜你們不得用,而滿洲官員強行買去,凡官員病故,其妻子都給貝勒家為奴;你們屬￿滿洲官員,雖有肥田不能耕種,終年勤勞,米穀且不夠吃,每每賣僕人,典當衣服維持生活。因此你們暗中私通明朝,朕都寬恕不究,還把你們從滿洲大臣之家撥出,另編一族,從此你們才得以乘所有之馬,得用所飼養的牲畜,妻子得免為奴僕,選擇肥地而耕種,不再像從前那樣典衣賣僕人。你們以小事來訴,無不聽取解決,所控雖然不實,也不重處。這是朕對你們格外加恩更勝過滿洲官員。

  「困苦之事,間或有之,然而,試拿滿洲人的功勞與你們比較一下:滿洲人竭力為國,有經百戰的,有經四五十戰的,你們經幾戰呢?朕對於你們只要有一點功勞立即提拔,給你們的好處超過滿洲人。如果與滿洲人比較受傷論功勞作為升遷的條件,你們現在當總兵官的不知該居何職!當給你們另編旗時,都說:『把我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不受滿洲大臣欺淩,雖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皇上恩德于萬一。』現在朕閱覽你們的訴詞,以前說的話都忘盡了。你們認為苦累甚于滿洲人,何不向熟悉差役情況的人問個明白?倘與滿洲人相比,你們的差役卻是有輕的,沒有重的。古人雲:以家之財養賢則取國而國可得,以國之財養賢則取天下而天下可得。這句話你們都是熟知的。國小民少,朕及貝勒之家各量自己所有,拿出來以養百姓。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家財、國財之義啊!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出一點錢贍養從大淩河城來歸的人,卻口出怨言,你們為何言行不一?朕以為你們博通典故,雖非聖賢,必有通達事理之人,朕以及貝勒尚散財無吝,如果你們真的明於事理,豈能以隨眾出資為苦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