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清太宗全傳 | 上頁 下頁
七三


  具體言之,例如,一等總兵官稱為一等昂邦章京(以下還有兩等,餘類推,略)、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一等參將為一等甲喇章京,遊擊為三等甲喇章京,備禦為牛錄章京,擺牙喇纛額真即為纛章京,管擺牙喇甲喇額真即為甲喇章京,等等【《東華錄》,天聰八年四月。】。」太宗要求國人「嗣後不許仍襲漢語舊名,俱照我國新定者稱之,若不遵我國新定之名仍稱漢字舊名者,查出決不輕恕。」【《東華錄》,天聰八年四月。】

  清太宗這樣推崇本民族的一些他認為優秀的傳統習俗,並非排斥漢族文化。他是在保持滿族的獨立品格的前提下,向漢族學習一切有益的東西。他深知漢族文化高深、蘊藏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他也明白滿族中各種陋習,必須加以革除。當時,在滿族社會中,普遍存在重武輕文的思想,只知馬上打仗,不知馬下讀書。據朝鮮人李民講,太祖諸子及眾將中,「惟紅歹是(皇太極)僅識字」【李民:《建州聞見錄》。】。可見文盲之多!

  到了遼沈,還是不重視讀書,就是諸王貝勒也很少讓自己的子女讀書,他們把這看成是「溺愛」,還說什麼,不讀書也未嘗誤事。天聰四年丟棄永平四城和天聰五年大淩河圍城戰這兩件事,給太宗思想上以極大的震動。他認為,嚴重的教訓,就在於不讀書。他對諸王貝勒說:去年我兵丟棄永平四城,不就是因為駐守貝勒(指阿敏等)不懂學問、不通義理所致嗎?現在我兵圍困大淩河城達四個月,城裡明兵「人相食」還死守不降。等它被迫投降,而錦州、松山、杏山還是攻不下,這不就是漢人讀書明理,為朝廷盡忠嗎!他指令諸王貝勒:從今以後,凡年齡在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的孩子都必須讀書【《東華錄》,天聰五年閏十一月。】

  滿族自己寫的書幾乎沒有,太宗就令達海等有選擇地翻譯漢文典籍,像(明)《刑部會典》、《素書》、《三略》都已翻譯,正在翻譯的有《孟子》、《三國志》、《通鑒》、《六韜》、《大乘經》等書【《東華錄》,天聰六年七月。】。這些書頒行國中,成了他們行政處事的準則和學習文化的教科書。

  滿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尚保留部分氏族社會的殘餘。在婚姻方面尤其明顯:「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李民:《建州聞見錄》。】。天聰四年(1630年)清太宗下令凡娶繼母、伯母、嬸母、弟婦、侄婦,要永行禁止。因為沒有完全禁得住,所以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再次下令禁止族內婚,規定:自今以後不論誰人不許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嬸母、嫂子、侄婦。說明在此之前,此類現象必是相當普遍。太宗說: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視同姦淫之例問罪。漢人、高麗(朝鮮)因為懂道理,不娶族中婦女為妻。凡人既生為人,若娶族中婦女,這與禽獸何異?【《清太宗實錄稿本》,6~7頁。】

  太宗毫不諱言地承認,他是受了漢族的影響才這樣做的。但另一方面,漢族也給予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抽煙、酗酒、殯葬過於奢費,在進入遼沈之後,則成蔓延之勢。太宗三令五申禁止大量種煙,嚴禁平時過度飲酒。太祖和太宗都不飲酒,只在盛大慶典、年節時少許飲一兩口罷了。他認為飲酒會敗壞風氣,致使民人變窮,是取衰亡之道【《東華錄》,崇德六年二月。】

  他說:我國殯葬之費太多。人生下來時,穿的衣服,吃的牲畜,能與之一起來嗎?凡吃穿不過是陽間(即人間)所用之物,死後到了陰間,你煆燒陽間之物,死者能得到嗎?不過無益之費而已。為此,太宗規定了從平民到各級官吏至諸王貝勒祭祀死人所費標準,超過規定者要治罪【《清太宗實錄稿本》,5~6頁。】

