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七六


  博穆博果爾一次可以動員和率領六千名各族聯軍同清軍作戰,就可以知道這個聯盟是非常強大的。地方勢力的迅速發展和博穆博果爾的統治日益加強,必然與清朝的統一政策及其根本利益相衝突,這不能不引起太宗的焦慮。事實也恰是這樣。博穆博果爾感到自己的力量變得強大,不願接受清朝做自己的統治者。他遲遲不去朝貢,而且只朝貢二次就清楚地表明他對清朝的輕視和不馴服。這與索倫部的達呼爾首領巴爾達齊頻繁朝貢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博穆博果爾拒絕朝貢、自行其是的時候,太宗「慮其勢盛不可制」【《黑龍江志稿》,卷54,「博穆博果爾」。】,決定先發制人。崇德四年(1639年)十一月,他發動了對博穆博果爾的征討。這是繼天聰八年(1634年)對呼爾哈部的征討之後,又一次在黑龍江上游的大規模用兵。

  太宗派遣薩穆什喀、索海、伊遜、葉克舒等諸將率軍北伐。根據他的作戰方略,諸將領兵至呼瑪爾河分兵進攻。這時,清軍在黑龍江上游處於很不利的地位,由於博穆博果爾號召並帶頭脫離清朝統治,幾乎所有屯落部族都站到了他的一邊,達呼爾、鄂倫春、奇勒爾等民族都參加反對清朝的鬥爭,精奇裡江各處也都派兵去援助博穆博果爾。只有額駙巴爾達奇和他所在的多科屯仍然忠實於清朝,沒有參與叛變,「堅壁待王師」【《黑龍江志稿》,卷54,「巴爾達奇」。】。他帶領本屯人於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十八日與清軍會合,參加了平息博穆博果爾叛亂的戰鬥。

  博穆博果爾和他的兵力主要集結於雅克薩、鐸陳、烏庫爾、阿薩津、多金諸城堡聯成一線的地帶【雅克薩、阿薩津、鐸陳均在黑龍江北岸:烏庫爾、多金兩城在黑龍江南岸中國一側。】,當清軍從呼瑪爾河分兵,疾馳四十日抵達這些城堡時,他們抗拒不降。清軍首戰雅克薩,舉火攻城,力戰攻克。接著,清軍攻擊居雅克薩下方的烏庫爾城。從早晨到晚上,清軍猛攻一天,終於佔領該城。然後,清軍轉攻鐸陳誠,奮戰一天未克。

  第二天,正要發動攻擊,博穆博果爾率上游地區各村堡有各民族參加的六千大軍前來增援,兵鋒甚銳。清軍主將薩穆什喀、索海等深恐清軍吃虧,下令後退,並在阿裡闡至鐸陳之間設下伏兵。博穆博果爾不知是計,率軍深入,果然中了埋伏,被清軍擊敗,除了死傷,有四百人被俘,而清軍在驍勇的索倫兵的頑強抵抗下也遭到較大的損失。這一戰役後,博穆博果爾又組織鐸陳與阿薩津兩處的兵力四百人橫擊清軍,鑲白旗章京雅布喀與穆佑、和托等將領及部分清軍戰死於陣中。

  但由於兵力眾寡懸殊,鐸陳、阿薩津、多金諸城接連被攻佔,果博爾、博和哩、噶勒達遜、木丹、都孫、兀喇噶、德篤勒等七屯也落入清軍手中,歸入巴爾達奇的統治之下,博穆博果爾率餘眾逃跑【《清太宗實錄》,卷51。】果博爾(郭博勒)、博和哩、噶勒達遜、木丹、都孫、兀喇噶、德篤勒七屯均在今瑗琿北部,大致在江東六十四屯一帶。

  崇德五年(1640年)四月,薩穆什喀、索海率大軍凱旋,太宗命禮部承政滿達爾漢迎至十八裡台,設宴慰勞;又命他的侄兒杜度和阿巴泰迎到平魯台,設宴款待。太宗本人也率諸貝勒大臣來到城西實勝寺北迎接。這次戰役俘獲壯丁二千七百零九人、婦女小孩二千九百六十四人,總共為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太宗把他們都編入八旗各牛錄【《清太宗實錄》,卷52,12頁。】,賞給每人衣服布匹,還讓青壯年男丁比賽射箭,選拔優勝者為牛錄章京等官【《清太宗實錄》,卷53,13頁。】。不久,又有索倫部三百三十七戶共壯丁四百八十一人前來投順。太宗命理藩院官員率八旗護軍將士攜帶大批蟒緞、素緞、布匹前去迎接,指示將他們安置在郭爾羅斯烏庫瑪勒等地耕種,任其選擇方便之處居住【《清太宗實錄》,卷51,32頁。】

