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
七四 |
|
原來,他並不完全相信孔有德來歸,等張文煥到達蓋州,備述經過,才信以為真,連續作出決定:一,孔有德、耿仲明航海來歸,應先賞給兩匹馬,他帶頭拿出自己乘用的馬,諸貝勒各出上等帶鞍的馬一匹,不帶鞍的馬四匹,共四十匹;滿洲、蒙古、漢人按職務每十名備禦出馬一匹,約計百匹。從這裡再選良馬賞大帥,其餘由他分給各級將官。二,派文館範文程、羅碩、剛林,給孔、耿及官兵安排駐地:孔、耿可統領所部兵馬駐紮東京(即遼陽),號令、鼓吹、儀仗一律照舊,惟有用刑、出兵兩事,應當向上報告批准。其餘隨來的百姓可住蓋州、鞍山,如不願意,可令其住東京鄰近的地方【以上參見《清太宗實錄》,卷13、14;《東華錄》,天聰六年、七年;《明崇禎實錄》,卷5、6;《國榷》,卷91、92;《開國方略》,卷17。】。 五月,孔、耿率眾抵鎮江,遣副將曹紹宗、劉承祖等向太宗報告起程赴瀋陽日期。太宗馬上傳令正在督修岫岩、攬盤、通遠堡(遼寧東部)三城的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率兵速往鎮江迎接,並帶去二千匹馬,供孔有德部眾上岸乘騎。與此同時,寧遠、登州、旅順口明兵乘船從海上尾追而來,朝鮮也出兵助威。正好濟爾哈朗等率軍也趕到鎮江,與明兵夾江立營。明兵與朝鮮兵見後金兵強盛,不敢開戰,便悄悄撤走了。孔、耿部眾這才靠岸,將攜帶的大量兵器槍炮全部搬運上岸。濟爾哈朗等設大宴歡迎孔、耿航海千里來歸。 跟隨孔、耿歸附後金的副將、參將、遊擊等將官共一百零七人;精壯官兵三千六百四十三人,他們的家屬共七千四百三十六人;水手壯丁四百四十八人,其家屬六百二十四人。以上通共一萬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明清史料》,丙編第一本。】。孔、耿這支龐大的隊伍歷經艱險,順利來歸,這對後金是個巨大的鼓舞,太宗隆禮相待,關懷備至。他們一離開鎮江,太宗陸續調撥馬匹接應,送去營帳供途中使用,諭令勿急於趕路,須從容休息而行。他們到達東京後,太宗又派人告知孔、耿:「你們都很勞頓,應先休息,從容到瀋陽來見。」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派文館官員龍什、愛巴禮、範文程、敦多惠到東京,召孔、耿及其官屬赴瀋陽會見【《清太宗實錄》,卷14,9頁。】。 六月二日,孔、耿來瀋陽之前,太宗發下一道專意保護孔、耿及其部眾的諭旨:「向者我國將士於遼民多所擾害,至今訴告不息。今所附之眾,一切勿得侵擾。此輩乃攻克明地,涉險來歸,求庇於我,若仍前騷擾,實為亂首,違者並妻子處死,必不姑恕!」【《清太宗實錄》,卷14,10頁。】 次日,龍什等引導孔、耿和他們的部將官員抵達瀋陽郊區,太宗率諸貝勒大臣出德盛門十裡,來到渾河岸邊,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中間設一座黃色大帳篷,左右各設五座青色帳篷。太宗與大貝勒代善和諸貝勒率孔有德、耿仲明及各官首先拜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然後就座,討論接見孔、耿的禮節。太宗想以滿族最隆重的禮儀——抱見禮接見。諸貝勒提出:皇上不宜抱見,以禮相待就可以了。太宗不同意,說:「從前張飛尊上而淩下,關公敬上而愛下,今天朕以恩遇,豈不更好!元帥、總兵(指孔、耿)曾取登州,攻城略地,正當強盛而納款輸誠,三次遣使來,率其兵民,航海禦敵,來歸於我,此功勞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朕意應當行抱見禮,以示優隆之意。」【《清太宗實錄》,卷14,11頁。】 議決後,孔有德耿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他們二人先行漢族禮,複至御座前叩頭,雙手抱太宗膝,接著,與代善和諸貝勒一一抱見。孔、耿行禮畢,各官上前行三跪九叩頭禮。太宗讓孔、耿坐在他的座位旁邊。豐盛的宴會開始了,太宗親自手捧金卮,向孔、耿敬酒。宴會結束,向孔、耿各官賞賜蟒袍、貂裘、撒袋、鞍馬等物品,孔、耿亦獻上金銀及金玉諸器衣物等。回到瀋陽後,太宗、代善和諸貝勒逐日設宴款待。