  清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對滿族社會的文化和習俗作了較全面的改革並立下許多章程,這使滿族走上了更加健康發展的道路。實踐證明,太宗把保持滿族的獨立特點與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結合起來,是他及其後繼者能夠在全中國成功地建立一統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4.4,新編八旗漢軍

  一、「三順王」航海來歸

  清太祖首創八旗制度,起初,只有四旗,後增至八旗。它的基本成員主要是滿族,故稱為八旗滿洲,或滿洲八旗。其中也有少量蒙古人和漢人,分隸各旗管轄。太宗即位後,由於蒙古人特別是明朝官兵歸附日益增多,八旗滿洲無法容納,於是創立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加上原有的八旗滿洲,合滿、蒙、漢共二十四旗。這就使八旗制度臻于完備,充分體現了滿蒙漢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

  八旗漢軍是最後組建的。其始創必從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先後率眾航海來歸談起。「三順王」降後金是當時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與太宗編制八旗漢軍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

  孔有德、耿仲明,均為遼東人,太祖進兵遼沈時,逃到皮島(朝鮮灣椴島),投奔毛文龍,充任末弁,改姓毛氏。毛文龍被殺後,二人被山東登萊巡撫孫元化徵用,孔有德任參將,耿仲明任遊擊。天聰五年(1631年),太宗圍大淩河城,孫元化調孔有德率兵三千渡海增援,遭颶風,幾乎喪命。渡海不成,十一月,孫元化又令孔有德率騎兵八百從陸上馳援。孔有德不勝憤恨,行到鄒平縣(山東鄒平)滯留月餘。後到吳橋縣(河北吳橋)又缺糧餉,因此軍心混亂。這時正好遇到孫元化派遣去塞外購買馬匹的參將李九成,兩人密議,宣佈起義叛明。率軍回師,連陷臨邑、陵縣、商河、青城諸縣(均在山東濟南市北)。

  第二年正月孔有德等揮兵登州城下。城裡有他的好友耿仲明聯合一批遼將做內應,內外夾攻,迅速攻克,巡撫孫元化被俘,念其以往交誼,釋放歸去,航海到天津。崇禎得報,下令就地處決。不久,又有駐旅順的明朝參將陳有時,廣鹿島(遼寧長山列島的一個島嶼)副將毛承錄等率部分官兵造反,渡海到登州,加入孔有德部隊,兵勢大盛,共推孔有德為王。他謙讓不受,自稱都元帥,李九成為副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於是,整飭兵馬,攻城略地,山東大亂。明朝調集大批兵馬前來鎮壓,孔有德等退守登州。明將祖大弼率兵數萬將登州包圍,雙方相持五月有餘,終因眾寡懸殊,無法打破明軍的圍攻,李九成在一次戰鬥中陣亡。而明軍繼續增援,孔有德感到力不能支,決計突圍投奔後金。

  十一月,在一個漆黑的夜裡,孔有德、耿仲明攜帶家眷,率萬余名士兵,從臨海的北面出城,分乘數百支戰船,撤出登州,在海上漂流數月,於天聰七年(1633年)春,駛向旅順。駐守此城的明朝總兵黃龍料孔有德逃跑必經這裡,早已嚴兵以待。當孔有德率眾來到時,黃龍遣水師截擊。孔有德被迫退到雙島龍安塘暫駐。他撤退登州前後,已三次派人與後金聯繫。這時,他又派遊擊張文煥,都司楊謹等帶一百餘人,從蓋州登陸(遼寧蓋縣),與後金取得了聯繫,他自率大隊人馬去鎮江上岸。太宗得到報告,極為重視,先派出吳賴、範文程等率部分將士前去旅順探聽虛實。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