  但是,這場戰役並沒有最後結束。因為博穆博果爾還沒有被捉到,太宗不想就此罷兵。當眾貝勒大臣歡慶勝利的時候,他胸有成竹,獨自定計捉拿博穆博果爾。七月,太宗命內大臣巴圖魯詹、理藩院參政尼堪等傳諭科爾沁諸部,從蒙古兵中挑選身體強健、果敢、箭法精明的蒙古騎兵,經過實地較射,從中選了二百四十名,另選八旗護軍四十名,組成一支精銳的輕騎兵,配備了精良的戰馬、駱駝、器械和充足的行糧,另派益爾公固、圖哈納、綽隆三人擔任嚮導,以梅勒章京席特庫、濟席哈為將,率領他們出征。一切準備就緒,太宗向他倆面授機宜後,這支小部隊就向著不為人們所知的方向飛馳而去【《清太宗實錄》,卷52,22頁。】

  同時,這位清太宗公開揚言將發大軍牧馬黑龍江畔,一定擒獲博穆博果爾。眾貝勒大臣都不解其意,他也不說明。十二月中旬,席特庫派人從遙遠的黑龍江送來捷報:博穆博果爾和他的家屬,還有他的弟弟一家都束手就擒,俘獲其部眾九百五十六人,牛馬八百四十頭。諸貝勒大臣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驚異。太宗這才說破他的計謀:「博穆博果爾自叛後抗拒我軍,這時朕已定計,欲驅使他向北逃,以便擒獲。所以朕明面揚言我軍將到黑龍江畔牧馬,一定捉到博穆博果爾,而暗中派席特庫、濟席哈率外藩蒙古兵從蒙古北邊追擊。博穆博果爾果然中計北逃,終於被席特庫追獲。」【《清太宗實錄》,卷53,20~21頁。】

  太宗用的是聲東擊西的策略,在黑龍江虛張聲勢,放開北路,誘使博穆博果爾逃去,正好與席特庫等遭遇。這支精銳的輕騎兵按照太宗的部署,穿越蒙古,疾馳兩個月零十三天,先在甘地捉獲了博穆博果爾的弟弟和家屬。十四天后,追到齊洛台齊洛台,今俄羅斯赤塔。地方,博穆博果爾和他的妻子猝不及防,乖乖就擒。崇德六年(1641年)正月十六日,席特庫、濟席哈率部隊並押解博穆博果爾等凱旋回到瀋陽。第二天,太宗舉行召見儀式,分別給席特庫以下各立功人員晉級、賞賜,宴會【《清太宗實錄》,卷54,9頁。】。到五月間,索倫部蒙塞爾尾代的兒子巴爾達齊率所屬二百零四人來歸,又有該部一千四百七十一人投順。整個索倫部即黑龍江上游地區重新回到清政權的統治之下。

  二、三進黑龍江

  天聰八年(1634年),清太宗下令進兵黑龍江上游的呼爾哈部,可稱為一進黑龍江;崇德四年(1639年)平息博穆博果爾叛亂,可稱為二進黑龍江;崇德八年(1643年)三月,太宗再征黑龍江上游的呼爾哈部,是第三次進兵黑龍江。第三次是他去世前不久,為進一步統一黑龍江地區,對這裡進行的最後一次用兵。

  在此之前,太宗對松花江呼爾哈部曾用兵。那是崇德七年(1642年)的事。那年九月,任命沙爾虎達為將,率兵征松花江呼爾哈部。該部居於呼兒哈河(牡丹江)和松花江兩岸,有三大「喀喇」「喀喇」,姓氏的意思。即三大氏族:一是諾雷(又寫作鬧雷、拏耶勒),天聰五年(1631年)向後金朝貢;二是克宜克勒(又寫作革依克勒),於崇德二年(1637年)朝貢;三是祐什哈裡(又寫作虎習哈禮、祐什喀裡),於崇德三年(1638年)朝貢。這說明松花江呼爾哈部已經歸順清政權。

  那麼,太宗為什麼還要征討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滿族是一個人數很少的民族,太宗用兵的基本目的,是要進一步鞏固清朝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同時,從該地區徵集大批人口特別是青壯年「披甲」當兵,以保證兵源不斷。然而,讓一個民族從世代居住的故鄉遷到千數裡外陌生的地方,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所以往往靠軍事暴力來實行武裝逼遷。當然也不是全部遷走,總是留下來一部分。遷走的加入了滿洲八旗,成為滿族的成員。留下的則成為土著民族,上列三個氏族就變成赫哲族的一部分。這次沙爾虎達率軍進入松花江兩岸,「招降」男婦幼小一千四百餘人。這裡用「招降」,可以斷定基本沒有戰鬥,而是「和平」地達到了目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