六月十三日,太宗正式宣佈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賜給敕印,保持原有官職。其他各官也視功勞分別封賞。然後舉行宴會慶賀。席間,先向孔有德宣讀敕文: 朕惟任賢使能,崇功尚德,乃國家之大典;乘機會,達變通權,誠明哲之芳蹤。爾元帥孔有德原系明臣,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遂舉大眾,奪據山東,戰破數城,實為我助,且又攜軍士官民,盡載甲胄器械,航海來歸,偉績豐功,超群出類,朕深嘉尚,用贊王,給都元帥敕印,功名富貴,遠期奕世之休,帶礪河山,永無遺棄之義,凡有一切過犯,盡皆原宥,爾宜益勵忠勤,恪共乃職,勿負朕命。欽哉! 發給耿仲明一道同一內容的敕文也當眾宣讀【《清太宗實錄》,卷14,16~17頁。】。 四個月後,明朝廣鹿島副將尚可喜率廣鹿、長山、石城三島數千名官兵和百姓叛明來歸。尚與孔、耿都曾是毛文龍的部下,彼此交往很密切。毫無疑問,孔、耿的行動對他是個榜樣,促使他接踵而至【《清太宗實錄》,卷16,8~16頁。《尚氏宗譜》,「先王實跡」。】。由於孔、耿、尚相繼叛明,使明朝用以牽制後金的遼東沿海防線土崩瓦解。就在尚可喜投順之前,孔、耿率軍協同八旗滿洲攻克了旅順城。孔有德非常怨恨明朝旅順守將黃龍,伺機報復。恰好黃龍把水師派出去進攻鴨綠江方面的敵人,旅順空虛無備,太宗趁機今貝勒嶽托、德格類率師,以孔有德為嚮導攻襲旅順,黃龍屢戰屢敗,走投無路自殺,後金克其城。孔有德投順後金首立大功。明朝在遼東半島的最後一個據點喪失,其統治勢力,完全被逐出遼東半島,所剩皮島,僅餘的一點殘兵也在崇德二年(1637年)被孔、耿、尚率兵攻破,明將沈志祥殺監軍投順後金。 孔、耿、尚率眾來歸,不僅給後金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影響,使後金在同明朝進行的改朝換代鬥爭中打開了更廣闊的道路,而且在後金社會內開始了一個新變化。而清太宗下令孔、耿所部旗纛用皂(黑)色,軍士按時演習槍炮弓箭;馬和甲胄都在牌子或帶子上寫「滿洲」二字以為識別。後來又規定孔、耿與八和碩貝勒同列一班,並派官為他們營建府第。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接受尊號為皇帝,孔有德被封為恭順王,耿仲明封懷順王、尚可喜封智順王。這些措施,從命名、辨旗色,到特許孔、耿與尚獨立分管這兩支由漢人組成的部隊,獲得類同八旗旗主一樣的權利,這實際上等於新設兩旗漢軍,他們三人處於旗主的地位。所以,可以認為,孔、耿、尚來歸,也就是太宗編制漢軍旗的開始。 二、正式編旗 孔、耿、尚歸附後,太宗沒有打亂他們的編制,而是原封不動地繼續讓他們統率,並且給他們以種種優待,無「低人一等」或懼怕歧視之感,因而得到廣大漢兵的擁護,「故其將卒皆用命」【昭梿:《嘯亭雜錄》,卷1,「收孔、耿二王」。】。對後金來說,這比分散到滿洲各旗管轄更有利。同時,太宗從孔、耿、尚率軍來歸的雄姿盛容中看到了漢兵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諳水戰,習地利」【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4,「毛帥東江」。】,滿族騎兵則望塵莫及。在同明朝的爭戰中,以漢兵為「前驅」,可發揮滿族騎兵無所施其技的作用。 不僅如此,隨著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和深入,單靠滿族徵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其需要。太宗看到了又一個廣大的兵源,這就是他統治下的遼東漢人和歸附及陣獲的明朝官兵。太祖時,「俘掠遼沈之民,悉為滿臣奴隸」【昭梿:《嘯亭雜錄》,卷2,「漢軍初制」。】。被奴役的廣大漢人不會對「滿臣」貴族抱有好感,也不能激起對生產的積極性。太宗決意打破民族畛域,把漢族中的優秀人才逐步選拔出來,使其為國效力。就在孔、耿歸附不久,即天聰七年(1633年)七月一日,太宗令分隸滿洲各旗所屬漢人壯丁,每十名抽一丁披甲入伍,共得一千五百八十人,組成一旗漢兵,由漢官馬光遠統領,旗幟用黑色。這是正式建漢軍旗之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